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42

第42章 阮长之责己穿错鞋

身修然后可以理家,家理然后可以治官。——《盐铁论》

阮长之(379—437),字茂景。陈留尉氏人也。祖阮思旷,金紫光禄大夫。父阮普,骠骑咨议参军。阮长之年15岁丧父,有孝性,哀感傍人。服除,蔬食者犹积载。闲居笃学,未尝有惰容。初为诸府参军,除员外散骑侍郎。母老,求补襄垣令,督邮无礼,鞭之,去职。寻补庐陵王义真车骑行正参军,平越长史,东莞太守。入为尚书殿中郎,出为武昌太守。时王弘为江州,雅相知重,引为车骑从事中郎。入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以母老,固辞朝直,补彭城王义康平北咨议参军。元嘉九年,迁临川内史,以南土卑湿,母年老,非所宜,辞不就。十一年,复除临海太守。至郡少时而母亡,葬毕,不胜忧,元嘉十四年,卒,时年59岁。

阮长之是一个清官,脾气可怪了,不论当着他的面,还是背着他,只要向他送礼,他一律拒绝,不仅原封不动地退还,而且还要教训送礼者一顿。他在自己办公的地方,写着一句话:“一生不欺暗室。”所谓暗室,用当今的话说,就是以权谋私。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在武昌郡当了三年官,从来不收任何人的礼物。真正做到清正廉洁。他离任时,百姓恋恋不舍,列队送别。他的叔叔要送他一些礼物作纪念,知道他那古怪的脾气,不敢送钱给他,只送他一个青瓷杯,一把檀香扇。奇怪的是,阮长之这次没有当面拒绝,而且叫仆人收下,并逐一做了记录。待亲戚走后,临上路时,阮长之叫人把礼物退还给他的叔叔。

阮长之就是这样一个人。

后来,他调到京城当了中书郎,职位高了,那古怪的脾气却一点也没有改变。做京官,离皇帝近,文武百官常常需要去值夜班。因为朝廷有些文件是不能过夜的,谁耽搁了,就要处理谁,所以,官员们值夜班都很认真。阮长之则更加重视。

有一次,该到阮长之值夜班了,他很早就到值班房。值班的官员有四五个,都睡在一个通铺上。一有转送外地文件,或朝廷有急事需要连夜处理的,就起来办公。一般情况下,轮到值班,没事时大家就一起睡觉。阮长之睡下了,正在蒙蒙眬眬之中,忽然听见有人叫他,他立刻翻身坐了起来,说:“快把文件给我!”

“阮大人,不是文件,而是你家仆人来叫你,你夫人心脏病复发了,请你赶快回家!”叫他的是刘大人。

刘大人又说:“这里的事我处理好了,你放心回去吧!”

阮长之借着烛光,下床穿好鞋,就跟着仆人,回到自己府上。

这时,已经是深夜丑时时刻(即现在深夜两点钟左右),阮长之走进房里,只见夫人脸色苍白,双眉紧锁。医生已来过,并开了药方,仆人赶忙去抓药了。阮长之安慰过妻子,便守在她身边。

妻子睁眼一看,是自己的丈夫,歉疚地说:“你晚上值班,我又拖累你了,现在,我身体好多了,你回去值班吧!”

阮长之听到妻子这么说,心里很感激,妻子对自己太了解、太体贴了,便说:“你放心,今晚刘大人替我值班。”

妻子点了点头,露着一丝笑容说:“那,辛苦你了!”

阮长之不敢睡觉,一直坐在床前,困了,合一会儿眼。

天亮时,仆人打来了洗脸水。阮长之洗完脸,下意识地低头一看,吃了一惊,自己两只脚上的鞋不一样,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阮长之想,一定是昨天晚上匆匆忙忙穿错了鞋,这怎么办呢?我的座右铭是一生不欺暗室,现在可好啦,我趁深夜之时,穿别人的鞋了。我必须赶回值班房。

阮长之来不及向妻子说一声,就坐上马车,直奔值班房。值班的人还没有走,看见阮长之急忙忙地走进来,还以为是阮夫人有什么危险……

大家正在胡思乱想,阮长之却对大家说:“实在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昨天深夜把鞋穿错了,我向你们道歉……”

刘大人听后,哈哈大笑地说:“阮大人,我以为什么大事,原来是穿错鞋。一双布鞋值不了几个钱呀,何必大惊小怪呢?”

阮长之认真地说:“不,鞋虽然不值钱,但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穿错鞋,这说明我还有私心,这实在要不得呀!”

故事感悟

穿错鞋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阮长之看来,却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足见他心地坦荡。而且在知道穿错鞋后,他马上奔向值班房,再三向人道歉,十分谦恭,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方孝孺需拜师

方孝孺20岁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学问日益精进,想投名师继续深造。父亲告诉他:“当今文坛,宋濂堪称是领袖,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你可以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他。他收学生向来注重才学,以你现在的水平,他见了一定会收下的。”方孝孺说:“父母在,不远游。孩儿应该在家里尽孝道,才是做人的道理。不然,读圣贤书又有什么用?”父亲听了,很受感动,欣慰地对他说:“父母正在壮年,不用你担心,不听父母的话也是不孝啊,我让你去投名师,是为了你将来能有所作为,光宗耀祖,这是最大的孝啊。”方孝孺点头称是,拜别父母之后,就独自一个人去了京城。

他来到京城以后,不久就找到了宋濂。宋濂是一个古板的老先生,身材瘦高,头发花白,经常面沉似水,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睛。对于学生也很严格,稍有不是就大声斥责。这天,方孝孺来到他面前,他淡淡地说:“你拜见老夫,有什么事吗?”方孝孺赶紧上前一步,毕恭毕敬地说:“久闻先生大名,学生非常钦佩,想投在您的门下做一名学生,望先生收留。”宋濂手捻着花白的胡须,上下打量着方孝孺,不动声色地说:“既然你说要做我的学生,我要考考你的功课,看你有没有这个资格。”方孝孺连连点头说:“是,是,学生带来平时写的几篇文章,请先生过目。”宋濂也不答话,只是随手接了过来,展开观看。宋濂读着这位年轻人的文章,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他兴奋地说:“你的文章不错,文采飞扬,说理透彻,见识不同一般。真是孺子可教啊。你假如以后跟着我学的话,我有希望找到传人了。我的门生这么多,但是其中很多是平庸之辈。现在,我就像在叽叽喳喳的百鸟群中发现了一只凤凰一样。”方孝孺赶紧跪倒磕头,谦虚地说:“老师过奖了,学生实不敢当,请受学生一拜。”于是,方孝孺从此就成了宋濂的学生,每天跟老师学习,谈论作文做人的道理,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学问日益精进。到了第二年,宋濂回归家乡,方孝孺仍追随老师侍奉求学长达四年。在学习期间,方孝孺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宋濂也经常称赞他的文章精敏绝伦,每次都能从大处落笔,然后穷究其本源。既顾得上道理的根本,又能细致入微。他的论著,文义繁复深厚,千变万化,总是有所创新。用词上也有新颖独创之处。当时,在宋濂门下学习的名士很多,但学术上都不如方孝孺。胡翰、苏伯衡等人每当跟方孝孺谈论文章之道、治国之道的时候,总是慨然长叹:“后生可畏,我不如他。”

文苑拾萃

方孝孺授业

方孝孺初到汉中的时候,当地人很少知道读书学礼。方孝孺到了以后,开始收徒授业。他为学生讲课尽职尽责,讲解文义细致入微,有时讲到晚上还没有疲倦的意思。在他的努力下,汉中一带的百姓都知道读书识字、学习孔孟之道,人们的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蜀献王知道他是当代的大贤人,就请到他家中给儿子当老师。蜀献王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每次见到献王或者他的儿子,方孝孺总是讲以德修身治国的道理。献王非常尊敬他,待如上宾。那一段时间,方孝孺没有其他事可做,只是一心地钻研学问,专心著述。所著的书有《周易枝辞》、《周礼考次目录》、《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基命说文》等,现在都已散佚。有时,他也感到很空虚,自己的宏图大志竟然得不到施展,空有满腹的学问,空有满腔的抱负,难道就这样终老于此吗?因此他也经常独坐长叹,并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逊志”,含有退隐的意思。蜀王看出方孝孺郁郁不得志,就问他:“先生为何如此消沉,为何要‘逊志’呀?”方孝孺说:“我从小读圣贤书,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如今已近不惑之年,还是碌碌无为,今后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啊。”献王劝说道:“如今天下初定,太祖以刑名治天下,所以先生不得用。我想不久以后,先生定会有施展抱负的时候。况且姜子牙80岁才开始辅佐文王,还能成就帝王之业。先生正值盛年,不该有隐退之心呐。”于是,方孝孺就把书斋的名字改为“正学”。因为方孝孺对汉中的教育贡献很大,所以汉中人对他备加崇敬,后来人们在汉中名宦祠中设置了方孝孺的祭祀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