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真:严肃认真
9424600000011

第11章 为人认真,为事业求真(1)

孔子治学严肃认真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曾说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孔子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因而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15岁起,他就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面向人请教。他问过做官的人,也问过普通人;问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问过年龄不大的儿童。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学习兴趣很广,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求知的机会,而且无论学什么,都要求个明白。成年之后,孔子就离家到各地去游历,既能开阔眼界,又能增长知识。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太庙(古代帝王祭祖的家庙)里的祭祀典礼。因为是第一次参加,他样样都觉得新鲜,不停地向人打听。等到祭祀完毕,他还是抓住别人的衣袖不放,非问个明白不可。别人看到他老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就说他是“每事问”。

孔子十分好学,他常常说:“在学习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感到厌倦。”有一次,他向音乐家师襄子学弹琴,先学习一支曲子,练了十来天,还在不停地练。师襄子催了他好几回,叫他学习新的曲子,孔子都不同意。开始,他说还不懂技法;掌握技法后又说没体会出这乐曲的思想意境。后来师襄子对他说:“你已经弹得很有感情了,可以学新曲子了。”而孔子却说:“我还弄不清作曲家的为人呢。”

孔子年老的时候,回到家乡从事编书和讲学。虽然很忙,但他仍然坚持学习。

有一次,孔子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本最难懂的古书,许多人都不敢去研究它。但是,孔子决心要读懂弄通这本书。于是,他就把用竹木简写成的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还不懂就读第三遍。这样读来读去,因为读的遍数太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多次,换了多次新带子。最后,他到底把这部书读懂了,并向别人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因为孔子读《周易》时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所以后人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句成语,叫做“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勤奋学习、认真治学的精神。

◎故事感悟

孔子勤学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孔子“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刻苦勤奋的学习钻研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孔子生平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的后裔,故为子姓。在周朝灭掉商朝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也就是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的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他先娶施氏曜英,生有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有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因此叔梁纥晚年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母亲有很大关系,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了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一样,因此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病逝。孔子成年后,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自己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的司寇,后来又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的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有贤人72位。这72个人中,有很多后来都成了各国的高官栋梁。

◎文苑拾萃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着重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司马迁严谨著史记

◎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章学诚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10岁时,跟随当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到京都京城,开始诵读古文。20岁时,开始漫游,几乎走遍全国各地,考察了一些名山大川、历史古迹,访问了一些遗闻旧事,收集了丰富的史料。广泛地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丰富了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38岁时,司马迁继承父业,被任为太史令,得以尽读史官所藏图书、秘籍、档案及各种史料。42岁时,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在司马迁47岁那年,李陵深入匈奴,因众寡悬殊,后继无援,兵败被俘,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了几句直言,结果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第二年被处以宫刑。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他忍受了这奇耻大辱。

两年后,司马迁出狱,被任为本来由宦官充当的中书令。从此以后,他更加发愤著书。到55岁时,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司马迁写《史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朋友前来探望,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司马迁便又伏案书写,手不停挥。朋友就拿起司马迁写好放在一旁的书稿,读了起来……

那位朋友读着《李广列传》,见司马迁在传记里描写李广退敌、脱险、射虎,件件写得神采飞扬,惟妙惟肖,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佩之情。

朋友读完后,问司马迁:“你那么爱戴李广,为什么还写这个呢?”

司马迁停住笔,凑过来一看,原来朋友是指他在文中写了李广公报私仇等缺点。司马迁还没回答,朋友又开口了,他说:“你这样写将军的缺点,流传后世,岂不有损将军的形象吗?”

“我写的是历史,信,是第一条,怎么能以个人爱憎去歪曲历史真相呢?”司马迁反问道。

“啊,原来如此!”朋友明白了。

果然,司马迁同情项羽,却也详细地写出了项羽必然失败的命运;司马迁厌恶刘邦,但也写出了他必然成功的条件。朋友点点头,望着正在写作的司马迁,暗暗称赞:“他真是一个诚实的人啊!”

◎故事感悟

司马迁正是靠着他在治学上的诚实严谨态度才成就了《史记》这部鸿篇巨著。司马迁在创作过程中历尽了千辛万苦,但他不气馁、不阿谀,终于留给了后人这笔真实可信、言辞凿凿的宝贵财产!

◎史海撷英

汉景帝驾崩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景帝刘启病重。他自知不久于人世,在临终前便对太子刘彻说:“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

景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不但要知人、知己,还要知机、知止。景帝似乎已经感觉到儿子有许多异于自己的品质,把天下交给他是放心的,路还是让他自己走吧,多嘱咐也无益。

不久,汉景帝在京城未央宫病逝,享年48岁。葬于阳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张家湾村北),谥号“孝景”皇帝,“景”为布行刚义的意思。随后,太子刘彻即皇帝位,是为汉武帝。

◎文苑拾萃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陕西省韩城市南10千米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的东北方竖有一块木牌坊,为清代重建,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一块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自岔道而上,又有一块牌坊,为元明时期的建筑物,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比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华佗谨慎行医救人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华佗(约145—208年),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关于华佗故里,学术界普遍认为华佗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

华佗年轻的时候,读书十分用功,因而通晓儒家经典,且受家庭熏陶,精通医术和养生之术。

华佗扎针的技术十分高明,扎针一般只扎两三个穴位。扎到穴位上,拔出来后病就好了。他在给病人开汤药时,也都是随手配方,从不用秤称重量,煮熟便让病人饮用,只嘱咐注意的事项就放心地离开。病人喝下汤药不久,病痛也就解除了。

当时,沛国的国相陈珪见华佗德才兼备,便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又征聘他到中央做官,华佗都婉言谢绝了。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百里废墟,千里饥民,死尸触目可见。战争中的死者无人收尸,造成疾病流行;伤者无处医治,使许多人残废终生。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华佗,他想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减轻人间的痛苦,解救百姓的危难。所以,他一直不愿出来做官。

华佗精通外科,经常为伤员治病。开始时,每当他为病人施行外科手术时,病人都疼痛难忍,嚎哭悲号,昏厥呻吟,华佗内心也十分痛苦。为了减轻病人的剧烈疼痛,他从人喝多了酒会醉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仔细研究了一些麻醉药物,并且自己亲自试尝各种草药,终于配出一种“麻沸散”,这种麻醉剂可以麻醉全身。以后,在施行手术之前,他就让病人喝上一碗“麻沸散”,开刀时病人就没有一点痛感了。

华佗利用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方法,救治了大量其他方法(如汤药、针灸)无法治愈的重危病人。有一天,一个推车的脚夫肚子突然疼得很厉害,家里人抬着他来请华佗医治。华佗见他两腿屈曲,声音微弱,病情严重,断定是肠痈(现在称为阑尾炎),要立即动手术。华佗让他喝下麻沸散,剖腹割掉了溃烂的阑尾。不过一月,病人就恢复了健康。华佗剖腹切除肠、胃肿瘤,清除疾秽,然后仔细缝合,再在切口上敷上药膏,几天之后伤口就能愈合,病人往往一个月内就和正常人一样了。

华佗还精通妇产科、儿科方面的医术。有一次,一位病妇卧床不起,请华佗去医治。华佗切脉之后,看了看妇人的脸色,说:“她的病是怀孕时受了伤,胎儿没有生下来引起的。”

妇人的丈夫说:“孕期是受了伤,但胎儿已经生下来了!”不相信华佗的诊断。

华佗见他不肯接受医治,只得离去。过了一百多天,妇人的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再次请华佗来诊治。

华佗切脉之后说:“脉象与上次一样。夫人原来怀的是双胞胎,前一个胎儿生下来后,由于出血过多,后一个胎儿还没有生下来。夫人没有觉察到,旁人也不知晓,不再接生,所以后一个胎儿至今还在腹中,但已是死胎。死胎在母腹中,使夫人血脉不能畅通,粘附于母体的脊骨,所以夫人常常感到脊骨疼痛难忍,卧床不起。如果再不将死胎引出,夫人将会有生命危险了。”

接着,华佗给病妇喝汤药、扎针。不一会儿,妇人就有了临盆时腹痛的感觉,但是死胎还是下不来。

华佗说:“这个死胎已经干枯了,不能自己出来,需要旁人用手取出来。”他将探取的方法告诉一位妇女,果然取出一个一尺长的男性死胎,手足都发育完好,已经变成黑色。

华佗还善于根据病人的面色、症状等,来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轻重和能否治疗。

有一次,华佗行医到东阳,一个两岁的小孩小便时常常哭啼,身体越来越羸弱,家里十分着急,又无钱请医生。听说华佗来到此地,小孩的父亲就找华佗来询问原因。华佗了解了情况后说,小孩在月子里受了寒,随即免费给了一些丸药,吃了10天,孩子的病就根除了。

有一位名叫梅平的官吏,因病被朝廷除了名,在返回家乡的途中遇见华佗。华佗察看了他的脸色和神态后,便对他说:“你染上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你只能活五天了,赶快赶回家去,还可与家里人见一面。”后来果然如华佗所料,梅平在第五天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