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让:谦恭礼让
9426900000025

第25章 陈宏谋让贤

知贤而让,可以训矣。——赵简子

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讳,改为宏谋。临桂(今广西桂林)人。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30余年,任经12行省,官历21职,所至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先后两次请禁洞庭湖滨私筑堤垸,与水争地。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

陈宏谋是雍正至乾隆年间的一名重要官员。他从27岁出仕,直至76岁,任要职49年。

乾隆三十六年,陈宏谋已76岁高龄。他自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该让贤了。于是他主动上奏告老还乡。乾隆皇帝见奏后,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准奏吧,殊属可惜,因为陈宏谋在朝任职多年,办事秉公,与自己亲如手足,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不准奏吧,眼见陈宏谋确实年事已高。乾隆皇帝想着想着,迷迷糊糊地靠在龙椅上睡着了,在梦中,他梦见了“月落、山崩、海干、花谢”8个大字,就大喊:“不好!”这一喊,自己被惊醒了。醒后,乾隆皇帝回味这8个字的意思,越想越可怕,越想越觉得不吉利,当即派人把陈宏谋接到金銮殿。陈宏谋来到金銮殿,与皇帝并坐。皇帝把梦中的情况一一说给陈宏谋听,陈宏谋听了大笑起来,说道:“此乃大吉大利也!”乾隆皇帝惊问:“此话怎讲?”陈宏谋曰:“月落星子明,山崩泽太平,海干龙现爪,花谢果团圆。”乾隆皇帝听后开怀大笑,称赞他:“才学高明,言之有理!”

君臣谈得十分投机,陈宏谋趁机提及“奏本让贤”一事怎样?乾隆皇帝问道:“朕从未薄待你,你今为何要辞朝?”陈宏谋连忙上奏:“臣见家犬犹念主,又闻古蛇亦恋珠,我今已七十有六,体弱心衰,该让贤了。”陈宏谋接着又把前几年到李员外家祝寿时,众官挖苦他的事对乾隆皇帝说了。原来陈宏谋72岁那年,李员外之父90岁寿辰。庆寿那天,陈宏谋身着青衫去祝寿。客官见了,很瞧不起他,说他“花眼无文”。陈宏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细细一想,自己确实是年迈力衰了。现今,他略加思索,对皇帝说:“花甲七十二,眼观四代孙,无故招逢主,文星遇寿星。”乾隆皇帝听后,赞誉道:“奇逢巧对,妙趣横生,含义深邃啊!”陈宏谋答道:“皇上过奖。臣已年老力衰,告辞了,告辞了!”乾隆皇帝知道陈宏谋去意已定,还乡心切,只好婉言相留,说要陈宏谋答对,若对得上下联,就让他告老还乡。乾隆皇帝出上联:“木目心想,想国想家想让贤!”陈宏谋听后,略思片刻,便随口续下联:“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皇恩。”乾隆皇帝听后,连连称赞:“绝词,妙对!”当即恩准陈宏谋离职还乡。

故事感悟

要想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首先要有一个体恤百姓、英明的执政者,而执政者身边还必须要有忠心辅佐他的大臣。身在其位,必谋其职,像陈宏谋这样主动让贤的大臣,正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人才。

史海撷英

《陈宏谋传》评说

《清史稿·列传》卷三百七《陈宏谋传》篇尾对陈宏谋的评论:“乾隆间论疆史之贤者,尹继善与陈宏谋其最也。尹继善宽和敏达,临事恒若有余;宏谋劳心焦思,不遑夙夜,而民感之则同。宏谋学尤醇,所至惓惓民生风俗,古所谓大儒之效也。于义督军储、策水利,皆秩秩有条理。大受刚正,属史惮之若神明,然论政重大体,非苟为苛察者比。允随镇南疆久,泽民之尤大者,航金沙江障洱海,去后民思,与江南之怀尹继善、陈宏谋略相等。”这篇史传把陈宏谋与同时代的两江总督尹继善从众多的“贤臣名宦”中提高到最贤者了,但仍与云贵总督张允随“略相等”。

文苑拾萃

《五种遗规》

清陈宏谋辑。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材。辑者有感于世上多有弊端,遂于公务之余,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遗规五种:《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五种遗规》的成书时间不同,《养正遗规》为乾隆四年(1739年),《从政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分别为乾隆七年七月、九月、十月,《在官法戒录》则为乾隆八年四月。

合刻本《五种遗规》始行于乾隆八年,为南昌府学教授李安民集校本。各《遗规》单行本甚多,以单本形式收入各类丛书、类书亦甚多。而合刻本则不多,除李安民集校本外,尚有同治七年(1868年)的金陵书局本、楚北崇文书局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浙江书局本等,并收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子部·儒家》,共计16卷。其中《养正遗规》2卷,《补编》1卷,《教女遗规》3卷,《训俗遗规》4卷,《从政遗规》2卷,《在官法戒录》4卷。除通行本外,另有一种刊本,为《在官法戒录》,改列陈宏谋晚年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辑的《学仕遗规》4卷、《补编》4卷,主要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洋布公所振华堂刊本和宣统二年(1910年)学部图书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