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03

第3章 父严子立(1)

严罚子节俭被称道

◎教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王梵志诗》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执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

季文子和孟献子两个人,分别是鲁国宣公、成公时期的臣子。他们都很重视从子女的言行中把握其思想,并且能够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虽然季文子在鲁宣公和鲁成公时期为相,但他为人俭朴,连他的夫人也没有华丽的装束,家中也不曾用好粮食喂养马匹。他的这种做派,遭到了孟献子的儿子仲孙的质疑,仲孙对季文子说:“您身为高官,自己的妻子不穿华美的衣服,也不曾用好粮食喂养马匹,太小气了。您这样做,国家也不体面。”

对仲孙追求华美奢侈的思想,季文子首先向他解释当官也应节俭的道理,然后又向他讲解怎样才能为国争光。

季文子的话,在仲孙看来简直就是空洞的说教,他根本听不进去。事后,季文子很快就把仲孙的这些话告诉了他的父亲孟献子。

孟献子得知此事,立即派人把仲孙抓了起来,“囚之七日”。

孟献子教育儿子的方法很独特,他既没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也没采用一般人常用的教子办法,而是关了儿子的禁闭。这一关整整一个礼拜。

儿子产生了错误想法,关他的禁闭,管用么?或许管用,起码可以让儿子一个人在幽静的禁闭室里冷静思考问题,反省自己。

仲孙在禁闭室里待着,到底想没想,到底想了些什么呢?或许,他觉得父亲对自己过于严厉,有些小题大做了,不就是几句闲话吗?值得你这样大惊小怪?

他也或许觉得,父亲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就像对待小树一样及时剪枝,不然,小树肯定长不好,指望成材,几乎也没有可能。他或许还会看到从窗子斜射进来的一缕阳光,渴望在自由的世界里随意走动。

不过,随便说话是不行的,尤其是不能再随意说哪位大人的生活如何,应该怎么样之类的话,因为自己无法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别人的追求与志向等重大问题。当然,仲孙在禁闭室里到底都想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所以,也就只能猜测了。

真别说,不管仲孙到底想了些什么,反正孟献子的这一招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后,真的造就了一个节俭的仲孙。

据说,从那以后仲孙的家里,他的妻子身上的衣服不但没有富贵人家那样的奢华。同时,喂马的草料也不过是糟糠瘪稗,从来也不曾用好粮食喂牲口。

仲孙彻底纠正自己错误思想认识的表现,得到了季文子的赏识。后来,季文子推荐他担任上大夫。当然,仲孙能够被重用,注意节俭,廉洁自律,是关键的一点。

◎故事感悟

严于律己,严格教子,从自身做起,从子女生活与思想的细微处发现缺点或错误,并采取相应的办法及时纠正,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无论是季文子还是孟献子,都在子女教育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史海撷英

季文子执政

季文子辅佐宣公、成公、襄公三代鲁国国君,驱逐了权臣公孙归父出境,季氏掌握鲁国的大权。季文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大权在握而克勤近邦的高风亮节。

据《国语·鲁语》里记:“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妻子儿女却没穿绸缎衣裳;他家的马匹也不喂粟米。”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不理解季文子的做法,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的正卿大夫,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

季文子答道:“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自己的妻儿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

孟献子知道这个事情后很生气,将儿子仲孙囚禁了7天。仲孙因此受到教育,他改过前非,也仿效季文子的作风。后来,这件事传播出去,在季文子的表率下,鲁国朝野上下开始了俭朴之风,为后世所传颂。

黔娄尝粪医父痢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吕公著

庾黔娄(生卒年不详),字子贞,南齐名士。

南北朝年代,南齐时,河南省新野有一位姓庾名黔娄,字子贞的人。他祖父庾玫曾任巴郡太守,任太守时精明能干,公正廉洁,深得百姓的称赞。他父亲庾易,字幼简,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小时与黔娄祖父的同僚的子女一起,聘一博学多才,官场失意的塾师施雨教书。

庾易天赋聪明,过目能诵,吟诗作对,琴棋书画,件件俱能……庾玫见儿子文才出类拔萃,甚是欣慰,量将来必成为国家栋梁,官品必超越自己,会光耀庾氏门庭。

南北朝时期,军阀混战,地方势力,争权夺地,战火连年不息。国家政权,皇位也像走马灯似的,今年刘氏称帝,明年萧氏就位。老百姓倒无所谓,谁来当家都是交粮纳税,可当地方官的,就难以见风转舵,八面玲珑了。于是会审时度势的庾玫,辞官回家过安闲日子,又把家从河南省新野搬迁来湖北省的江陵安家。

“天有不测风云”。刚把江陵的新居修建好,庾玫突然暴病身亡,家庭景况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此时,庾黔娄还年幼,家庭重担无疑落在庾易肩头上了。

“家无生活计,坐吃如山崩”。眼看庾家的银两、米粮渐渐所剩不多,只够糊口了。为了一家人生活计,庾易不得不出外,谋一官半职了。经朋友举荐,他到一个官营道驿站当了个小官。

庾易性情恬静孤傲,从不巴结官场上有权有势之人,一直孤芳自赏。官虽小,办事认真清廉。由于官小俸禄就少,家境日趋衰败,算是捉襟见肘了。由于他不拍上司马屁,不会阿谀奉迎,反而常常受上司的窝囊气。

更不幸的是,庾易在任期间,忽一日接到家中仆人带来的急信。拆开一看,才知是妻子病重。庾易连忙赶回家时,妻子已奄奄一息、病入膏肓了。尽管请医救治,仍无效,不几天就去世了。

庾易葬埋了妻子,辞掉了官职,安心下来教育庾黔娄攻读诗书经典,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庾黔娄因悲恸母亲之死,经常痛哭不止,也耽误了学业。庾易尽量控制自己,不在儿子面前流露思念妻子的言行。劝儿子明白,人死不能复生,应化悲恸为力量,努力读书,求取功名,以安慰母亲在天之灵。

庾黔娄听从了父亲的教诲,止住悲恸,勤奋读书。加上多才多艺的父亲的精心辅导,文思大进,入学中举,独占榜首。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河南省南阳高士刘虬宗举荐庾黔娄,做了南齐的县令官。

庾黔娄上任去治理一个县。这县毗邻伏牛山区,虎、豹、狼逞凶,经常出没农户村庄,拖咬牲畜,甚至伤人。居民惶恐不安,荒芜了田土,危害大,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

当地居民误认为是菩萨有意惩罚群生,只有向山神爷焚香化帛,顶礼膜拜,祈求神灵保佑。庾黔娄实地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说服老百姓不要信鬼神,花钱无作用;一方面将群众组织起来,联合防范,成立打猎队去战胜猛兽,用药饵毒杀,或结队捕杀……

没半年时间,由于群众团结起来的力量大,把那些伤人咬畜的猛兽赶跑了。人民安居乐业了,一致称颂庾黔娄为“民之父母”。

这时,庾黔娄也娶了位漂亮、贤淑的妻子牛氏。小夫妻俩共同孝敬孤独的父亲。

庾黔娄在任一年多,改变了那个县的面貌。南齐国君闻知他政绩显著,下诏调庾黔娄任孱陵县令。

孱陵县距离湖北省江陵庾黔娄的家甚远。按当时的规定,官阶品级没达到某一品,是不谁携带家眷的。他本想不去上任,但君命难违。只好离乡背井,抛妻别父去上任,以后看情况再定夺。

庾黔娄临行前,雇了名丫环来陪伴妻子牛氏。并再三叮嘱牛氏,要很好孝敬父亲,料理好家务。是时,家资拮据,还是牛氏去邻居家借得10两银子,给丈夫作盘缠去孱陵县上任的。庾黔娄打点行李,按期长途跋涉上任去了。

万万没有料到,庾黔娄离家赴孱陵县上任,还没满一个月,父亲庾易就在家染病了,肚痛大泻,渐渐发展到拉血脓状的脏便,即是痢疾。

恰在这时,庾黔娄也感到心悸,眼跳,周身溢汗,心绪烦躁,坐卧不安起来。猜疑莫非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忙派人骑快马,日以继夜地赶回家探望真情,再赶回县衙报告。

好几天后,派去探消息的专人回衙报告:“父亲染重病,病势垂危。”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遥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大概是血缘关系或某种基因的感应吧。

庾黔娄马上向上司告假回家探望父亲。在古代,“孝亲”是列为至善大事,连皇上也会准奏的。于是,庾黔娄心急如焚,火速动身返家。本想抄小路,偏遇上拦路抢劫的强盗,搜去了大部分所携银两;后改乘船走水路,又逢打头风,耽误了时间。等庾黔娄赶回家,父亲已命在旦夕了。

医生告诉庾黔娄说:“你父亲的脉搏细微,不便确诊了。要对症下药,治你父亲的痢疾,你必须亲口尝下你父亲的粪便是什么味?粪便味苦,就好治一些;如果粪便味略带甜,就很难医治了。”

庾黔娄为了医治好父亲的病,毫不犹豫地亲口尝了父亲拉的血脓状的粪便。一尝,味甜而又滑腻。

庾黔娄尝了父亲的粪便,泪流满面,双膝跪在医生跟前,哽咽着说:“尝了我爹的粪便,吓破了我的胆。粪味不苦,反而略带甜。万万哀求老先生赐良方,挽救我爹一条命呀!”

医生被庾黔娄的孝行所感动,掌握了病理,便下决心认真处方,对症下药,病势慢慢好转。然而几天后,病情反复,庾黔娄的父亲仍不幸去世。但庾黔娄尝粪医救父病的孝行,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开了。南齐朝廷也知晓了,不仅让庾黔娄官复原职,还御赐俸米万钟(钟,古代是器量计,始用于春秋战国时,六石四斗为一钟,属当时的公爵,才有此等俸禄)。

没多久,皇上又下诏,升迁庾黔娄为太守官。

◎故事感悟

过去医疗不发达,所以任何化验的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用高科技来化验,不用像庾黔娄那样尝粪了。但是,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欲报之恩,是永远没有办法报尽的。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理所当然,是为人子女都应去做的事。

◎史海撷英

南朝·齐

南齐是南北朝时期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王朝,仅维持了23年。

齐高帝萧道成借鉴宋朝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他在位4年,临死前他要求其子武帝继续按他制定的统治方针管理,并且不要手足相残。

武帝遵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呈现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新任的齐国皇帝却没有按照前辈的方针去做,而纷纷杀戮自己的兄亲、叔侄。至东昏侯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如此一来,朝臣内乱,政治局势不稳,齐国的江山又被动摇。

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结束了南齐的统治。

教子不伤父子情

◎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醒非。——林黼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一代儒学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主张不要亲自去教育自己的儿子。孟子有“教亦多术矣”的观点,并具体解释了这种观点下的五种教育方式:“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者。”

意思是说,像及时雨水那样滋润、成全品德,培养才能,解答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向以往的榜样学习,都是应有的教育方式。

他甚至认为,自己不去教诲别人,也是一种教诲。比如,放弃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孟子的主张是异乎寻常、出人意料的。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亲自去教育自己的儿子。

听到这番话,他的学生们都傻愣愣地张大了嘴巴,瞪着一双双惊讶的眼睛,不敢有任何反对意见,只有公孙丑敢于说话,他问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公孙丑不但提得好,而且恰到好处。

对于公孙丑提出的问题,孟子是这样回答的:

“教育儿子,要用正道正理,如果没有效果,父亲就会愤怒。而父亲一愤怒,就会伤了父子之间的感情。其实,不但父亲要恼怒,连儿子也会有想法的,儿子会反问父亲:您拿正理正道来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是出于正道正理。这样,父子感情一伤,父子之间就会产生隔阂。隔阂存在于父子之间,那是最不好解决的。”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看法,与今的“没国哪有家,没家哪有我”的歌词中唱的如出一辙。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亲爱和谐的气氛,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这样才会“天下平”。也就是说,国家安宁,社会稳定,家庭和睦,是一连串的,哪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环环相扣,天下才能太平。

孟子认为,父子关系在家庭中最为重要。“亲”是其基本原则,考虑到“亲”的关系不被破坏,维持父子之间的亲情,父亲不要亲自去教育自己的儿子。否则,因此造成父子之间的感情破裂,也就会破坏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