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志:励志自强
9431000000005

第5章 身残志坚(3)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洪伟成为了“DONEWS”和“艾瑞”的专栏作者。他的许多文章都相继被转载,特别是那篇《中小网站如何从“广告联盟”获取更多的利益》三分钟就被百度、谷歌等网站收录了,并被几大网站推荐到了首页。

尽管命运捉弄人,但彭洪伟并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面对和坚强地斗争,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家庭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变得开朗起来了,再也不感到孤独了,还主动去与朋友接触交谈,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表现,都是网络成就了他。

◎故事感悟

世界上本没有绝路,绝处逢生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屈于厄运,敢于挑战悲惨人生,在困境中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来,彭洪伟做到了这一点。他找到了自我,体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他活得更自信更精彩了。

◎史海撷英

计算机网络简史

网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计算机时代早期,即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分时系统允许通过只含显示器和键盘的亚终端去使用主机。

亚终端就像PC(个人计算机),但没有自己的CPU、内存和硬盘。借助亚终端,成百上千的用户可以同时对主机进行访问。这是由于分时系统的威力,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用户分配时间片。片很短,使用户误以为主机完全为他所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微机系统取代了大的分时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网络是20世纪70年代PC发明后才出现的。

在计算机分时系统的基础上,计算机远程终端系统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和PSTN(公用电话网)将计算机资源向各地的远程终端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服务。虽然这还不算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却是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结合的最初尝试。远程终端用户也可以感觉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味道。

1969年12月,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这是互联网的前身,它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ARPA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期,PC的应用得到了很大普及,由此也增大了PC联网的需求,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是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

PC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PC机用户仍然在自己的PC机上运行主要任务,只是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盘文件时才通过网络访问文件服务器。因为使用了较PSTN速率高很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大大提高了PC网上访问共享资源的速率和效率。这种建立在文件服务器上的微机网络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PC机面向用户,微机服务器只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资源。因此,它就是一种客户机加服务器的模式。

计算机的网络系统非常复杂,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讯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计算机网络是采用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来实现计算机网络通讯的。不过,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进行互联,因此,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的ISO国际标准,从而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得到了标准化的统一。

到了90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建立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美国在1993年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很多国家都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这就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在,全世界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已经形成,它就是Internet,并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而且,美国政府还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无疑,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发展方向将是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

◎文苑拾萃

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是一种新兴的职业形式。但是,该职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这项职业,也并非只有少数的文字功底深厚的人才能做好。

总的来讲,自由撰稿人需具备最基本的文学功底或最起码的文字表达能力,有充足的写作时间,并且善于观察思考,善于收集材料,有一定的钻研精神等条件。

中国首位残疾人博士后

◎丈夫壮气须冲斗。——宋·文天祥《生日和谢爱长山句》

吴耀军,江苏省丹阳市人,我国首位残疾人博士后。自幼患下小儿麻痹症的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自学完了大学教程,并于1996年获博士学位。至今人们仍在传颂着他的感人事迹。

吴耀军的腿部残疾是他七个月大的时候落下的。当时,父母知道他的腿残了后,望着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残腿儿子,两人哭成了泪人。

后来,到了读书年龄,同村小伙伴唱着《读书郎》蹦蹦跳跳地上了学堂,可他却没有这个“权利”,躺在病床上的小耀军,撕打着床上的衣物,哭喊着非要上学。父母亲都是不识字的庄稼人,他们又何尝没有想过送儿子进学堂?

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书声琅琅。这时,一个拄着拐杖的孩子从窗外伸进头来,紧紧地盯着教室的黑板,用心记忆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道题。他没有书本笔墨,只能用拐杖支撑着沉重的躯体,用脑子强记黑板上的内容。

有一个雨天里,这位满身泥水、一脸泪水和汗水的残疾孩子瞒着父母,斗胆推开了教室的大门,“扑嗵”一下跪倒在地:“老师,求求您收下我吧,我要读书!”

小耀军强烈的学习欲望深深感动了学校所有的老师,也感染了为他整日担惊受怕的父母,最后,学校破例收下了他。

小耀军勤奋好学,成绩优良,每学期的家庭报告书中都有“三好学生”的记录。1976年9月,吴耀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立重点中学。

初中三年,吴耀军不但把高中课程都自学完了,还学习了大学数学的一部分课程。而且,他还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英语、俄语和德语,连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也学会了。

中考后,吴耀军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无锡某中专学校。但遗憾的是,由于世俗的偏见,学校没有收下这位残疾孩子,但他自己却从没放弃过学习。

1981年,吴耀军信心十足地走进了高考考场,结果以超出录取线30多分的成绩考取南京某全国重点大学。但令人痛心的是,他再次因为残疾而被拒之门外。这时,他已经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道理,只有孜孜以求,才能让命运低头。

1988年冬,吴耀军从一份《光明日报》上偶然发现一条消息:1989年全国将在具有大学同等学力的人员中招收一批硕士研究生。

这使他如获至宝。可这时考研已迫在眉睫,只剩下两个月时间,但他还是决定博一回。为了不影响别人睡觉,他就拿着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复习资料躲到厕所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为了离灯光近些,他就搬来两张板凳叠起来,再高高地坐上去读书。

皇天不负苦心人。考试结束不久,一封来自招生办的信就送到了他刚从车间出来、沾满油污的手里。打开信,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凭着自学参加的考试成绩竟然夺得了第一名。

随后,宁夏大学又给他寄来了赴银川参加复试的通知。吴耀军赶紧收拾好行李,及时赶到了考场。结果复试顺利通过。他兴奋极了,回到江苏老家等候通知。

正在这时,校方来信说:因为他是单腿残疾人,户口又在农村,不能被录取。

听到这个消息,吴耀军差点没晕过去。他又遭到了命运的无情戏弄。

但是,他不相信这样的悲剧还会一直这样重演,吴耀军开始上访。他来到了国家教委,向人们讲述着一根拐杖单腿求学的艰辛历程。教委的领导们终于被深深打动了,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他被录取为宁夏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

就这样,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残疾青年,硬是闯进了大学研究生的殿堂。

1992年7月,吴耀军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了宁夏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他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故乡,走上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讲台。

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一位女大学毕业生这样评价他:“吴老师身残志坚,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同时也在鞭策着我们。他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吴耀军在大学任教后,仍然坚持自学。在艰难的求索中,他又迷上了计算机图像处理,产生了要报考这个专业博士生的念头。

但这个专业的大部分考试科目他都没学过,复习时间也只剩下三个月,平时还要承担九十多人的教学工作。不难想见,他的艰难程度有多大。但是,他不仅全部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如愿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为博士生。

1996年11月初,吴耀军已是上海交通大学震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在毕业前夕,深圳有一家公司曾开价8000元月薪招募他,但他还是放弃了。他继续拄着拐杖,在科技前沿领域里进行着艰难的跋涉。

◎故事感悟

命运有时要捉弄我们一番,但如果你勇敢进取,奋斗不止,就会扼住命运的喉咙。

吴耀军用血泪谱写出了挑战人生命运的最华美的篇章。吴耀军是一个敢于冲破极限,不断进取、百折不挠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史海撷英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确立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在1983—1984年两次致信邓小平同志,建议在中国实行博士后制度。

为此,邓小平在1984年5月于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李政道,并认真地听取了他提出的关于实施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和方案,当即予以肯定:“这是个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好制度。”

1985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始试行博士后制度,正式确立了博士后制度。

◎文苑拾萃

志在四方

“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变化而来。志在四方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后又见于秦朝孔鲋编撰的《孔丛子·儒服》。据《孔从子·儒服》记载:

战国时期,鲁国的子高游历到赵国,与赵国平原君手下的门客邹文、季节结成知心朋友。当子高离开赵国返回鲁国时,很多人前来送行。邹文、季节更是依依不舍,一连送了三天,送了一程又一程。

临别的时候,邹文、季节竟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而子高只躬身向邹文、季节作了个揖,转过身,挥手而别。

和子高同行的学生看到老师这样的举动感到很不理解,问道:“先生与邹文、季节关系那么密切,他们两人舍不得与您分离,一送再送,临别时还流了泪,可是,先生却只向他们说一声再会,作个揖就匆匆而别,这岂不是显得太无情了吗?”

子高回答说:“我原以为这两个人是大丈夫,想不到他们竟如此婆婆妈妈。人活在世上,就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走南闯北去实现自己的志向(原文是“人生则有四方之志”),怎么能儿女情长长期聚在一起呢?”

学生们又问:“照先生这么说,他们俩是不该流泪的,对吗?”

子高说:“他们两个都是心肠很好的善良人,但这样婆婆妈妈,将来一旦需要果断决策时,魄力一定是不够的。”

后来人们就用“志在四方”来形容人们的远大志向。

剪出美好的人生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格言

田晓明(1963—?),吉林省双阳县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剪纸研究会会员。1984年10月田晓明获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双阳书画展纪念奖;1996年12月获全国彩色剪纸展优秀作品奖;1998年获中国剪纸艺术展三等奖;1999年10月在黑龙江艺术节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全国剪纸展览中获金奖;2000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上获一等奖,该作品被上海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剪纸作品;2001年2月作品《石敢当》在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获铜奖。多年来,她的作品先后被美国、德国、英国、墨西哥、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友人收藏。

1963年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的田晓明是兄弟姐妹四人中的老大。在她的记忆中,家庭里充满了欢乐。妈妈虽然是个家庭妇女,却非常有艺术细胞,她爱好广泛,唱歌、唱戏、绘画、剪纸等等她都拿手。

田晓明幼年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后来留下了残疾,不能跑步,但她非常向往奔跑——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她的家就在鹿场里,常常看到鹿群奔跑的样子脚下生风、欢快活泼的鹿群真是让她好羡慕。

在她眼里,鹿群的样子是那么好看,那么自然、舒展,四蹄生风。她是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鹿那样自由地奔跑啊。

田晓明上初中后,学校离家更远了,有十多里路,还都是山路。上学的路上,都是别人替她背书包,扶她走路。她一跌倒,会把别人也带倒,这使她感到非常内疚,于是就辍学了。

那年她已经17岁了。辍学后,田晓明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爸妈看了心里暗自着急。

后来,她的三叔打听到山东省淄博有一家专治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骨科医院,很多患者都被治愈了。因此,父母也想把她送到那里去治疗。虽然她知道做手术很痛苦,但再痛苦也比现在这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