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15

第15章 父教有方(5)

不为儿子出气

◎玉石金铁,犹可琢磨以为器用,而况于人!——汉·刘向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谥文定,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人。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明代杨溥,经过十余年的坎坷,终于在仁宗时,成为参预朝廷机要的大学士。

杨溥做了官,他的亲属也霎时变了姿态。他写信给家人说:“我做朝廷要员,只是为国家出力,家中老幼不能因此而自恃。如若有亲戚以为我做了大官,于是就觉得了不起了,那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半年后,他的儿子带口信说:“父亲在京为官,儿子尚未到京城一看。父子一别数载,很想赴京城探望父亲。”

杨溥想了想,觉得数载不见儿子,也确实想念。到京城看一看,也未尝不可。

于是,他写信给儿子说:“允许赴京来看望我,路上要节省费用,不可铺张。”

他儿子接到信后,准备了行装就出发了。

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他儿子终于来到了京城。

父子相见,十分亲热。

杨溥问儿子;“你一路走来,过州走县,听说哪些官员比较贤能?”

他儿子不大明白,问:“您问的是路上见到的地方官?”

杨溥点头。

他儿子想了想,说:“我觉得有一位地方官最不贤!”

杨溥忙问:“是哪一位?”

他儿子答道:“江陵县范理最不贤!”

杨溥皱皱眉头,问:“怎么个不贤法呢?”

杨溥的儿子望望父亲,说:“我一路上,就数他招待得简慢。”

杨溥点点头,没有说话。

他儿子又说:“哼,那家伙实在不怎么样,我看应该治一治他。”

杨溥说:“不。他是好是坏,你想一想。我也要再查一查。”

杨溥暗暗记住了范理这个名字。不久,他听说德安需要派人去做知府,他立即向朝廷举荐说:“江陵县县令范理为官清廉,可派他去。”

不久,上级接受了他的举荐,范理荣升德安知府。

杨溥举人以廉,不报私仇的消息渐渐传开了,同僚们纷纷称赞杨溥做得好。

他的儿子知道以后,惭愧地说:“还是父亲对。”

◎故事感悟

杨溥听了儿子的话以后,并没有因自己的亲人受了冷遇而不快,相反,通过这件事,他十分欣赏这位不逢迎而廉洁的官员,并且推荐他升为知府。这个故事不但表现了范理的高尚品德,而且杨溥事事公心为上教育儿子的举动更令人佩服。

◎史海撷英

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春季正月十三日,明太祖用最隆重的祭祀礼在京城的南郊祭祀天地。祭礼完成,天气清爽明朗。

侍奉皇帝的大臣对太祖说:“这是陛下敬天的诚意所取得的。”

太祖说:“所说的敬天,不单独是严肃而有礼节,还应当有它的实际内容。上天把抚爱人民的责任交托给君主,做君主的人要想侍奉天,必须先抚恤人民。抚恤人民就是侍奉天的实际内容。就像国家让人担任郡守、县令的职务,若不能为人民谋幸福,就是忘记了君主的命令,对君主的无礼有哪个大于此呢?”

又说:“作为人民的君主,敬天地爱人民,都是他应当尽的职责,祭祀天地,不是为自己祈求幸福,实际是为天下的百姓。”

◎文苑拾萃

建文帝下落的谜团

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谷王橞和李景隆背叛建文帝,招燕王朱棣的兵进城,都城陷落。宫中起火,无人知道建文帝的下落,后有传说他由地道逃走了。

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有个和尚从云南到广西,诈称是建文皇帝。思恩府(在今广西,治所屡有变动)知府岑瑛将此事报告朝廷。

经审问,知此人是钧州(今河南禹县)人杨行祥,已经90多岁了,将他投入监狱,没过四个月就死了。与他同谋的和尚12人,全发配到辽东戍守。自此以后,滇、黔、巴、蜀各地,传说有建文帝做和尚时往来的遗迹。

吴讷赠外孙诗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吴讷(1372—1457年),字敏德,号思庵。常熟(今江苏常熟)人。父吴遵曾任沅陵簿的官职。吴讷为人刚介,史称“散慎直廉,不务矫饰,议论举指,自耻诡随”。其人精于医术,永乐年间,被举荐至京。明成祖召对称旨,侍宫廷中。洪熙元年,任监察御史,宣德年间,出按浙江、贵州,累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曾揭发光禄丞董正盗窃官物。曾被右通政李畛诬陷入狱,不久释放。英宗四年(1406年)告老返乡,“布衣蔬食,环堵萧然”,如是十余年。江南巡抚周忱见他家居简陋,“欲新其居”,被吴讷谢绝。卒谥文恪。著有《文章辨体》、《祥刑要览》、《思庵文粹》等。

明正统四年(1439)三月,70岁高龄的副都御史吴讷致仕(退休)回到了故乡常熟(今属江苏)。

这位“敬慎直廉,不务矫饰”的老人,是因为秉正无私得罪了人,遭到诬告,才以老致仕的。他回到家乡后,便过着“布衣蔬食,环堵萧然”的清贫生活,一点也没有曾居高官的样子。

吴讷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子弟也要求极严。也正因为如此,有时许多事情就很难令他满意。

比如亲家钱氏,是当地大家富户,子弟行为多有不法,吴讷的女婿便在其列。女婿毕竟不是儿子,不好过于管束,吴讷便把心血放到培养外孙上。

他的外孙钱昕还真争气,聪明而且循规守矩,少年有为,就在吴讷致仕还乡后五年,便考中了举人。得到捷报,钱昕特来谒见外祖父,报告这一好消息。

他原以为外祖父一定会非常高兴,夸奖自己一番。谁知吴讷只是点点头,说声知道了,就让人交给钱昕一把扫帚,让他打扫起庭院来。

钱昕打扫完毕,吴讷将他叫去,送给了他一首小诗,诗中写道:

阿昕近喜习科场,百里从师日夜忙。

老我曾闻前辈说,一凭阴骘二文章。

有人说,吴讷送给外孙这首诗,是因为怕他“或至于骄且隳”;也有人说,是因为钱昕的父亲多行不法,吴讷特地作诗教育外孙。

不管人们怎样说,钱昕是接受了外祖父的教诲。第二年,他考中进士,成化(1465—1487年)年间任官永州(今湖南零陵)知府,为政精勤,平赋役,审狱讼,成为地方良吏。

吴讷送给外孙的这首小诗,也为人所传诵。后人也常以此作为教育子弟的例子,说道:“吴家外公,钱家小哥,教者真是能教,受者真是能受,汝孩儿当知这些。”

◎故事感悟

吴讷的这种安排可谓用心深远,像钱昕这样的富家子弟,又少年得志,难免会有自傲之心,吴讷故作无所谓的样子,又让他执仆役之劳,正是想折其年少英气,其实眼看着心爱的外孙成才,吴讷怎会不高兴呢?

◎史海撷英

吴讷题诗拒黄金

吴讷是明朝的一位清官。他在明洪熙元年担任监察御史,由于政绩卓著而晋升为南院右佥都御史,被称为“吴御史”。

吴讷为人耿直,任职十余年里给人的印象是心存恕宽,然而,那些奸赃不法之徒却不敢仰视吴讷,一提到他都会害怕。

有人曾用八个字形容他:“昌词义色,风采凛然。”意为,吴讷在当时世风日趋腐败的情况下,能正自身,严于律己,始终保持着节俭清廉之风。

一次,吴讷巡抚贵州后准备东返回京时,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派人携黄金百两追至夔府馈赠给他。吴讷对这种行贿之举很反感,但他没简单地拒绝,也不像某些赃官那样,接受人送的东西然后再揭发严加惩处,以窃取更好的名声,又以名声索取大利。

吴讷接过贿金并未启封,只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人将诗与黄金带回。

吴讷的题诗是: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间。

从此,吴讷题诗拒黄金的故事流传开来。

◎文苑拾萃

宿承天观用杨廉夫韵

(明)吴讷

承天观里开图画,吴越山河一览中。

半夜月明湖水白,五更日出海门红。

彩船春晚笙歌歇,粉堞风高鼓角雄。

十二阑干都倚遍,归心飞过大江东。

郑晓训子

◎教者必以正。——《孟子》

郑晓(1499—1566年),浙江海盐人,字窒甫,号淡泉,嘉靖进士。曾授职方司主事,累官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他征讨倭寇,颇有声名。以知兵,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旋迁刑部尚书。以忤严嵩落职。通经术,谙悉掌故,博洽多闻。有《四夷考》、《吾学编》、《衡门集》、《北虏考》、《大政记》等。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刑部尚书郑晓被罢免官职,回到了家乡浙江海盐,居乡闲住。

郑晓,字窒甫,自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进士,授官职方司主事,至此已居官近40年。历官考功郎中、太仆丞、太常卿、刑部侍郎、副都御史、南京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史书中说他:“晓通经术,习国家典故,时望蔚然。为权贵所扼,志不尽行。”这里所说的权贵,主要便是指严嵩。

郑晓素与严嵩不和,凡郑晓欲置重典者,严嵩便故意宽假;凡郑晓欲予轻罚者,严嵩则置以重典。郑晓的最终被罢官,也是严嵩故意激怒明世宗而遭责罚的。

郑晓回到家乡,头戴角巾,身着布衣,与乡里父老们相游相处,谁也看不出他曾经是当朝的尚书大人。

郑晓落职还乡的第二年,他的儿子郑履淳考中了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儿子得官,自然是件令人高兴之事,可是郑晓却更为儿子能否做好官而感到忧虑。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天,他专门为初登仕途的郑履淳写下了这样一段训词:胆欲大,心欲小,志欲圆,行欲方。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知此。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认为,郑晓主张世用之学,“而于性命之说,义利之辨,咸能剖析精微,直窥堂奥”。

这篇训子之词,很反映了郑晓的这些特点,因此也被时人称誉为“最是名言”。

郑晓之子郑履淳受到这样的言传身教,在居官方面也是颇为清正的。他于隆庆初年上书朝廷,为父亲复官,朝旨特赠郑晓太子少保,谥端简。

但到隆庆三年(1569年),郑履淳便因直言上疏,谈及时政之弊,触怒明穆宗,被杖责一百,系刑部狱数月,后有言官说情,才得释,削职为民,与其父几乎是同命运。

所幸的是,穆宗死后,神宗即位,又起用郑履淳为光禄少卿,没有像郑晓那样死后复官追赠。

◎故事感悟

郑晓在训词中,不仅讲了做官的道理,也讲了做人的道理。胆大、心细、志圆、行方,这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哲理。郑晓本人便是“学问淹博,经济宏深,持论正而不迂,严而不刻,刚而不激,高而不亢”。

◎史海撷英

秉性正直的郑晓

一次,明世宗责怪原先负责监察的言官不负纠劾的责任,命考功郎对朝臣进行考察,凡不称职的予以免职。

大学士严嵩想趁机排除异己,而郑晓不买严嵩的账,反而纠劾了乔信等13名严嵩党羽。

严嵩想把义子赵文华安插为考功郎,以便同郑晓抗衡。郑晓抓住赵文华也是浙江人这一点,向吏部尚书许赞进言道:

“从前黄祯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时,要调李开先为考功郎。由于他俩都是山东人,帝诏不许。现在严嵩要调赵文华为考功郎,我郑某只有辞官下野了。”

郑晓的说话行事柔中有刚,结果许赞没同意严嵩的要求。

接着,严嵩又想把任治中的儿子严世藩任命为尚宝丞,郑晓又提出反对意见,说:

“治中调迁知府有例,调迁尚宝丞尚无先例。”

一句话将其顶了回去。

严嵩的提议一再受挫便恼羞成怒,设法报复。后借故将郑晓弹劾,郑晓被贬为和州同知。

◎文苑拾萃

《吾学编》

《吾学编》是明代郑晓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该书为记载了明洪武至正德间史事。

郑晓(1499—1566年),字窒甫,号淡泉,浙江海盐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官至兵部尚书。郑晓通经术,擅史学,习典故。

《吾学编》的编写体例是仿正史,分记、表、述、考,凡十四篇,六十九卷。

《皇明大政记》以岁系月,凡与大政有关的人各为一记;《皇明逊国记》搜集遗文,补建文四年(1402年)革除残缺等事;《皇明同姓诸侯表传》列同姓诸王分封列藩。

书中的《皇明异姓诸侯表传》中,列开国、靖难、御胡、剿寇、戚畹、佞幸、列爵等;《皇明直文渊阁诸臣表》为记载内阁成员;《皇明两京典铨(尚书)表》记叙了南北两京吏部尚书;《皇明名臣记》中记文武名臣190余人的政绩;《皇明逊国臣记》中记载了逊国诸臣忠义的事迹;《皇明天文述》内记载灾异;《皇明地理述》为记叙和分辨疆界;《皇明三礼述》述祀典;《皇明百官述(附表)》载诸司职掌;《皇明四夷考》中,记明了与各国关系;《皇明北虏考》则叙述明与蒙古的关系。以上各篇,每篇首皆有小序。

全书叙事原委详细,取材广泛,考核精详。现存为隆庆元年(1567年)初刻本,有工部尚书雷礼写序;又有万历间重刻本,有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李当泰写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