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30

第30章 华罗庚与陈景润

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恡惜。——晋·陈寿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当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初中毕业,自学成才,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等许多领域都作出卓越贡献。著有论文200多篇,专著十几本。

华罗庚虽然成就卓著,仍十分谦虚。他有一篇数学名著叫《堆垒素数论》,自发表以来赞誉不绝。

年轻的厦门大学图书管理员陈景润,在研究华罗庚《堆垒素数论》时,发现这篇名著在阐述它利问题上有重大谬误。经过反复研究,陈景润确信自己的见解正确无疑,就写了一篇驳斥该谬误的论文,附以短信,一并寄给华罗庚。信中写道:“您是数学王国里的一颗明星,照亮我这个数学爱好者的眼睛,我不胜感激。但是,明星上也可能有微尘,我愿帮助拂去。”

华先生看了信,读了论文,激动不已,拍案叫绝:“对,对,太对了!反驳得如此中肯,如此有力!”他若有所思,说:“这位年轻人身上,该蕴藏着多么大的潜能啊!”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数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华老主持这次会议。当他走上主席台时,宣布的不是大会开始,而是另外一件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位年轻人,给我寄来一篇论文和一封信,对我的《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提出了商榷,弥补并改进了它利问题。”说这话时,华老显得那么深沉,那么庄重:“我提议破格接受这位年轻人参加数学学术讨论会!”

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一些老一辈数学家落下了热泪。大家是为年轻一代数学爱好者的进取而激动,更是为老数学家的谦虚而激动。

后来华罗庚就把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留在自己身边……

后来,陈景润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攻克了200年来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也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故事感悟

华罗庚与陈景润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们在数学领域都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两人之间的故事也传为佳话。从以上故事中,我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金子一般的赤诚心。

文苑拾萃

哥德巴赫猜想

1729—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35年的书信往来。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3个素数(就是质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7+5,也是3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3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3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3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