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06

第6章 狄青让功显德

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管子》

狄青(1008—1057),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文水西糟头乡狄家社)人。面有刺字,善骑射。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皇祐四年是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他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上任不到3个月的枢密副使狄青自告奋勇,上疏请行。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宋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右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也在逐步加深。

狄青为人谨慎,少言寡语,他谋划事情一定看准时机才发表意见。每逢带兵打仗,他必定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制度,并且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即使敌人突然进犯,也没有一个士兵退缩。所以他每逢出兵,必定会建立功勋。他常常把功劳推让给辅佐他打胜仗的部将。起初,他与孙沔共同攻打贼寇,计谋全出于狄青,贼寇被荡平,待到论功行赏,狄青便把功劳全部推给了孙沔,自己退后却毫不在意。孙沔开始是赞叹狄青的勇武不凡,不久就叹服他的高尚为人,认为自己远不如狄青。

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最终自食其果,在后来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希望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写祭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之灵,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他只能是叹息国势日颓,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故事感悟

狄青为一代名将,虽然一生战功卓著,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将战功拱手让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和高尚的品德。

史海撷英

狄青之死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仅做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被罢官,但因无过,被加宰相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民间称“从士兵到元帅、从布衣到宰相”,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唯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便发病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没有血染疆场,没有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文苑拾萃

书 愤

(南宋)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