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际关系实用手册
9466400000016

第16章 战前国际关系史(12)

96.苏美英莫斯科会谈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着手对苏联提供援助,以对抗法西斯德国。在大西洋会议上,美、英两国因此提议召开一次三国会议商讨援苏事宜。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谈,研究相互援助和物资分配问题。会议最后签署的《秘密议定书》规定:1941年10月1日—1942年6月10日期间,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和其他各种原料武器及军用物资并协助运输,苏联供应美、英一定数量的军工生产所需的原料。随后,罗斯福宣布给予苏联10亿美元无息贷款,又宣布《租借法》适用于苏联,为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莫斯科三国会谈在协调苏美、英战时合作联系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灭亡有着重要的意义。

97.《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二战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组成政治和军事侵略性同盟,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38年初至1939年夏,德、意、日分别进行多次谈判,酝酿在德、日、意《反共产国际协定》基础上建立三国同盟。1939年5月,德国和意大利于柏林订立同盟条约,此为法西斯轴心国军事同盟之始。日本和德国则因他们各自的侵略目标与步骤有异,致使谈判停滞不前。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后,日本一度中断与德国缔结同盟的谈判。德国进攻波兰后,日本曾表示采取不介入欧洲战争的立场。到1940年夏,德国武装侵略势力席卷西欧、北欧后,日本为加紧侵华战争并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对建立三国同盟又趋积极。同年9月,三国在柏林签订《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亦称《柏林条约》)。其主要内容为: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地区建立新秩序的“领导地位”;三国中一国受到未参加欧战或中日冲突的国家攻击时,相互给予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

该条约是《反共产国际协定》和《德意同盟条约》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德、意、日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98.珍珠港事变

二战中、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偷袭,史称“珍珠港事变”。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加快侵略步伐准备武力南进,而美国正是其南进的最大障碍,于是日本准备对美开战。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出动约360架飞机分两批袭击珍珠港海军基地,击毁击沉美舰18艘、飞机200余架,打死打伤美军4500多人,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遭到近似毁灭性的打击。8日,美、英两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珍珠港事件直接促使了美国参战,使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增强,并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最后形成。法西斯国家从此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99.《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第一个共同纲领性文件。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英、美两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蒙受重大损失,被迫对日宣战。为了商讨对策,拟定作战计划,提高国际声望,1941年12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会谈,倡议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各国签署一项宣言。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宣告各国政府保证使用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对抗与之作战的德、意、日三国及其附庸国;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互相合作,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最后表示,凡在“战胜希特勒主义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国家”,均可加入本宣言。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一切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大联合,改变了两大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对打败德、意、日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00.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是指二战时期,新开辟除苏联战场外,以欧洲为主要区域的战场。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后,苏联战场成为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同年7月,苏联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反击德国的第二战场,以减轻对苏军的压力及东西夹击德国,但未能成功。随后,苏联分别与美、英两国就1942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达成了全面谅解。但此后美、英两国借口各种困难继续拖延。1943年5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会议上决定:1944年春,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开辟第二战场,代号为“霸王行动”。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就这一问题取得一致决议。1944年6月6日,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终于开辟。第二战场的开辟,实现了反法西斯国家对德国的东、西夹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01.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经过为: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实施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

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提高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国际地位,巩固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人民,激化了法西斯内部矛盾。总之,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102.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年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英、美两国将领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战斗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及北非法军总司令吉多也参加了会议。1942年底,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呈现出了根本性转折,美、英两国为了协调彼此欧洲和太平洋的战略,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举行此次会议。主要议题为:①盟军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英、美确定了1943年的作战计划,重申了首先打败纳粹德国的战略思想,确定将发动西西里岛战役,同时继续保持太平洋战场上的攻势。②法国问题。建议由吉多领导的帝国委员会与戴高乐领导的“战斗法国”合并,由二人共同领导。③土耳其问题。决定由丘吉尔说服土耳其参战。④关于战后殖民地前途问题。美国试图利用其膨胀的实力从大英帝国庞大的殖民体系中分得一杯羹,而丘吉尔断然拒绝以此为目的经济援助计划。

卡萨布兰卡会议是在战争主导权开始转移到盟国方面的形势下召开的,可以说是一次要求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的会议。会议协调了英、美的军事战略,确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对巩固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迅速打败轴心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103.“三叉戟”会议

1943年5月,美、英首脑及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代号为“三叉戟”,因此这次会议被称为“三叉戟”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哈斯基”行动计划(西西里战役)后,美、英军队在欧洲的作战重点和方向;在亚太战场上援华抗日(罗斯福强调中国作为抗日基地的必要性,而丘吉尔不相信中国是个重要的基地)问题。

会议结果为:英国同意于1944年5月登陆法国,实施“霸王计划”;作为回报,美国同意指示艾森豪威尔在实施“哈斯基”计划时,考虑加强各种军事行动的办法,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美、英达成妥协,规定了1943年援华的两项计划,暂缓“安纳吉姆”计划;提出“全面战略思想”,即在欧洲同苏联等盟国合作,尽早促成德国无条件投降,在亚洲与中国等有关国家合作,维持对日本的攻势,削弱日本的军事力量,造成迫使日本投降的有利形势;打败德、意后,继续与太平洋国家及苏联合作,充分发挥美、英的力量,促成日本无条件投降。

104.中途岛海战

二战期间,日、美军舰在中途岛海域附近进行的海战被称为“中途岛海战”。中途岛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夏威夷群岛的门户和屏障。1942年初,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提出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计划。目的是夺取中途岛作为进攻南太平洋的前进基地,并引诱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进行决战企图一举予以歼灭,为进攻南太平洋各岛创造条件。为进攻中途岛,日本出动了联合舰队的全部主力。美国军力虽稍弱于日本,但美国情报机关事先破译了日军的作战计划,提前进行了部署。1942年6月4日晨,中途岛海战爆发。严阵以待的美国海军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6月5日晨,山本被迫取消了中途岛海战。此次战役是太平洋战场上的转折点,从此日本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105.魁北克会议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军政官员,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两次战略会议,被称为魁北克会议。

第一次魁北克会议,指1943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率领各自三军参谋长在魁北克举行的会议。会议代号“四分仪”,中国外长宋子文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议。会议在墨索里尼下台和西西里岛战役即将胜利结束的背景下进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霸王”作战计划问题:英国坚持优先进军意大利和巴尔干,企图拖延“霸王”计划,美国则力主应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欧洲大陆。会议结果是,再次确认了“霸王”计划应比地中海计划占有优先地位;同时英国接受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方案,重申了“三叉戟”会议决定,在缅北发动攻势;会议双方还一致决定在对德战争胜利一年内击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