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真:严肃认真
9424600000019

第19章 为人认真,为事业求真(9)

◎史海撷英

陈寅恪的治学理念

19世纪20年代,陈寅恪曾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陈寅恪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陈寅恪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被公之于世。

◎文苑拾萃

《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别传》由陈寅恪所著,也是陈寅恪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1953年属草,1963年竣稿,而且是在目盲体衰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陈寅恪先生口述而由助手黄萱女士笔录成书。

全书约80万字,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等等,每一章都有详细的讲解。

认真勤学的王力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邓拓

王力(1900—1986年),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原名誉校长。

王力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当中。可是在他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了。王力勉强读完小学,就因家境的变化而不得不辍学。那一年,他才14岁。

王力失学以后,就在父亲开的小杂货铺里打杂,扫地、挑水、记账、擦柜台、卸货物,什么都干。忙活一天腰酸腿疼,他真想爬上床去美美地睡一觉。可是,他并没有那样做。他想起小学的国文老师曾夸奖他的文章写得不错,他不甘心终止自己的学习,就忍着一天的劳累,伏在灯下,阅读家里残留的古诗文。经过这样的刻苦自学,王力的诗文和书法水平提高很快。

那时候,在王力的家乡,逢年过节文人们都要聚在一起进行对联比赛。王力勇登赛场,而且每次都能出奇制胜,压倒那些飘着胡须的秀才学士,夺魁中彩。这样一来,王力的名字更是闻名乡里了。一位姓李的乡绅欣赏这位少年的才华,便聘请他当了私塾先生。

王力在姓李的乡绅家里每天给孩子上完课后,便翻开自己带来的古诗文,细细阅读起来。有一天,他看书看得疲劳了,便合上书本到院里走走。他无意中发现,在主人家一间破旧的仓库里杂乱无章地堆满了书。他便走了进去,随手捡起一册掸掸上面的尘土,读了起来。他竟读得入了迷,连晚饭也忘记吃了。

从这天起,王力每天教完课,就钻进这间仓库,像一名寻珍探宝的勇士一样,如饥似渴地翻阅这堆书刊。他的求知精神使主人深受感动,主人对他说:“那些书刊还是先父在世时从广州广雅书院带回来的,放在那里也没人看。既然你那么喜欢,就挑一些拿回去读吧!”这真是喜从天降,王力高兴得连声向主人道谢。第二天,他真的从中挑选了一部分,满满装了14箱,搬回自己的寓所攻读起来。

这些书内容广泛,种类庞杂,大大开阔了王力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头脑,对他后来能在学业上得到深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力边教书、边自学,不久就被学校聘为高小教员。这时,同他一起教书的一位老教师鼓励他说:“平心而论,根据你的才智,做高小教员也委屈了你,你应该去上大学呀!”

老教师的鼓励触动了王力好学上进的心。在同事们的资助下,他凑足了路费,告别家乡,奔赴上海,进一步深造去了。

在上海,经过一年的认真准备,王力考进了北京的清华研究院。他虽然没读过中学,但是考试成绩很不错,在全部考生中名列第24位。这一年,王力24岁,正是他失学之后的第十个年头。

当时的清华研究院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著名学者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教授都在这里任教。经过10年艰辛自学的王力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他坐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听着教授们讲课,细心琢磨着他们的教学方法,决心聚众家所长,希望自己能在学业上有所创造。

王国维教授讲课说理透彻,创见甚多,每次讲课完毕,还公开向学生申明,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尚未弄懂,需要继续研究。赵元任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通晓祖国各地的方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些,都给王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力有自学的基础,又得到名师的指教,成绩进步很快。他从清华研究院毕业时,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古文法》的论文,梁启超教授细细审读论文后,批了八个大字:“卓绝千古,推倒一时。”

王力在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所作的贡献是杰出的。他的语言学著作甚多,直到80岁高龄时,仍在不断从事研究与写作工作。

◎故事感悟

“献身甘愿为梁柱,许国当能促富强。永矢弗谖心似铁,匹夫有责系兴亡”。王力在其所涉及学科中贡献卓著,成绩斐然,直至老年仍笔耕不辍,值得学习!

◎史海撷英

王力对汉语词汇的研究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王力就开始从事汉语词汇的研究,并先后发表了《古语的死亡、残留和转生》(1941年)、《新字义的产生》(1942年)、《理想的字典》(1945年)、《词义的发展和变化》(1983年)等文章,着重探讨了汉语词义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其中,《新训诂学》(1947年)和《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1962年)两篇论文对中国传统的训诂学作了认真的总结与批判。

王力还主张要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建立新的汉语语义学。他的《同源字典》(1982年)就是在词汇学方面贯彻自己主张的代表著作。

王力对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所作的描写和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史稿》(上、中、下,1957—1958年)一书当中。20世纪70年代末,该书开始修订重写,分为《汉语语音史》(1985年)、《汉语语法史》和《汉语词汇史》三书。

另外,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1981年)对中国两千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也都作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和初步的总结。而《清代古音学》一书则着重介绍、评论了自顾炎武以来清代的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朱骏声、江有诰和近代的章炳麟、黄侃等人在古音学上的成就。

陈景润摘下数学桂冠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陈景润(1933—1996年),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

1933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出生在福州市一个邮局小职员家里。由于家境贫困,陈景润勉强读到高中,还没等毕业,他就以同等学力提前考入厦门大学。

陈景润少年时期就性格内向,唯一的兴趣就是演算数学题。他在福州市读高二时,从清华大学来了一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这位老师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连不喜欢数学的同学都被吸引住了,陈景润更是着了迷。

有一次,这位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数论中的一道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说:大约200年前,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了一道数学难题,他自己没证明出来,人们把这道难题叫做“哥德巴赫猜想”。后来,哥德巴赫先生给住在俄国彼得堡的著名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欧拉接到信后就动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一直到他离开人世都没能证明出来。200年来,成千上万的数学家都被这道难题吸引住了,企图证明,但都没有成功。

老师讲到这里,用鼓励的口吻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同学们有志研究数学,就该力争摘下这颗明珠。”

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的印象太深了。他默默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攀登这座高峰,摘下这颗王冠上的明珠,献给祖国和人民,为中华民族争光。

1953年,陈景润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毕业后,不论当教师、当资料员,还是在数学研究所工作,陈景润都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向“猜想”进军。

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信息,在精通英语、俄语的基础上,陈景润又自学了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为了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他在30多道世界著名难题中攻下了六七道,然后才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不管酷暑严寒,陈景润在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难入眠,一个劲地计算,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装了两麻袋。经过长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1965年5月,陈景润在《科学通报》17期上宣布已证明了“1+2”。

陈景润历尽艰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的论文一发表,就受到全世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赞扬。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故事感悟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陈景润用自己的勤奋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史海撷英

陈景润的婚姻故事

《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发表后,震撼了中外的数学界。陈景润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对陈景润关怀备至。会议一结束,陈景润就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

陈景润到309医院的消息也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们也无不崇敬这位世界级的大数学家。

当时,由昆正从武汉军区被派往309医院进修。当听说陈景润到来后,也被同伴们拉着去看这位中国名人。这真是缘分。过去,陈景润连跟女同志说话都脸红,而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一见到由昆,不由得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并请她进来坐下,和她聊了起来。

后来,由昆就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两个人接触的机会也就增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

有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

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的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之间产生了爱情。后来,两人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就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文苑拾萃

哥德巴赫猜想

1729年至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35年的书信往来。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此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人们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