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宽:宽以待人
9429500000010

第10章 宽宏之心显度量(4)

于是,太宗立刻派人将尉迟敬德放了,并让人把他带到自己的卧室。等尉迟敬德来了以后,唐太宗拿出一包黄金,送到尉迟敬德手中说:“大丈夫应该求志趣相投的人,不必为小小的嫌隙而介意,并且做事也光明正大,鬼鬼祟祟的行为不是大丈夫做的。我明白地告诉你,我是不会相信谗言而加害忠良的,我绝对信任你的为人。假如你一定要离我而去,这点金子就给你做路费,算是我们曾共事过一段时间的情谊吧。”

唐太宗心怀坦荡,尉迟敬德也是英雄识英雄。他没有离开唐太宗,而是做了唐太宗手下最得力的大将,演绎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很精彩的故事。

尉迟敬德在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后,很快就回报了太宗。唐太宗带领一些骑兵去巡察阵地,看过自己的阵地后,他又登上北邙山魏宣武帝陵,看看王世充那边的情况。这是他打仗取胜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他有一双慧眼,只要经过这双慧眼一看,对方的情形他就能从本质上把握住,因而就能制定出最佳的破敌方案。

可是,这一次却出了个小小的意外。正当太宗专心致志地察看的时候,没想到王世充却带了一万多军人猝然而至,并将他们包围起来。更惊险的是,王世充的一员大将已经认出了唐太宗,举着长槊直刺唐太宗。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尉迟敬德看到了。他大喝一声,横着将这员大将刺落下马,保护了唐太宗。然后就像羽翼似的围绕在李世民的左右,保护着他,突破了敌军的包围。后来,尉迟敬德又带领骑兵杀入敌军的阵中,没有人能够抵挡。接着,唐军也来了接应的部队,虽然数量没有敌军多,但仍然将敌军打得大败。王世充因为逃得快,才得以逃脱。

事后唐太宗对尉迟敬德说:“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报答了我。”然后又赠了许多金银给尉迟敬德,并且更加器重他。

唐高祖李渊举事之时,曾直捣隋朝的首都长安,并取得了胜利。这样一来,关中就成了李渊的天下。李渊也登基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唐。

然而,关中还有一个厉害的角色薛举。他不服李渊的统治,并且还时常攻击唐朝的地盘。

薛举在陇西长期跟游牧民族相处,所以养成了强悍勇敢的性格,打起仗来很是勇猛。唐朝的士兵吃了他们许多的苦头,被他们杀掉了不少将士。不将他们解决,唐朝就不可能出关中,统一天下。

消灭薛家军的任务交到了唐太宗的手里。可是第一次征讨时,唐太宗也吃了他的亏。在那次战争中,唐太宗正好生了病,由他手下的将领指挥,可作战谋略还是唐太宗决定。好在那次战争以后,薛举就死了,由他的儿子薛仁杲做了主人。

薛仁杲做太子时,就跟将领们的关系不好,现在做了主人,这种芥蒂依然存在,由此君臣将相离心,增加了他们灭亡的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唐太宗已经从上次的失败中更加认清了薛军。这次唐太宗再来征讨,已经成竹在胸。

唐太宗的军队开到高栅这个地方,薛仁杲就命令宗罗喉率领精锐部队来拒敌。唐太宗采用坚固营垒不应敌的方略,静待敌人的士气沮丧。

他的策略非常正确。薛军如疯了一样,出来就是伤人的,伤不到人,他们就惶惶不可终日,根本就不思量该怎样破敌。

唐太宗等到敌军有些疲惫之后,就让一部分士兵占领一个高地,并叮嘱他们只坚守不攻击。其策略仍然是消耗薛军的力量。

薛军果然疯狂地去攻击那个高地,但该高地易守难攻,薛军仍然不能得手。等到敌军消耗得差不多了,他又派出一支部队,在平地上列阵,既为了解除高地的压力,也为了继续消耗敌军。等到列阵的部队跟薛军拼得有些力竭时,唐太宗亲率精锐骑兵冲向敌阵。薛军连续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消耗,即使再勇猛,也只有强弩之末的气势,终于抵不住了,只得逃跑。他们逃跑的最佳方向,不用说当然是薛家的都城。

唐太宗号召军队全力追击。有人担心这样做可能要遭到薛家都城里的军队攻击,反而会失败。可是唐太宗却说:“我为这个问题已经考虑了好几天,我们已经有了破竹之势,这个机会绝对不能失掉。”

他们追到薛家的都城下,薛仁杲也的确将城里的军队准备好了,并在城外列好了阵,准备和唐军决战。可是当唐太宗的军队到来之后,他们却不敢趁势攻击,让唐太宗从容不迫地选好地址,列好了军阵,严阵以待。

这时,薛仁杲的军队里有一位很勇敢的将军逃到唐太宗这边,薛仁杲害怕了,将部队撤到了城里,准备凭险坚守。然而到了夜里,却不断有将军和士兵逃跑,薛仁杲没有办法可想,只得举城投降。

这样,唐太宗没费一兵一卒就夺得了薛家的都城,平定了薛家。事后唐太宗告诉将士们,为什么当时在破了宗罗喉后,要及时追击逃跑的士兵?就是怕他们逃到城里去,会增加城里的力量,对攻城不利,所以不让战士们休息,连续追击。

在破了薛家之后,唐太宗获得薛家万余名精兵和男女民众五万多人。唐太宗却将这些薛家兵分给薛仁杲兄弟和薛家原来的将军去带领,一点儿也不猜疑他们会背叛自己,而且还和他们在一起打猎和饮乐。这使得薛仁杲他们很感戴他的恩德,因此没有一个人背叛他,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宽阔胸怀。

◎故事感悟

古人云:自古国家上有宽厚之君,然后为政者得以尽其爱民之术,而良吏兴焉。唐太宗是一代有道明君,不仅表现在他的文韬武略上,更表现在他的胸襟气度上。正因为唐太宗胸襟博大,宽容了尉迟敬德和薛家,才出现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史海撷英

唐太宗实行“三重奏”

唐太宗在位期间,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道理,因此规定:死刑需要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才可以行刑。

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者仅有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仅390人。唐太宗在审查时,令全部390人回家过年,待来年秋收后再回来复刑,结果390人均准时回来,没有一人逃亡。

◎文苑拾萃

初晴落景

(唐)李世民

晚霞聊自怡,初晴弥可喜。

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

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

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狄仁杰宽厚忍让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格言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号德英,唐朝武周时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一冤诉者。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及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皆为唐朝中兴之臣,朝中政风为之一变。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续立唐嗣,唐祚得以维系。他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为国贡献卓著。

狄仁杰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大臣,他待人处世宽厚、忍让,因而深得下属与民众的爱戴。

有一次,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前往汝南,去镇压在那里造反的李贞。由于当地的老百姓也都起义反抗李贞,所以李贞很快就被打败了,全家也都自杀死了。可是,李贞的党羽却有两千多人,且全部被张光辅判了死刑。

当时,狄仁杰正在豫州担任刺史。听了这件事后,狄仁杰连忙给武则天写了一封奏章,说那两千多个李贞的党羽不过是被李贞威胁,根本就不是存心造反。如果把他们全部杀死,实在是冤枉,也未免太残忍了,因此请求宽免。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将这两千多人都免掉了死罪,改罚到边境去服役了。

张光辅在平定了李贞的叛乱后,自以为立了大功,便纵容自己的士兵到处抢劫,搞得百姓鸡犬不宁。狄仁杰见状,觉得张光辅这样做很不妥当,便向其提出抗议。

张光辅为此心里对狄仁杰很是憎恨,回京后便向武则天进谗言,说狄仁杰的坏话。武则天误信了张光辅的话,将狄仁杰贬到复州去做刺史。但是,狄仁杰毕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不久武则天便醒悟过来,又将狄仁杰调回了京城。

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你在外面做官,成绩很好,但因为有人在我面前说你的坏话,我一时未察,才把你贬到复州去,你想知道这个说你坏话的人是谁吗?”

狄仁杰笑着回答:“如果我有过失,就应该改正;如果没有过失,我的心便已很安乐了,何必要知道说我坏话的人呢。”

◎故事感悟

狄仁杰的宽宏大度值得我们去学习。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过分,都要酌情处理,即使是别人不对,也要宽容;能够以这样的精神与态度去对待他人,就叫做宽厚待人。

◎史海撷英

狄仁杰廉洁勤政

武则天在位期间,狄仁杰曾担任国家最高的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寺丞,到任仅仅一年,便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案人数达一万七千余人,其中没有一个人再上诉申冤的,可见其处事公正。因此,狄仁杰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之一。

◎文苑拾萃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唐)狄仁杰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

羽仗遥临鸾鹤驾,帷宫直坐凤麟洲。

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余年方共赤松游。

吕蒙正为人宽宏大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吕蒙正(946—1011年),字圣功。宋代河南洛阳人,知名大臣,曾三度拜相,赠中书令。有七子出仕:吕从简、吕惟简、吕承简、吕行简、吕务简、吕居简、吕知简。

吕蒙正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颇具重望的著名大臣,宋太宗与宋真宗两代君王都曾起用他为宰相。

吕蒙正为官期间,主张内修政事、结好邻邦、弭兵省财。不仅如此,他还知人善任,敢于直言进谏,赢得了君臣们的钦佩与敬仰。

吕蒙正刚刚为官时,朝廷内有一些人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有一天上朝时,一位在朝中任职多年的老臣当着众人的面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当参知政事吗?”吕蒙正装着没听见地走了过去。

此时,吕蒙正身旁的同僚都为此感到气愤和不平,要去查问那个官员的名字。吕蒙正急忙上前阻止,说:“不要这样,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我就会终身都不能忘记了。这样一来,还不如不知道更好。”

听他这么一说,周围的同僚都十分钦佩他的宽宏大度。

吕蒙正对于一个当面羞辱自己的人如此宽宏大度,而对于谄媚讨好他的人,却又是严肃婉转地辞谢。

在朝堂中,有一位官员收藏了一面古镜,自称这面镜子可以照到200里以内的东西,所以打算献给吕蒙正,以求与他建立私交。

吕蒙正知道后,笑着说:“我的脸也不过只有菜碟那般大小,哪里用得上能照200里的镜子呢?”

还有一次,宋太宗命吕蒙正选出一人出使辽国。吕蒙正觉得一个姓陈的官员最为称职,所以就将这个人的名字呈给宋太宗看。可宋太宗却不同意这个人去。

第二天,太宗问吕蒙正人选好了没有,吕蒙正又把这个人的名字呈上来了,太宗还是不同意。

当第三次问及时,吕蒙正仍然举荐此人,气得太宗把呈上的文书重重地掷到地上,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如此固执呢!”

吕蒙正拾起文书,平静地说:“怎么是臣固执呢?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呀!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为称职,其他的人都比不上他。臣怎么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呢?”

看到吕蒙正这样顶撞皇上,满朝的大臣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宋太宗气冲冲走下朝堂后,又回过头来说:“罢罢罢,吕蒙正的气量,我不如也,就依你的吧!”

陈姓官员出使辽国后,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此事传出去后,人们都十分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故事感悟

宽容忍让,作为一种美德而受人称颂。孔子说:“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少责怪别人,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这样就远离怨恨了。古语有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忍让不同于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只有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宽容忍让不仅是仁爱的体现,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高尚品格,更能化祸为福,使自己轻松无忧。

◎史海撷英

宋太宗巩固宋朝的措施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治理国家很有作为,他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期的统一事业,鼓励百姓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并编纂大型的类书;设立考课院、审官院等,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的权力,以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

宋太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为大宋王朝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苑拾萃

岳阳楼望洞庭

(宋)吕蒙正

八月寒涛溅碧空,片帆悠飏信秋风。

探珠直待骊龙睡,莫遣迷津浩渺中。

狄青度量过人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苏洵·《心术》

狄青(1008—1057年),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皆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共历经二十五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的战役最为著名。

北宋时期的狄青,是一位有着过人度量的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