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26

第26章 战后国际关系史(9)

79.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是东南亚的区域性合作组织。1967年8月,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曼谷宣言》,东盟宣告成立。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①以平等与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②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③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与互相支援;④在教育、专业和技术及行政训练和研究设施方面互相支援;⑤在充分利用农业和工业、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⑥促进对东南亚问题的研究;⑦同具有相似宗旨和目标的国际或地区组织保持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探寻与其更紧密合作的途径。东盟成员国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

80.美、苏《反弹道导弹条约》

1972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订一项双边条约——《反弹道导弹条约》。条约包括前言和16款条文。规定:反弹道导弹是只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个保卫首都,一个保卫洲际导弹发射场,每个系统配备带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100枚以及相应的雷达系统和弹道导弹发射架,此外在试验场上还可以拥有5个反弹道导弹发射架;除此之外,双方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或这类防御基地。2001年,美国小布什政府决心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于12月31日宣布退出该条约。

81.《西柏林协定》

1971年9月2日,苏、美、英、法四国在柏林签署的有关柏林问题的《西柏林协定》,即《四国协定》。四方共同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只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问题,以防止该地区发生纠纷和局势复杂化。美、英、法三国政府声明,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部分,今后也不受联邦德国的管辖,但要保持和联邦德国的联系。苏联不再坚持取消美、英、法三国在西柏林的占领制度,并保证西柏林的交通畅通。该协定签署后,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与西柏林市政府之间相继进行了谈判,还签订了一系列协定。这些协定促使两国开始关系正常化谈判。双方于1972年12月签署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间关系的基础条约》,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条约规定:两德在平等权利基础上发展正常睦邻关系,以和平手段解决双方一切争端。至此,东西方在德国问题上的争端告一段落。

82.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的前身为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20世纪50年代,苏联最早提出召开全欧安全会议。1966年7月,华约政治协商会议在宣言中正式提出召开欧洲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2年5月,美、苏就召开欧洲安全会议问题达成协议。1972年11月22日—1973年6月8日,35个国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会议,草拟了《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规定了欧安会讨论的范围和日程。欧安会于1973年7月—1975年8月分3个阶段进行,最终签署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此后,先后召开了4次续会和3次首脑会议。1995年1月1日起,欧安会更名为欧安组织。

83.伦敦俱乐部

伦敦俱乐部全称是核供应国集团(NSG),是核技术拥有国为防止核扩散而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加入它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出口核产品,而是表示接受在该组织的严密监督下出口核产品。目前共有40个成员国,中国于2004年1月26日正式加入该组织。它的成立起因于1974年印度核装置爆炸。这一行为引发英、美、苏等核出口国的担心,遂在伦敦多次召开会议,并于1976年通过了《核转让准则》。外界称其为“伦敦俱乐部”,或核供应国集团。英国任该组织主席,定期举行会议。伦敦俱乐部的指导原则对成员国没有法律拘束力,由各成员国自觉遵守。中国的加入,有利于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加强核技术合作,尤其是在军事等敏感领域。

84.索南费尔特主义

索南费尔特主义是1975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对苏联、东欧的外交方针。1975年12月,福特政府的国务院顾问索南费尔特在伦敦美国驻欧洲大使会议上发表讲话,阐述美国对苏联和东欧的政策。他认为美国“无法防止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出现,我们所能做的是对发展和使用这个力量的方式施加影响”;目前苏联和东欧存在着“不自然的关系”,主张东欧在苏联强烈的地理政治影响下实现较大程度的自治,既能满足它们保持民族性的需要,又不会引起苏联的反应;美国可以用最惠国待遇和信贷政策来促使苏联到美国市场采购。他认为,应该争取使苏联、东欧国家不至于因迟早会发生爆炸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个讲话反映出此时美国政府对苏联、东欧政策的实质在于:承认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同时利用苏联的弱点,从经济上套住它;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以换取苏联不再向西欧扩张和引起美、苏战争;美国保住自己的势力范围,稳定欧洲局势。

85.新太平洋主义

新太平洋主义亦称福特主义,是美国总统福特1975年12月7日在檀香山提出的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纲领。福特宣称“赞成一种与所有人都和平共处、对任何人都不怀敌意的‘太平洋主义’”,并提出美国的实力是太平洋稳定均势的基础;与日本的伙伴关系是美国太平洋战略的一个支柱;加强同中国的新关系,决心在《上海公报》的基础上完成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共同反对在亚洲和任何其他地区的任何形式的霸权;积极参与东南亚事务;努力缓和朝鲜半岛的局势;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经济合作结构。新太平洋主义实际是尼克松主义亚洲战略的延伸和发展。

86.桑戈委员会

桑戈委员会又名“核出口委员会”,是关于核技术控制的国际多边机制,由有核供应能力(NPT)的缔约国组成。该组织活动始于1970年,宗旨是每一个缔约国承诺不向无核武器国家提供:①核材料和特种裂变材料;②制定向未参加该条约的无核国家出口核材料、设备和技术的控制条件和程序,并根据要求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该组织现有31个成员,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因该委员会首任主席是桑戈博士,所以该委员会又被称为“桑戈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控制机制是其“触发清单”,规定:凡向参加NPT的非核武国家出口清单上的项目,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以防止由和平利用核能转向用于核武器。中国于1992年加入NPT条约,恪守条约的宗旨和原则,1997年中国正式加入桑戈委员会。

87.中、美《上海公报》

中、美《上海公报》是1972年2月28日中、美发表的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到中国访问,双方签订了《联合公报》。双方声明:①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②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③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④任何一方不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和谅解。关于台湾问题:中国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反对“两个中国”。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88.三边委员会

根据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的建议,于1973年7月成立一个国际性研究机构,即三边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北美、西欧、日本三个地区200多位人士组成,其中以金融及工业资本家为主,另有若干议员、学者、新闻界人士及工会领袖参加。戴维·洛克菲勒担任委员会主席,另设北美主席、欧洲主席、日本主席各一人,聘请布热津斯基为总干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三边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研讨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一系列广泛问题,既拟定有关的政策,又作为促进三边相互接受意见的一个行动组织。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美、欧、日为核心的“世界秩序”。此外,委员会还就国际贸易制度、世界商品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东西方关系等问题发表专题报告,提出政策主张,然后利用其成员对本国政府施加影响。三边委员会虽具有国际性,但以美国人士为核心,其资金来源亦为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与福特基金会提供。它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卡特政府时期,曾一度被称做美国的“影子政府”。

89.福田主义

1977年8月,在东盟成立十周年暨吉隆坡第二次首脑会议之际,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发表了题为《我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说,阐述称之为“福田主义”的外交政策:日本不做军事大国,要为东南亚以至世界的和平及繁荣作出贡献;日本要在政经社文等各方面与其他亚洲国家加强交流,并作为真正的朋友建立心心相印的互信关系;以“对等合作者”的立场,对于东盟成员国加强团结合作的自主努力给予积极合作。

它调整了日本掠夺东南亚国家资源与市场的“经济外交”,第一次规定了日本和东盟双边关系的政治原则,标志着日本已经开始从全球观点出发,把对东盟政策纳入了日本对外总体战略之中,并构成了80年代日本推行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0.《戴维营协议》

1978年9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总统卡特的主持下签署和平协议——《戴维营协议》。十月战争之后,埃、苏关系恶化,埃及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同时,与以色列的敌对状态使埃及背上了沉重的军备负担,国内经济困难,亲苏势力趁机活动。因此,萨达特总统决心采取大胆行动推动埃、以和谈。这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在卡特总统的推动下,埃、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在1978年9月17日达成《戴维营协议》,包括《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埃以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个文件。内容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实行自治,以色列军队在埃以缔结和约3年内撤出西奈半岛,保证以色列船只在苏伊士湾和苏伊士运河的自由通行,以撤军后埃、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是一个“以土地换和平”的协议,由于许多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右翼政党的反对和阻挠,埃、以未能如期缔结和约。后来在卡特的斡旋下,双方终于在1979年3月26日正式签署和平条约。

埃以和平协议最终使埃、以间实现了和解,却未能带动阿、以之间的全面和解。埃及在阿拉伯世界陷入孤立,并导致阿拉伯国家的分裂。埃及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并逐渐成为伊朗革命后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国。

91.卡特主义

卡特主义是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一项对海湾地区的政策声明。鉴于苏联军队于1979年12月侵入阿富汗,卡特在这份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做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主要内容为,重视国家安全,维持世界和平,加强美国意识形态对世界的影响,恢复美国在第三世界中的政治存在。这一声明被称做卡特主义。它是对尼克松主义提出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1991年1月爆发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伊拉克之间的海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卡特主义”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