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宽:宽以待人
9429500000017

第17章 纯朴宽厚显美德(4)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少年思忠性宽厚

◎宽厚是一种最美丽的德行。——格言

徒单思忠(生卒年不详),字良弼,本名宁庆。曾祖赛补。曾跟从金太祖讨伐辽国,战死在临潢的浑河。

徒单思忠是金国贵族子弟,也是金太祖之孙、金世宗完颜雍的姻亲,12岁时随完颜雍住在济南。他从小就心地善良,生性宽厚,从来不责罚下人,对人总是和蔼可亲,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思忠与姻戚公子们出游近郊,一路上又是骑马又是射箭,玩得非常尽兴。突然,有一个喝醉了酒的虬髯大汉,身背弓箭,从公子们身边策马冲撞而过。他们中的一匹马因此而受惊了,将一位公子掀翻在地,所幸没什么大碍。诸公子被激怒了,一声令下,命人将醉汉捆绑起来,要鞭打醉汉。思忠连忙阻止他们说:“喝醉了的人昏昧无知,又何足责罚呢!”于是下令放走了他。醉汉走了几十步远,忽然手持弓箭对准了公子们,思忠担心伤害众人,迅速策马奔至他的身旁,夺过弓来,松了弓弦后还给醉汉,挥挥手放他走了。过了一天,醒过酒来的醉汉才明白自己闯下了大祸,连忙负上荆条,跑到思忠的府邸要向他请罪。

思忠微微一笑,淡淡地说:“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以后喝醉了酒不要到处乱跑便是了。”大汉见思忠如此宽宏大量,更是羞得无地自容,连连叩首称谢才离去。

徒单思忠为了不打扰百姓,每次出外射猎,总是远远地避开老百姓的田地,不愿践踏庄稼;到了停下来休息时,又总是选择那些空闲的地方驻屯。有一次,他乘马外出,一颗弹丸飞过来,差点儿伤到他的左臂。思忠的手下寻找射弹丸的人时,发现一个人手里拿着弹弓,身上带着弹丸,便把那人抓来审问。那人始终不肯承认弹丸是自己射的,而且还出言不逊,辱骂思忠。思忠的随从一怒之下便要鞭打那人,可思忠却阻止了他们,只是要求手下把射过的弹丸和那人身上带的弹丸比较一下,发现两者不相像,便把那人放了。

还有一次,徒单思忠丢失了一只盛水的金马盂,没几天就发现了那个偷窃的人。思忠不忍心处罚他,只是把那人喊来责备一番了事。事后思忠还告诫自己亲近的人,不要把此事传出去了,以免坏了别人的名声。

◎故事感悟

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被毁坏了,徒单思忠仍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别人,这是怎样的宽宏大度啊!宽容大量,和气待人,凡事识大体顾大局,就能化大事为“小”,化小事为“无”。宽容的人,往往心胸宽如海,敢于直面困难和挫折,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史海撷英

金国灭亡

天兴二年(1233年)六月,金哀宗从归德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随即进兵蔡州。八月,金哀宗派使者到南宋借粮,遭到南宋的拒绝。十一月,宋将孟珙、江海率军两万、运粮30万石出兵,帮助蒙古大军讨伐金国,一起合围蔡州。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蔡州已被围困三个多月,城中弹尽粮绝。初九夜,金哀宗传位于宗室完颜承麟。次日,承麟受诏,即皇帝位。十一日行礼。

此时,蔡州的城南已经立起了宋军的旗帜,诸大臣亟出抗敌。宋军攻破南门,蒙军攻破西城,双方在城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金军将士顽强抵抗,几乎全部战死或自杀殉国。金哀宗见无力回天,自缢于幽兰轩,享年37岁。

昭宗完颜承麟闻知哀宗死讯后,“率群臣入哭,谥曰哀宗”,“哭奠未毕,城溃”。退保子城,同日死于乱军之中,金国灭亡。哀宗的近侍焚烧了哀宗尸体,将哀宗的骨灰收起,葬于汝水(今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

朱元璋待人以宽

◎君子为人和而不流。——孔子

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姓朱,名元璋(初名重八,后更名兴宗),字国瑞,生于盱眙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附近)。俗称洪武帝、朱洪武,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加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王朝。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了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然而,为巩固君权,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

1351年四月,元末农民大起义首先在河北永年白鹿庄起事,他们以红巾裹头,称“红巾军”。起义的组织者为韩山童和刘福通。韩山童因事前泄密被害。刘福通暗中凿了个一只眼的石人埋在开河工地上,事先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结果石人一出现,烈火便烧起来了。

起义之火点燃后,全国各地(主要是南方)纷纷响应。这次反元烈火,整整燃烧了17年之久,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代之以明朝。

1344年,江淮一带先遭遇旱蝗然后是瘟疫,百姓没了活路。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西南角皇觉寺前,一个16岁的少年恳求主持让他入寺当个和尚,这个少年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的家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也感染了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及几位兄长、姐姐、嫂嫂及侄子们死得只剩自己和大嫂王大娘、二侄朱文正、二哥朱重六了。朱元璋小小年纪,正是能吃饭的当头,饿得实在走投无路了,便跑到村西南的皇觉寺当了和尚,想着一天能吃上三餐饭。

不想庙里也是粥少,一个月后支持不下去了。朱元璋为了活命,只好拿个木鱼,带个瓦钵,背个包袱,剃个光头,在安徽、河南之间游来荡去,做了个讨吃要饭的游方僧。

20岁时,朱元璋回到家乡。三年后,即1351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响应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小时候的朋友汤和给他捎信来,要他到濠州投军。朱元璋就义无反顾地去了。这一年他23岁。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凭着能识几个字和打仗勇敢机智,很快就被提拔为郭子兴的亲兵九夫长。郭子兴见他办事麻利,有见地,有胆略,得人心,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

这时,濠州城里有五个元帅,互不服气,以至于牵扯到了朱元璋。于是,朱元璋就回老家招募了700多人,其中有他小时候的朋友徐达等人。郭子兴凭添生力军,十分高兴,升他为总管。

朱元璋不愿待在濠州,带了一拨人马往南去打定远。定远被克后,本地的一支地主武装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投奔他。朱元璋见他二人是读过书的,就向他们请教取天下的大计。

冯国用道:“金陵(南京)龙蟠虎踞,是帝王建都的地方,您可以攻下此地为后方,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不贪财宝女色,天下是不难平定的。”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让他们参与军务,后来也是照着这话办的。

在进军滁州(安徽滁县)途中,定远人李善长来见。此人也是读书人,研究法家学问。朱元璋便问他,天下如何才能太平?

李善长道:“秦末大乱,汉高祖以布衣起兵,他为人豁达,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五年而成帝业。你学习他的长处,天下是可以平定的。”

朱元璋也很高兴,把李善长留在身边为他策划。后来直到建国后的所作所为,他都是尽量向刘邦学习的。

朱元璋通过和文人的接触,深知读书人的重要。从此,他对有学问的读书人更加尊重,只要他们能提出好建议,就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朱元璋的官越做越大,但“礼贤下士”的风格不变。比如他在做了皇帝后,对大学问家一般不直呼其名。

朱元璋对投降的敌人也不忘笼络。朱元璋任大元帅时,于1356年春二月攻打集庆(南京),元将陈兆先战败,率所部3.6万人投降。这些降兵对朱元璋怎样处置他们心里没底。朱元璋察觉后,就从中挑选了500位骁勇健壮者,把他们带入自己营房的帐中,晚上让他们留下一块儿睡,保护自己,原先的卫士一个不留。第二天,这500名勇士非常感激朱元璋对他们的信任,攻城时个个奋勇,其余降兵也安心了。

攻下集庆后,改集庆为应天。然后,朱元璋又连攻下应天周围八九座城池。攻克徽州时,朱元璋又向当地名儒朱升请教争夺天下的方略。

朱升说了三条意见:“高筑墙(巩固后方),广积粮(发展生产),缓称王(不强出头)。”

朱元璋对这三条意见十分欣赏,留朱升在军中办事,并逐步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朱元璋平定了浙江东部,小明王任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平定浙东后,地方望族曾在元朝当官的刘基、叶琛、章溢躲在深山里不出来。朱元璋派人带了厚礼,并让军中文人写了许多信,再三邀请。这三个人便出了山,还在路上拉了个很有学问的宋濂一起到应天。

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意为他们盖了一座礼贤馆,恩礼备至。经常让宋濂为他讲经史,而刘基则在行军打仗方面为他出谋划策。

朱元璋攻下婺州时在衙前竖了两面大旗,上写:“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原因固然很多,而礼贤下士是其中之一。

◎故事感悟

朱元璋宽厚待人,换来的是大明王朝的建立。一个人的心有多宽厚,人生大道就有多宽敞;人格有多高尚,事业就有多辉煌。不宽厚待人,难成大业。一个不懂得宽厚待人的人,也就很难成为伟人。

◎史海撷英

朱元璋的垦荒措施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1370年,他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开始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

朱元璋还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将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同时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

朱元璋所推行的这些措施,大大地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苑拾萃

庐山诗

(明)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夏原吉宽厚待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哲。祖籍江西德兴,居于湖广行省潭州府湘阴县县城夏家桥。元末明初政治人物,曾长时间在中央担任户部尚书。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官吏,名叫夏原吉。他曾担任过户部主事和尚书,是当时政坛上的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夏原吉平时待人温和有礼,而且十分同情和关心下层劳动人民,历史上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动人故事。

夏原吉在户部任职时,有一次,书吏捧着书写工整的重要文书请他签字。因为有风吹动,文书被墨水涂污了,书吏非常惊恐,立即脱掉上衣,跪在地上等待处罚。夏原吉连忙让他起来,宽慰书吏说:“这不是你的错,与你无关。”可文书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所以书吏仍然害怕,不知会出什么事。第二天,夏原吉朝见后,向皇帝请罪道:“臣昨日不慎,因风起,笔污了重要文书。”丝毫没有提到书吏的过错,皇帝于是命他另写一份。

朝罢归来,书吏还在担心。夏原吉拿出另写的文书给他看,书吏这才放下心来,继而对夏原吉十分感激,脱帽叩谢。

又有一次,夏原吉路过苏州。当地的厨师特意为他做了一盘苏州蒸肉,可是,不小心放多了盐,厨师很怕夏原吉生气而激怒苏州的地方官员,过后治他的罪,于是心惊胆战地站在一旁。没想到,夏原吉尝了一块蒸肉之后,就推说自己近来不喜欢食肉,只吃了些米饭,凑合了事。厨师见夏原吉遮掩了自己的过失,心里十分感激。

还有一次,夏原吉手下的一个小吏偷了他的几件银酒器,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后抓获。偷自己上司的东西可不是件小事,士兵们都请夏原吉制裁这个内贼。谁知,当士兵把这位做贼的小吏带到夏原吉跟前时,他却走上前,亲自替那小吏松了绑,并对他说道:“要不是因为家里贫困,你是不会干这种事的,对吗?”

说完,他还把那些被盗的酒器全部送给小吏。小吏既感动又惭愧,跪在地上直磕头。从此,小吏再也没有偷窃过东西,而且对夏原吉非常忠心。

有一年的冬天,夏原吉出巡外地,晚上就住在一家客栈。第二天早上起床穿衣时,他发现少了一只袜子。原来,客栈的差役夜间给他烘袜子时,不小心烧掉了一只。差役怕挨骂,更怕客栈的老板因此而把他辞退,因此不敢以实情相告。夏原吉了解了情况后,笑着对差役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现在想再换一双也来不及了。”

客栈的差役十分感动,知道夏原吉没有丝毫责怪自己的意思,他流着眼泪对夏原吉说:“有些官员没事都要找点碴儿鞭打我们,像您这样的好官,我真是一辈子才遇见一个呀!”

还有一次,夏原吉到淮阴巡视,在野外休息时马突然跑了,随从追去了好久,都不见回来。夏原吉不免有点儿担心,适逢有人路过,便向前问道:“请问,你有没有看到前面有个人在追马?”

话刚说完,没想到那人却怒目对夏原吉大声喊道:“我管你追马追牛!赶快走开!我还要赶路呢。我看你真像一条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