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省:善于自省
9430600000017

第17章 敢于自省(9)

朱棣不做声,解缙连连叩首劝说道:“还有一个好圣孙!”意思指朱瞻基是以后继承皇位的好人选。

这话说到朱棣心里去了,朱棣采纳解缙的意见,确定朱高炽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

朱高炽即位后对臣下表示:“以前一些当皇帝的人,妄自尊大,不喜欢听直言,那些当臣子的投其所好,阿谀奉承,结果导致国家衰败,自己垮台。朕和你们都应当引以为戒!”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一次,大理寺少卿弋谦在上奏时词语激烈,一些想讨好皇帝的官员指责弋谦有失大体,朱高炽也差一点恼羞成怒,要责罚弋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指出:“有圣明的皇上,才有正直的大臣。希望陛下优待宽容像弋谦这样的人。”

朱高炽当时没责罚弋谦,但每见到他都脸色不好看,说话口气也很严厉。杨士奇又指出:“弋谦触怒了陛下,朝廷群臣看到陛下对他的态度,心里都会认为陛下容不得讲直话的人。”

朱高炽明白过来:“这确实是我容不得直言,那些讨好我的人迎合我的意思,实际是加重了我的错误。”

他一想,已一个多月没听到朝臣讲真话了,就对杨士奇说:“你对诸臣说一下,替我表白纳谏求言的心情。”

杨士奇回答:“我空口讲几句话不能取信于诸臣,请陛下亲自降一道诏书说明此意!”

于是,朱高炽下了一道诏书自我批评。从此,朝廷中逐渐形成一种直言不讳的好风气。

朱高炽在位没一年病故,朱瞻基继皇位,即为明宣宗。这时,朱高煦在自己的封地乐安(今山东广饶)发动叛乱。朱瞻基率将士亲征,他对诸臣说:“朱高煦之所以敢起兵反叛,是欺负朕年少,以为朕不敢亲征。他若知朕率军亲征一定胆战心惊,哪还敢出战呢!”

果然不出朱瞻基所料,朱高煦心虚胆怯,加之看到众叛亲离,军无斗志,只得出城向朱瞻基请罪,叛乱被迅速平定。

朱瞻基重用贤臣,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修建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献陵时,朱瞻基遵照朱高炽的遗嘱,力主俭朴,注意节约,三个月修完陵墓工程。从朱瞻基开始,以后几代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得较为俭朴。直到明朝第11个皇帝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才破坏了此规矩,为自己营建奢华的陵墓。

明宣宗朱瞻基有两句名言,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某巡抚要求在杭嘉湖地区增设一名专门管理粮政的布政使司官员。朱瞻基认为,国家的赋税有常额,不能养冗官,驳回了他的要求。

还一句是“安民为福”。工部尚书建议修建山西圆果寺的佛塔为国家求福。朱瞻基认为,百姓安定就是国家的福气,用不着借修佛塔来求福。

河南一个知县,在当地发生灾荒时,未经请示将驿站公粮上千石发放给灾民。朱瞻基对他加以表扬:“如果拘守手续,层层申报,那老百姓早就饿死了。”

朱瞻基要求大学士杨溥尽力辅佐自己。杨溥说:“臣决不敢忘记报答陛下的恩情。”他嘱咐杨溥:“直接指出我的过错,就是对我的最好报答。”

◎文苑拾萃

明献陵

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旁边。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

献陵陵寝规制俭朴,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陵宫建筑同样非常俭朴,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且都为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上登明楼的礓石察量路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照壁因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

明献陵的另一特点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间曾得到修缮。在这次修缮中,明楼外形未改,但内部木构梁架改成为条石券顶结构。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石察路。两旁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仅于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

以后祾恩殿、祾恩门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及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现在,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清世祖临终反省写“罪己诏”

◎日省己过之不暇,何暇责人之过?——明·薛瑄

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顺治帝,即大清世祖章皇帝,满洲爱新觉罗氏,名福临,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戌时生于盛京,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1643—1661年在位,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陵寝孝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世祖。

清朝的第一份遗诏是奉顺治皇帝之名颁布天下的,是由顺治皇帝在临终前亲自参与撰拟并作最后的钦定。顺治十八年正月七日,顺治因出痘故于养心殿,颁发遗诏。

遗诏既自责未法祖宗旧制,却又违背祖制,命非宗室的索尼等四人任辅政大臣,因此,一般认为此诏并非顺治临终遗旨,应是当时权力斗争下所产生的一份政治文件。

《世祖章皇帝实录》对此事的记录是:正月二日顺治身体不豫,于是召见麻勒吉(?—1689年)和王熙(1628—1703年)两位大学士至养心殿商议,皇帝“降旨一一自责”,同时立玄烨为皇太子,并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等四大臣辅政。随即命令麻勒吉、王熙于乾清门撰拟遗诏。

诏书经顺治钦定后,由麻勒吉、贾卜嘉尔二人捧诏奏知皇太后,向诸王公、贝勒、大臣宣示。当时亲身参与撰拟遗诏的王熙在其自订年谱里有较翔实的追忆:初六三鼓时分,他奉召进入养心殿,顺治表示:“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

当时,精通满汉文的王熙“榻前书写,恭聆天语。五内崩摧,泪不能止,奏对不能成语”。

顺治还劝勉王熙:“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君臣遇合,缘尽则离,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

王熙强忍悲痛,向皇上建议先聆听“面谕”,随后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撰拟,再将稿本呈请顺治定夺。

前后“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直到初七破晓时分,这份斟酌再三的“遗诏”终于定案,而顺治皇帝在定稿当晚驾崩。

顺治逝后第二天,清廷便“宣读遗诏,遣官颁行天下”。

顺治在临终前,有意主动参与自己遗诏的制作殆无疑义。抑或原来的内容可能经过更动,但通篇遗诏乃以罪己为基调,痛陈十四项施政重大缺失,期待继位者能够调整改过,这该是顺治的本意。

以清代后来皇帝所颁布的遗诏看,这份罪己的遗诏与后来以揄扬政绩为主轴的遗诏比起来,显得不免突兀,可以说是绝后之举。但若与前代皇帝遗诏书写的前例,此罪己诏却非空前。如,明代首辅徐阶为嘉靖皇帝拟定遗诏,即代为检讨“既违成宪,亦负初心”的罪愆。

◎故事感悟

皇帝认错,不是常态,而且,认错的皇帝,有的可能是出于真心悔恨;有的则是为了敷衍群臣和百姓,收买人心;还有的可能是迫于某种压力。而顺治是临死前才认错的皇帝,大概像是俗语所说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死前有了良心发现吧。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皇帝毕竟认错了,毕竟没有死不认账、死不认错。作为一个口含天宪、乾纲独断的皇帝来说,这也算是很可贵了。尽管他们在罪己诏里或在口头上说的许多话,都应该批驳。

◎史海撷英

“嘉定三屠”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初九,清兵攻破南京,明弘光帝南逃。三十日,时值县令钱默出逃。六月二十四日,清任命的县令张维熙上任,当天,明嘉定总兵吴志葵率领百多人,白布裹头,白天埋伏在东门外时家坟,晚上手持火把逼近县城,扬言捉拿张维熙,张被吓跑。二十七日,吴志葵又率兵来到县城,士民夹道迎接复明之师。

闰六月初七,明降将李成栋率骑兵路过境内新泾桥,大肆奸淫妇女,致死7名。初八,李率兵船百艘、马步兵2000余名停泊县城东关,大肆奸掠。初九,李率兵去吴淞,留偏将梁得胜等300名守护兵船。十二日,清军下剃发令,激起百姓愤怒,致使远近乡兵一起围攻李成栋船队。船只及所掠财物都被焚毁,斩杀清官兵84名。十五日,李成栋去太仓求援,行至罗店又被乡兵追杀,伤亡惨重。于是,李成栋纵兵报复,滥杀无辜。

十七日,明都察院观政黄淳耀及弟黄渊耀与前左通政侯峒曾及子元演、元洁倡议守城。十八日,李成栋攻打罗店,同时派遣精兵东渡练祁西渡荻泾,使乡兵背腹受敌,退入镇内。时值早市,清军入镇屠杀,居民死难1604人。

十九日,黄淳耀、侯峒曾召集众人商议,决定划地而守,城上高悬“嘉定恢剿义师”大旗,自制各种武器,严阵以待。二十五日,吴志葵派蔡乔率兵200余名支援嘉定,在城外扎营。次日五更遭李成栋伏兵袭击,蔡乔战死。李成栋引兵归吴淞过新泾桥时纵火焚屋,鸡犬不留。

七月初一,各路乡兵10万余人会集砖桥与清兵决战,乡兵大败,被追杀不计其数。李成栋部入娄塘镇屠杀1073人,并纵兵奸淫妇女。初三,李成栋汇同太仓清兵攻城,日夜炮轰。

初四凌晨,大雨滂沱,守城士民已坚守三昼夜,粮草几乎断绝,力不能持。清兵趁机攻破东门入城,守将侯峒曾自沉宣家池(叶池)未死,后被清兵杀害。东门被破,城中居民向西门逃生,被清兵截段堵杀无数。

此时,镇守西门的黄淳耀见大势已去,便与其弟渊耀骑马来到早年读书的西林庵,让僧人赶紧离开,奋笔疾书遗言:“遗臣黄淳耀于弘光元年七月初四自裁于西城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中华士庶再见天日,论其世者,当知予心。”之后,兄弟二人均自缢殉国。

南门守将张锡眉听说城门被攻破,偕妻妾投水死,留绝命诗一首:“我生不辰,侨居兹里。路远宗亲,邈隔同气。与城存亡,死亦为义。后之君子,不我遐弃。”另一守城将领龚用圆、龚用广兄弟也双双自溺而死。

辰时,李成栋入城下令鸣炮屠城,遇到人就让对方献宝,如果给的不多就连砍三刀,东西要没了就杀之。此时,全城刀声霍霍,一片屠杀声,呼天抢地。到处是悬梁、投井、断肢、血面之人,被砍未死、手足还能动的不计其数。投河自溺者不下数千人。

三日后,自西门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行船都无处下篙,血污浮于水面,高出数分。妇女如果容貌不佳者必被杀,有美色的被生虏后于街坊当众奸淫,若有不从便被钉上手足。初六,李成栋纠集民船300余艘,满载所掠到的金帛、女子、牛马猪羊等驶往太仓。

嘉定被屠后,葛隆、外冈、马陆、杨行等镇乡兵再次聚会,商议抗清事宜,发誓义无反顾,并时有偷袭斩杀清兵的活动。

二十六日五更,清兵大队至葛隆,入镇后肆行屠杀,流血满地,并再次屠杀外冈镇;二十七日,浦峤、浦嶂率兵再次屠城嘉定,不分老幼逢人便杀。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

◎文苑拾萃

出世遗诗

天柱山藏经阁前门楼中的清顺治帝的出世遗诗,笔调充满对人世间生死离别的绝望、看破红尘的大彻大悟,虽谈不上佳作,但是却字字发于肺腑,叫人感慨,能出自一位封建帝王之手实在是难得。古代的帝王都脱不了长生不老、千秋万代的干系,而顺治帝却能从中顿悟,令人敬佩。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