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19

第19章 范文素家无私产

道丧时昏,则忠贞之义影。——晋·柏元子

范质(911—964年),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范家营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六朝,五朝为官,两朝为相。后周初为枢密副使。太祖广顺元年二月,为兵部侍郎。六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周时任宰相9年,先后进位左仆射、门下侍郎、司徒等。周世宗临终时,受顾命辅佐恭帝。恭帝时,封肖国公。陈桥兵变后,率百僚降宋太祖。入宋仍为宰相。乾德二年正月,罢为太子太傅。九月,卒,年54岁。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范质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后晋、后汉时,官至翰林学士、户部侍郎,人称有“宰相器”。

后周建立后,范质累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枢密院事、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等职,深为太祖郭威倚重。世宗柴荣即位后,范质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官吏得以“因缘为奸”,建议世宗重新制定刑律,是为《刑统》。世宗驾幸扬州时,因事迁怒于近臣窦仪,要将窦仪治罪。范质免冠叩头泣下,劝谏世宗说:“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愿宽仪罪。”使世宗宽赦了窦仪,范质也因此赢得了世宗的信赖。宋禅周,范质以佐命元臣,官至太子太傅,封鲁国公。

范质历仕五代、宋初,始终“廉介自持”,未曾接受过任何人的馈遗,前后所得奉禄赏赐也多分给孤苦无依之人。他闲居家中,“食不异品”,死后家无余财。宋太祖曾对侍臣说:“朕闻范质只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器也。”宋太宗也称赞他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故事感悟

范文素坦然行事,勇于劝谏,赢得世宗的信赖,也为他的仕途带来了春天。生活上他严格自律,不接受任何人的馈赠,俸禄赏赐也都分给孤苦无依的人,可以看出他的简素朴实、遵规遵矩的高风亮节。

史海撷英

触景生情思唐僧

在西安很容易让人想起玄奘。大雁塔是他提议、主持建造的,兴教寺里有他的墓塔。但是,可说的又何止这些。

玄奘本姓陈,俗称唐僧,河南偃师人,13岁在洛阳出家,年轻的时候就来到西安,当时叫长安。他不是逛京城来的,为的是求法深造。后来,又去了成都、荆州、赵州。游学的结果,使他深感佛学上“圣典隐晦,宗师异说”,想到要去印度求取“真文”。他随着西域商队踏上远行征途,出玉门、经西域、过大漠、越雪山,到了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又去了其他地方与僧侣们切磋琢磨,研究经典。行途往返,历尽艰辛,差一点儿丢了性命。经过17年时间,他在贞观十九年,带着取得的梵文经典657卷,回到了长安。

出走时,他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僧人,归来时却成了名震中外的一代宗师。朝廷派官员僧众出城迎接,唐太宗亲自召见,还赋予他纲纪天下僧徒的权力。但是,玄奘不为尊荣所动,只求到嵩山少林寺去专心译经。太宗执意不肯,把为穆太后修建的弘福寺拨给他作译场,还派宰相房玄龄等人协助编译经卷。弘福寺又叫木塔寺,早已颓败,今天仅存木塔寺这个地名。

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高宗)为追念亡母文德皇后,建了慈恩寺,就是大雁塔的所在地。太宗诏令玄奘来这里任主持,并特意为他建了翻经院。玄奘一行从弘福寺移居慈恩寺时,朝廷举行了盛大的典仪,仪仗队以锦彩轩车1500乘和各色绣旗为前导,后随伞盖300余顶、金银佛像和二百多幅绣画佛像,玄奘坐在车里,京城各寺僧众捧着供香和鲜花,随行诵经,皇宫的侍卫、车队也都出动了。太宗率太子、后妃在安福门城楼上焚香目送,数十万人夹道观看。

玄奘在慈恩寺除了翻译经卷,还在这里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根据他取经沿途见闻,记述了上百个国家的山川、城邑、人文、习俗、物产等,后来成为世界上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了贮藏经卷,依照印度建筑形制建造了大雁塔。塔为五层,高190尺,以夯土为心,甃砖为表,“层层中心皆藏舍利,不啻万颗”。建塔资金用的是后宫里死去宫女的遗产,她们都是些可怜的女子,以她们的“衣物财帛”建塔,含有超度亡魂、祈祷冥福的意思。现在看到的大雁塔是武则天时改建的,原为十层,由于战争破坏,只留下七层,高64米。本来叫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后来的称呼。何谓雁塔,其说不一,《天竺记》讲的似乎更合情理,可供参考。天竺就是古印度。那书里说,“达嚫国有迦南佛伽兰(殿),穿山石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雁形是指塔基呈横矩形,通体而观,塔身如雁颈向上延伸,塔基如两翼舒展,标以“大”字,是为了与后来建成的小雁塔区别开。

玄奘在慈恩寺住了几年,提出移居他处。一则京师和全国的僧俗,竟来礼谒,接应不暇,二则这座京都名刹,景致佳丽,游人不绝。他需要找个宁静地方。开始,他转到本地的西明寺,拜谒者跟踪而来,他只好远走了。高宗体谅他的苦衷,把陕北宜君山中的一处避暑离宫改为寺院,供他使用。在这个没有繁华尘嚣的幽僻之地,六年时间,他翻译了《大般若经》等20多万言。后来他积劳成疾,感到时间不多了,挣扎着又赶紧翻译《大宝积经》,直到永远再也拿不起笔为止。他一生译经、论75部,1335卷,还把一些中国古籍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数量之大是惊人的。他对佛经的翻译,十分严谨,被称做“新译”,质量大大超过了前人。而他对待自己事业的献身精神,更是让人感动。无怪乎当时连皇帝都称赞他“将日月而无穷,与乾坤而永大”。

玄奘死后,遗体运回长安,茔墓建在城东的白鹿原。这里地势很高,站在皇宫内的含元殿就能看到。当初高宗听到玄奘逝世的噩耗,罢朝志哀,连连悲叹:“朕失国宝矣”。此时,玄奘的墓地在宫内举目可见。高宗为了避免感伤,又下诏改为葬风栖原的东端,先建灵塔,继建寺院,这就是兴教寺。

文苑拾萃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的辑本。

北宋初期开始编写,那时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基本没有散失,又有范质的《五代通录》作底本,再加上编书者对史料比较熟悉,因此成书时间很快,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旧五代史》共150卷,纪61卷,志12卷,传77卷。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10余卷至50卷不等。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