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26

第26章 裴坦的家法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寒者常若刻骨。——清·金缨

裴坦(生卒年不详),字知进。唐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登进士第,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科举时代,读书人经历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中苦,待到金榜题名成了“人上人”时,无不春风得意,喜气洋洋,视为苦尽甘来,从此不再学问,醉心于官场福禄。

然也有与众不同的独行客,此君是唐代诗人裴坦。

裴坦,字知进,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登进士第。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出身了,但他并未心满意足沾沾自喜,托故缺席了风光无限的新科进士宴──曲江宴,也不曾前呼后拥往慈恩寺作留名后世的“雁塔题名”,而是收拾行李赶返家乡。

自后,裴坦闭门谢客,继续他的“三更灯火五更鸡”生活。家人亲友甚为不解,问他好不容易中了进士,为何不愿安享这荣华富贵。他正色而言:“虽及第而离精湛甚远,实属侥幸,深自惭愧。学无止境,还须用心深造。”

整整三年时间里,裴坦早临明窗,夜伏烛案,如进士考试前一样地刻苦攻读,不让一刻闲过。恩师、礼部员外郎李汉那里,倒常有书信往来,问候祝福而外,多的是交流吟诗作赋之法、修身养性心得、治国安民之道。

苦心人,天不负,裴坦的学业与时俱进,佳作源源不断。这才带着试卷重又入京,向恩师李汉交卷。李汉阅后由衷赞叹:“较之三年前应试时益发精彩!贤契字知进,真名副其实矣也。”于是荐之于朝。

裴坦踏入仕途后,以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大展宏图,得到百姓拥戴,上司信赖,屡屡升迁。历任宣歙从事、左拾遗、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直至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及第犹“知进”成就了裴坦德才双馨,史书上称赞他“性简俭”,即便是当朝一品时,仍铭记圣贤教诲,居高位而不事奢华。

唐朝人杨收、段文昌都是幼年丧父,后中举被朝廷器重晋升为宰相的。他们都很讲究排场,喜爱奢华。杨收女儿嫁给裴坦长子为妻出嫁时,嫁妆既多而又讲求华丽,连家用小杂器多数也用金银制成。裴坦讲究节俭,听了很不高兴。一天,他与同朝好友以及儿女一辈人来到新媳妇住处,见茶台上用小盘子盛放果品,裴坦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但仔细一看,盘中雕有鱼和犀牛形状的图案,大为恼火,立即推倒茶台,甩着衣袖走了出来,他说:“这是败坏了我家的门风!”过了些时日,杨收因接受别人的贿赂,以致被朝廷解除了官职,真是自作自受啊!

故事感悟

裴坦虽科举及第,但并未沾沾自喜,反而因感觉距离精湛甚远而继续深造,这说明他是一个不慕奢华富贵的人。而娶媳一事,更体现出裴坦坦然做人、明白做事的节操。对自己要求严格,时刻铭记圣贤教诲,不愧为“德才双馨”。

史海撷英

甘露之变

郑注和李训计划在下葬王守澄的时候,要求所有宦官都为王守澄送殡,然后以所率亲兵怀藏利斧将其全部砍杀。但李训求功心切,决定抢先下手。太和九年(835年)11月21日,李训提前在宫中部署了兵力,等文宗上朝后,假称大明宫左金吾大厅之后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甘露是预示天下升平的祥瑞),诱使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等前往,想一举诛杀宦官。没想到,被仇士良看出破绽,他们立即返回大殿,挟持着文宗直往内宫夺路而逃。缓过神来之后,立即派兵关闭宫门,对宰相和朝廷官员下了杀手。李训乔装出宫,一路上假装疯癫逃到终南山的寺院中,后被地方官抓获。他担心押送到宦官手中会遭羞辱和酷刑,在到达京师附近时,便对押送的人说:“现在禁军到处抓我,是因为能够得到重赏。等他们见到我,肯定会将我从你们手里抢去领功,不如你们把我杀了,拿着我的首级去领赏更直接了当。”结果,李训被杀。郑注和全家老幼被仇士良派人诛杀,与事变有关无关的朝廷官员也有上千人被杀。这次事变后,宦官更加盛气凌人,对待皇帝也很不礼貌,常常出言不逊。文宗羞惧难当,从此也不再做声。据说,只是在独居无人的时候,文宗才会自言自语:“须杀此辈,令我君臣间隔。”文宗留下了一首“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的诗,正是这一凄凉无奈神情的写照。

开成四年(839年),文宗在一次延英殿召对的间隙,退坐思政殿,悄悄地问当值学士周墀:“在你看来,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周墀再拜:“此事不是臣所能够有资格评价的。不过天下都说陛下是尧舜一样的君主。”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与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骇跪奏:“陛下之德,周成、康二王和汉文、景二帝也难与相比,怎么要自比那二位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汉献帝不过是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为远远比不上他们。”说罢,不免又一阵伤感。宦官对待皇帝尚且如此,宰相更是不在话下。天下大事从此都由宦官的北司决策,南衙宰相机构只是“行文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