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专:所力应专
9430200000004

第4章 文学创作(2)

◎故事感悟

善通诗文的滑寿也是一位医学的考究者,由于他对经络的熟悉,得以用文笔加以描绘,用以文章的形式使得医学的精髓得以流传。可以说,他不但对医学专业的“专”,还说明了他对文笔的“精”。

◎史海撷英

滑寿轶事

根据《仪真县志》的记载,滑寿年少时曾拜师学省韩说,学习诸子百家的书籍,日记上千言,操笔作文,清新雅致,特别擅长乐府诗歌。元朝时滑寿曾是乡举,但他不喜欢当官从政,而痴迷于医学,一生不曾放弃。

为何滑寿定居在余姚马渚,有种说法是他祖父元初在江南一带做官,从江苏仪真迁徙到余姚定居下来。也有的说是随难潮行医南下,途经姚邑青山何家闼村时,见一棺棂抬过,有鲜血滴落,就上前告诉人家棺内的人还活着,要求履行医道。开棺本是对死者的不敬,但看到滑寿说得很恳切,所以人家也就答应开棺一试。

果然,经过一番救治,棺内人真的活过来了。那家人真是感激涕零,大家都称他为神医,因而将贤德、美貌的少女汪如真嫁给他以求挽留。

在马渚,有位老先生说,滑寿不打算入仕途后,多次拜访过旅居仪真的名医王居中,请教歧黄之术,得到了真传(还有人说,滑寿患病有幸被王氏救治,因此研习医道)。他在学习中感到医书《素问》、《难经》论述虽详尽、深奥,但没有清晰的结构层次,文字还有遗漏之处,所以就问王氏能否分类注释,以便于阅读理解,王氏欣然同意。滑寿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后来他专心研究针灸,对经络理论造诣颇深,并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症,写有《十四经发挥》三卷。这是他的代表作,其序由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宫进士盛斯显等所作。

◎文苑拾萃

《十四经发挥》

《十四经发挥》是元代滑寿撰写的经脉学著作,共三卷,于1341年刊印。

上卷是“手足阴阳流注篇”,系统论述了经脉循行的规律。中卷是“十四经脉气所发篇”,根据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了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技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这两篇内容实际上是滑氏将元朝忽公泰所撰写的《金兰循经》加以注释和补充而成。下卷是“奇经八脉篇”,是在参考《内经》、《难经》、《圣济总录》等书的基础上,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所属经穴部位及主病等进行的系统论述。

全书附有俯、仰人尺寸图及十四经经穴图。该书有明代复刻本,且被收录在《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校注本。

《十四经发挥》刊行后,于1303年刊行的《金兰循经》逐渐消失,没留下传本。

《十四经发挥》的特点是以十二经脉的流注先后为顺序,对有关穴位进行注明,由于任督二经也有专穴,所以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十四经。

郑板桥自成一体

◎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任子》

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他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所作画润格,传颂一时。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江苏省扬州市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古城。在清朝的时候,这里曾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郑板桥是其中最有名的。

郑板桥从小就喜爱书法,每天都要练字,从不间断。他晚上躺在床上,还经常在被子上、身上用手指练习写字。

有一天夜里,忙碌了一天的郑板桥刚刚躺下休息,忽然想起白天看的几本字帖,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练起来。他划着划着,被一个字的写法难住了。他左思右想,怎么也记不起来。他焦躁地翻了个身,又接着划,不知不觉地划到他妻子的身上。妻子被划醒了,知道他又在练字,就不耐烦地嘟嚷着:“一人有一体,你有你的体,要划就在自己身上划嘛,你自己又不是没有身体!”

妻子的这一句话,启发了郑板桥。他高兴地说:“对呀,学书法为什么非要摹仿前人的风格呢?为什么不写出自己的‘体’来呢?”

他兴奋得睡不着觉,又起床练字去了。打这以后,郑板桥更加刻苦练习书法,下定决心非练出自己的字体不可。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苦练,郑板桥终于练出了形体奇特的字体。

◎故事感悟

由于妻子偶然的一句话,郑板桥练就了自己独有的一体,从此他对于练字更加刻苦,最终获得了成功。

◎史海撷英

郑板桥巧断赖婚案

郑板桥在任地方知县时,为当地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他当潍县的知县时,曾逢饥荒,于是大兴工赈,命令豪门大户煮粥救饥荒,使很多人都活了下来。还有一个传闻,说的是郑板桥受理一桩赖婚案,有个穷秀才状告岳父不守信用,无端赖婚。

郑板桥事先调查清了穷秀才的岳父是一个大财主,于是他让秀才暂时留在衙内,再派人把财主和他女儿叫到堂上来。板桥问财主:“你为什么要赖婚?”

财主答:“因为秀才养不活我女儿,他们不便生活在一起。”

郑板桥说:“原来是这样,看来你女儿的确不应该嫁给穷秀才。但你也要为你的女婿考虑啊。我看这样吧,你出1000两黄金,我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保证让你满意。”

财主听郑板桥说帮自己解除女儿与穷秀才的婚约,十分高兴,就如数付了现金。

郑板桥说:“你的女儿迟早都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给你介绍个乘龙快婿,这1000两黄金就当是你女儿的嫁妆之资了,你看怎样?”

财主听了眉开眼笑,点头又哈腰地说:“当然好,当然好!”

这时,只见郑板桥令人把穷秀才传了出来,当即命令他与财主的女儿拜堂成亲,随后,双方携金而去。财主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最后只好哭笑不得地退堂回家了。

◎文苑拾萃

石头城

(清) 郑板桥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桃叶渡

(清)郑板桥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顾炎武以书籍和实践为师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顾炎武(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以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顾炎武系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座右铭,也是后世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爱国信条。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大学问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以书为师,以实践为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实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和效法。

顾炎武治学严谨,勤奋异常,据说他一生中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年轻的时候,他就读了许多历史、地理、文学、矿产、交通等方面的书籍。一部《资治通鉴》有350卷,他不仅全部习读钻研,还从头自尾抄了一遍。《诗》、《书》、《礼》、《易》一类儒家经典,《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他甚至都能背诵下来。50岁出头了,他还遍游鲁、冀、辽、晋等地,边读书边考察。外出时,他常常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自己骑在一匹马上,另一匹马和两头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内装的全是书。马在平坦的道路上走着,他坐在马背上常常半闭着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诵起书来。背着背着,若有一处“卡壳时”,他便立即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书本来将背不出来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直到背熟了,再继续上马赶路。他每到一处便仔细询问人们有关历史、地理等情况,有与书上记载不相符的地方,亲自实地考察,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途中若是遇到好书,他就买下来;若别人不卖,他便全文抄录或借来读完再走。

顾炎武到过好多地方,察看名关要塞,游历名胜古迹,跋涉名山大川,往来行程两三万里,所读新书达万余卷。由于他以书为师,以实践为师,书本知识和社会、自然知识都非常宏博,所以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军事和治国之道等均有深刻的研究。顾炎武一生中著书几十部,卷帙浩繁,在中国学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故事感悟

顾炎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他独到的敬业精神,足以为后人推崇和学习。

◎史海撷英

顾炎武累拒仕清

顺治十四年(1657年)年元旦,顾炎武晋谒孝陵。他在七年之间六次谒孝陵,以此寄托对故国的情思。然后回到昆山,变卖了全部家产,从此走出故乡,一去不回。那年顾炎武45岁。

顺治十六年(1659年),顾炎武来到山海关凭吊古战场。随后20多年里,他一直独自行走江湖,游踪不定,走遍了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时才开始定居在陕西华阴。

康熙七年(1668年),因为莱州黄培诗案,顾炎武被捕入狱,幸得好友李因笃等营救才出了狱。康熙十年(1671年),顾炎武来到京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里,熊赐履宴请顾炎武,邀请他修《明史》,他却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次写信给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始终不变”,以死抗拒推荐;还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要是非逼我听从,就以身殉之!”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

康熙十九年(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苦祭拜,并作诗:“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老,遗民犹有一人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顾炎武在山西曲沃韩姓朋友家,上马时不小心失足跌倒,呕吐不止,五天后便去世了,享年70岁。

◎文苑拾萃

秋山二首

(清)顾炎武

其一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其二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胡麻籽上的小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屈原

翁方纲(1733—1818年),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忠叙,一字正三,号覃谿,晚号苏斋,顺天府大兴县(今属北京市)人。

清代有一个善于写小楷字的书法家,名字叫翁方纲。他是现在北京大兴县人。

翁方纲的眼力非常好,他能在胡麻籽(就是芝麻籽)上写字,开始一粒胡麻籽上只能写一个字,后来就能写四个字了。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找翁方纲,想亲眼看看他是怎样在胡麻籽上写小楷的。翁方纲拿起笔就在一粒胡麻籽上写起来。

朋友看完了,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拿出几粒胡麻籽,请翁方纲挥笔写字,留作纪念。翁方纲看这几粒胡麻籽,比以前的稍大一些,可以多写几个字。他就高兴地对朋友说:“贤兄要做什么呢?你带来的这几颗籽,每个上面可以写七个字。”

朋友想了想说:“就写一首唐诗吧!”

翁方纲立刻提笔在胡麻籽上写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端端正正的七个字。朋友一边赞叹,一边小心地包起胡麻籽,像宝物一样珍藏起来。

◎故事感悟

翁方纲在胡麻籽上书写小楷字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对于常人而言,将一个字书写在上面,还要书写好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而翁方纲却可以书写七个字,这需要多久的耐心和造诣才能做得到的啊!

◎史海撷英

翁方纲书法轶事

翁方纲的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始学颜真卿,后专攻虞世南和欧阳询,特别是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在行书上,他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和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