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清:清介自守
9426600000016

第16章 第 三 篇清白家风(1)

杨恽轻财好义

◎为官不勤政,闭门难掩民声怒;在位有清廉,身后犹闻赞誉声。——名言

杨恽(?—前54年),字子幼。西汉华阴(今属陕西)人。司马迁的外孙,丞相杨敞之子。喜好史学,初为中郎将,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为诸吏光禄勋,因告发霍光谋反有功,封平通侯。为官廉洁无私,为人敢于直言,轻财好义,办事公道,在朝臣中有很高的声望。

西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朝中有一位名叫杨恽的大臣,他不仅才能非凡,而且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杨敞在昭帝朝任过丞相;外祖父司马迁是武帝时的太史令。

杨恽从小就受到过很好的教育,还读过外祖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从中获得了许多治国的道理。他喜欢结交有学识的朋友,身边也总是名流云集。走上仕途后,杨恽先是在朝中担任郎官,后来又被提升为左曹。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开始有意识地削弱霍家的权势,对此,霍光的儿子霍禹等人开始感到不安,于是密谋造反,想废掉刘询,立霍禹为帝。杨恽闻听这个消息后,马上报告了汉宣帝。由于揭发谋反有功,杨恽被封为平通侯,升为中郎将。

汉朝时期,郎官在外出休沐时,需要出钱购买财物,称为“山郎”。请一天病假,折抵一次休沐。一些贫穷的郎官由于出不起钱,生病时只好用沐假来抵偿病假,有的人一年多也得不到一次休沐。相反,一些富有的郎官能出钱购买财物,即便不是休沐日,也能经常在外面游玩;还有人会花钱选择理想的部门,为今后的升职做准备,以至于郎官中贿赂之风盛行。

杨恽担任中郎将后,废除了“山郎”的积习,并提前预算好一年所需的费用,然后由大司农用官费供给,不允许郎官再出钱。外出休病假沐假,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而且,郎官、谒者犯法,杨恽也都上书请求罢免;他还推荐德才兼备的郎官外出任职,有些人后来官至郡守、九卿等。

在杨恽的教化下,郎官们都开始严格自律,杜绝了请托贿赂的弊端,受到了百姓的一致拥戴。由于杨恽所做出的政绩,宣帝对他非常器重,提拔他为诸吏光禄勋。

杨恽把金钱看得很淡。当初,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了500万钱的财产,自己被封侯后,就把财产都分给了同宗族的亲属。他的继母自己没有亲生儿子,死后也把数百万遗产都留给了杨恽,杨恽又都分给了后母的兄弟们。他自己得到的上千万赏金,也都分给了大家,轻财好义到了如此地步。

杨恽为官廉洁无私,不贪不占,郎官们都称赞他为官清廉,办事公道。但因他说话毫无顾忌,绝不拐弯抹角,揭发他人隐秘不宣的罪恶不留情面,所以在朝中树敌很多,特别是得罪了宣帝的知己、太仆戴长乐。

汉宣帝刘询,是武帝时因巫蛊案被废自杀的卫太子的孙子,从小在民间长大,认识了戴长乐,两人结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刘询即位后,戴长乐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九卿之一。

有一次,戴长乐到宗庙学习礼仪,回来后对自己的部下吹嘘说:“我当面接受皇帝的诏令,陪同皇帝演习礼仪,秺侯给我们驾车。”

有人因此而上书宣帝,告发戴长乐说了不适宜的话,宣帝随即命令廷尉进行审理。

戴长乐怀疑此事是杨恽指使人干的,非常气愤,决定报复。因此也给宣帝上书,罗列了杨恽的种种罪名,将杨恽告上朝廷。戴长乐和杨恽相互攻击,使宣帝左右为难。

宣帝看过戴长乐的奏折,沉吟良久,迟迟拿不定主意,一方是他微贱时结交的好友,一方是他器重的大臣,杀谁都感到于心不忍。思前想后,宣帝干脆下诏将两人全都罢官,让他们回家去做平民百姓。

杨恽虽然失去了爵位,回到家乡买房置地,添置家产,倒也自得其乐。他的朋友、西河人孙会宗时任安定太守,得知他整天优哉游哉,无忧无虑,一点儿也不把丢掉官职当回事,不觉为他捏了一把汗,忍不住写信劝告他说:“做大臣的被废黜,应当闭门思过,显出惶恐不安的样子,让别人觉得可怜。不应当购置产业,与朋友们交往,受到他人的称赞。”

杨恽身为宰相的儿子,从小就名扬朝廷,是个不会伪装自己的人,对朋友的劝说大为反感,回信讥讽对他进行劝告的好友孙会宗,并对革职回乡的处境大为不满,满腹牢骚。

杨恽的侄子、安平侯杨谭时任典属国,为了安慰杨恽,就对他说:“西河太守杜延年,以前因罪罢官,如今又被征召为御史大夫。您的罪比他轻多了,又有功劳,一定会被朝廷重新起用的。”

杨恽灰心地说:“有功也没用,这样的朝廷不值得为其尽力。”不料,杨恽此说引来一场杀身之祸。

他们议论此事不久,正巧赶上日食,有个驺马猥佐就趁机给刘询上书,说这次日食是由于杨恽不肯悔过造成的。宣帝下诏让廷尉查办。廷尉查证了杨恽与侄子杨谭的对话,还查获了杨恽写给孙会宗的信件。看了杨恽给孙会宗的回信后,宣帝对杨恽更是深恶痛绝。于是廷尉就给杨恽定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腰斩。他的妻子儿女被流放到酒泉郡。

◎故事感悟

杨恽用其性命控诉了当时昏庸无道的朝廷,用毕生精力践行了自己耿直清介、敢作敢为、仗义执言的信仰。杨恽虽然为其信义献身了,但历史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判。

◎史海撷英

宣帝中兴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西汉大将霍光死后,汉宣帝亲政。

汉宣帝在位的二十年间,致力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他不仅铲除了霍氏家族,还诛杀了一些地位很高的官员。为了维护法律,汉宣帝还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置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汉宣帝还召集一些比较有才学的儒生,到未央宫内讲论五经异同,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其他如废除酷刑,蠲免田租、算赋,招抚流亡,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了霍光的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积极平息羌患,袭破车师。当时正赶上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亲自到五原塞上请求入朝,汉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业。

汉宣帝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历史上称其统治的时期为“宣帝中兴”。

杨震清廉为官

◎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名人名言

杨震(54—124年),字伯起。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人(河南陕西一带)。杨宝之子,是杨宝在华阴山救黄雀的“衔环”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第一代。杨震为官,一向秉公立正,清廉自持,从不接受私人馈赠,更不干任何损公肥私的事。

杨震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廉吏。早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杨震就发现当地一位名叫王密的人非常有才学,便举荐他当了官。

后来,王密升任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县县令。这时,杨震正好改任东莱太守。当杨震在赴任路经昌邑时,王密十分热情,不仅亲自到郊外迎接杨震,还精心地为杨震安排膳宿,并到他所住的驿馆去请安、叙旧。

这一天,夜深人静之时,王密见周围无人,突然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来献给杨震,并且恭敬地说:“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恩师的栽培之恩!”

杨震见状,严词拒绝,并严肃地批评王密:“以前我是因为了解你的才干,才荐举你担此重任的。而你现在这样做,真是太不了解我了!”

王密感到很尴尬,但仍然力劝杨震收下,还小声地说:“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

杨震听罢,更加恼火,训斥王密道:“你送金子给我,外人怎么能不知道呢?即使没有外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王密一听,简直是羞愧难言,只好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几年后,杨震转任涿州太守。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因此,不少人都劝杨震利用当官的机会设法办一些私人企业,牟取利润。可杨震却始终没有同意。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意思是说:不给子孙购置家产,而给他们留下一个清官后代的好名声,不也很好吗?

杨震有三个儿子,但他从来不娇宠孩子们。他在乡下教书期间,除了严格要求三个孩子刻苦学习外,还总是在空闲时带他们到田间去参加各种体力劳动。杨震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还使他们切身地体会到农民耕作的辛苦,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当时,杨震一家的经济状况并不算差,但他在生活上却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作风。对于子女们的吃、穿、用等,他都管得很严,不允许他们浪费一文钱。

杨震在进京任职后,由于家离皇宫较远,而他又一直坚持每日步行上朝,朝廷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特意为他配备了一辆马车。

有一天,杨震在太学读书的三儿子杨秉趁杨震休假时,便乘坐着这辆马车去上学了。杨震发现后,当即喝令停车,并且严肃地批评杨秉说:“这辆车是朝廷专门为我上下朝而恩赐的,你怎么能坐着它去上学呢?你这么年轻就懒于走路,将来怎么能够竭诚为国效劳呢!”

杨秉听了父亲的话,十分惭愧,从此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他再也没有坐过父亲的专车。

杨震的几个儿子长大后,为官也都清正廉洁,刚正无私,并由此而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尤其是三子杨秉,曾历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在延熹五年(162年)还迁升为宰相。据史载,杨秉一向严于律己,忠君爱民,堪与其父相媲美。他的“三不惑”,即不嗜酒、不好色、不贪财,更为朝野所敬服。

◎故事感悟

杨震洁身自好,视清誉之名为传家财富,且在清廉自律、以身作则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儿子,将清廉品格世代传承。杨震这种清廉为官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衔环”的典故

传说,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人(河南陕西一带)杨宝在九岁时,在华阴山北(华山之北)看到了一只凶恶的大鸱鸮咬伤了一只黄雀,后来又被一堆蚂蚁团团围住,杨宝顿时起了恻隐之心,救了这只受伤的黄雀。

后来,杨宝将这只黄雀放置在箱中保护它,并用黄花喂养它。直至黄雀的伤养好了之后,杨宝才将其放走。

这件事过后,杨宝便梦见黄雀化成一位黄衣童子回来报恩,童子说:“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送给杨宝,说:“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当如此环矣。”

黄衣童子说完这些话后就不见了。此后,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等,均如黄衣童子所说的那样:“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全都做官至三公,而且品德操守方面都十分清白。

当时这件事成了一个传奇,因而也成为“衔环”报恩的神话而流传。

陆绩与“郁林石”

◎正以处心,廉以律己。——《薛文清公从政录》

陆绩(187—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汉末年孙权麾下官吏,官至郁林太守、偏将军。为《二十四孝》中怀橘遗亲的主角。

晚唐文学家陆龟蒙,是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家门前有一块巨石,是他的远祖陆绩从郁林运来的。

三国时期,孙权主管吴国的政事后,将陆绩征召为奏曹掾。他刚正不阿,很多官吏都敬畏他。后来陆绩出任郁林郡太守,加偏将军,领兵2000余人。郡太守是一个很有权势的官职,几年之内就可捞个万贯家财。但陆绩廉洁奉公,政务之外就钻研天文学、数学等,著作有《浑天图》、《〈易经〉注》,还有阐述道家学说的著作,这些著作当时都流传很广。

陆绩在郁林罢官离任时,仍然是清贫如故,宦囊空空。从郁林返回家乡吴郡,须渡海北上。船家看到这位太守大人的行装只有简单几件衣物,没有大箱小箱金银珠宝,感到很吃惊,于是禀道:船上无货,船身太轻渡不了海。陆绩听后,便命差役们搬一块巨石上船,以增加船的重量。于是,广西郁林的巨石就乘船渡海来到了吴郡,一直放在陆家门前。人们赞扬陆绩的清廉,就把这块巨石称作“郁林石”。

◎故事感悟

在时人眼中,一位太守卸任后拿石头压船是一个笑谈,但笑过之后更多的是感动和深思了。

◎史海撷英

孙权乘马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孙权骑马到达庱亭这个地方,准备在这里射虎。

当孙权看到一只老虎向他扑来时,忙搭箭射出,可是他所骑乘的马却被老虎抓伤了。后来,孙权又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停了下来。孙权又改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最终才把老虎抓获了。

每次打猎,孙权都喜欢乘马射虎,老虎经常突然蹿到他的面前攀持马鞍。大臣张昭知道这件事后,吓得脸色都变了,问孙权:“你用什么抵挡老虎?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

孙权谢过张昭的好意,说:“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

但是,他仍然控制不住自己,于是就做了一辆射虎车,中间不设置盖头,一个人在前面驾驶着车,他在里面射老虎。当时有脱群之兽冒犯他的射虎车,孙权每次都用手击之,以此取乐。张昭虽然苦谏,但孙权却常笑而不答。

◎文苑拾萃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