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传(百万宝刀不老)
9235000000024

第24章 美国偶像(2)

保罗·纽曼又一次提出了拒绝,他的理由是不拍任何有暴力色彩的电影。于是,扎努克和布朗开始接洽伊斯特伍德。“克林特并不排斥暴力,”布朗在其自传《让我娱乐你》中说,“他认为这部电影并未超越他的道德底线,但他要求我和理查德不用对他干涉太多,所以我们决定把对剧本的决策权放手给他。”最初的几稿剧本不能让任何人满意,其中一稿出自原著作者特瑞瓦尼安之手,他的真名是罗德·惠塔克,当时是德克萨斯大学的教授。1974年2月,伊斯特伍德拨通了作家沃伦·墨菲的长途电话,后者住在康涅狄格州。墨菲此前从未写过电影剧本,他当即要求接线员挂断电话。“当时我住的地方正在刮冰雪暴,我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根本没有心情接朋友们打来的恶作剧电话,”墨菲回忆说,“况且,我从不看电视,没有看过《生牛皮鞭》,也很少去电影院,所以我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无所知。”直到第二个电话打来时,墨菲才意识到对方真的是伊斯特伍德。聊了几句之后,墨菲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明星,因为他觉得对方如此低调、幽默和慷慨。“他问我看没看过特瑞瓦尼安写的《勇闯夺命峰》。我说没有。他问我写没写过电影剧本。我说没有。他又问我能否写电影剧本。我说:‘(.*?)我知道如果我问你足够多的问题,你最终会同意的。”墨菲问他,“为什么选择我?”伊斯特伍德说他看过几本他写的书,认为他的小说就像是剧本一样。“我猜这是托辞,”墨菲说,“因为我常听人说克林特很少看书。”问题是,伊斯特伍德究竟看过墨菲写的哪本书呢?虽然后来墨菲赢得过美国犯罪小说作家协会颁发的各种大奖,但在《勇闯夺命峰》拍摄之前,他只是与理查德·萨皮尔合写过《毁灭者》系列,这套多卷本的描写职业刺客的小说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

出于负责的态度,墨菲找来一本《勇闯夺命峰》读了读,他同意伊斯特伍德的观点—一情节扣人心弦,但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尽管如此,他还是接受了改编工作,而且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在规定的时间里拿出剧本。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墨菲加班加点地投入剧本创作,手边只有一本平装本的《勇闯夺命峰》和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如何写剧本》。

伊斯特伍德想要改变的一点就是小说中的海姆洛克是个道德立场不够鲜明的人,他希望更多地把他塑造成一个英雄。他希望海姆洛克接受刺杀任务的目的不光是为了钱,也为了给死去的好友报仇。“克林特对剧本的感觉十分地敏锐,”墨菲说,“在我看来,他甚至比特瑞瓦尼安更瞳得如何架构一个故事。”实际上,拍摄台本更忠实于特瑞瓦尼安的原著,除了一些不必要的背景交代之外,所有的主要人物都被保留下来。改变的只是基调而已,相比于原著的深奥微妙,墨菲的剧本更加生动实在。3月底,交出剧本之后,墨菲前往好莱坞与伊斯特伍德进行面对面地交谈。“直到这时,我才真正了解了克林特的个性,”他说,“我走进他在环球公司的办公室,而他刚刚做完了20分钟的晨练。我和罗伯特·戴利研讨剧本细节时,克林特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他用纸杯抓住了一只苍蝇,然后把它放出窗外。”会面结束时,伊斯特伍德说,“好吧,我们把它拍成电影吧!”“但是,”墨菲反对说,“这只是初稿,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润色。”伊斯特伍德说,“不,不,我们必须赶紧工作。”一个月后,剧本最终通过,开拍日期定在这一年的8月。

原著对每个人物的描写提供了选角的蓝本。来自《霹雳炮与飞毛腿》的乔治·肯尼迪将扮演强壮、忠诚的“大笨钟”,他既是海姆洛克的朋友,也是他的秘密顾问。杰克·卡西迪扮演邪恶的迈尔斯·梅洛。女间谍杰米玛·布朗由性感女演员沃内塔·麦克吉饰演,她刚刚拍完一部《邦妮与克莱德》式的软性色情西部片《托马辛与布什罗德》。

麦克吉拥有一个结实翘起的屁股,伊斯特伍德因为这个而选中了她。不过,这一回伊斯特伍德的兴趣不在女人,他告诉墨菲他之所以想拍这部电影就是为了有机会攀登一座臭名昭著的山峰。

在特瑞瓦尼安的小说里,37岁的乔纳桑·海姆洛克被认为年纪太大而不可能攀登艾格峰。这部电影开拍时,伊斯特伍德已经44岁,他又一次选择了比自己年轻的角色,而且,为了证明自己的确能超越生理年龄的局限,他来到瑞士阿尔卑斯山下,要从令人心惊胆战的北坡登上艾格峰。

之前,伊斯特伍德前往俄怀明州的杰克逊拜会了职业登山家迈克·胡佛。胡佛曾经拍过不少登山电影,其中的一部《索洛》在两年前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短片的提名。胡佛同意出任该片的技术顾问并作为登山摄影队的成员。首先,他带伊斯特伍德在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进行登山训练。

与伊斯特伍德一样j胡佛也是一个身材高大、棱角分明的男人,他俩很快就成为了朋友。胡佛用了三天时间带着伊斯特伍德沿着开辟好的路线攀越岩石和山岭,并成功登上了海拔1200英:尺的失箭峰。这次经历增强了伊斯特伍德的自信,也让胡佛觉得有可能在艾格峰顶上拍到这位明星的画面。

胡佛开始组建一支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登山探险队。这些专家们认为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三天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攀登失箭峰的难度与攀登艾格峰不可同日而语。

“你简直发疯了。”在一次碰头会上,国际登山学校的教练道格尔·哈斯顿对伊斯特伍德说,这位苏格兰人曾在1966年带队攀越北坡,在这次行动中,他的美国同伴约翰·哈林不幸身亡。

“艾格”在德语里是“魔鬼”的意思。这座山峰被登山家们俗称为“杀人墙”。特瑞瓦尼安在书中写道:“尽管其高度不及马特霍恩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山峰,但海拔1304l英尺的艾格峰的北坡却被认为是最难攀越的天然屏障之一。”北坡是一个陡峭的冰坡,上面布满裂缝、冲沟和随时可能坍塌的冰雪。

在詹姆斯·法尔戈率领先遣队完成勘景工作之后,大队人马于1974年8月中抵达瑞士的格林德尔沃德。为了利用上夏季末山区相对比较温和的天气,伊斯特伍德临时决定先拍片中的高潮段落。在这个段落中,海姆洛克与其他四个男人登上了北坡,其中一人是被派来除掉他的苏联间谍。他必须识破这名奸细,抢先一步将对方置于死地。

8月13日是拍摄的第二天。这一天伊斯特伍德并没有徒步登山。包括他在内的全体剧组人员乘坐直升机从山脚的大本营抵达北坡。艾格峰沿北坡全程架有索道,摄影师在索道车里便可拍到窗外的景色。伊斯特伍德只需悬挂在窗外就能拍出攀登的效果。

即便这样,距离地面12000英尺的高度还是令人心惊肉跳。

有一次,伊斯特伍德捆在身上的绳索突然滑落,他机敏地借着惯性荡向坡上的岩石,然后双脚猛蹬岩石,反方向荡回索道车,待工作人员替他重新系好绳索后,他面不改色地又回到戏中。

被雇来协助拍摄的职业登山家中有一位名叫戴维·诺尔斯的英国人,23岁的他曾因参加1970年12月在苏格兰格伦科埃山的营救行动而获得皇家人类协会的最高勇敢奖章。诺尔斯在剧组的工作是为登山摄影师担任助手并为演员当替身。

这一天拍的戏是海姆洛克与登山队遭遇了岩石塌方。中午时分,光线渐渐变暗,所以拍摄被迫中止,直升机开始将剧组人员运回大本营。迈克·胡佛手持摄影机沿着吊索慢慢下滑,试图利用最后一点时间拍摄几个登山者的主观镜头。诺尔斯一直跟着他,不时用手臂挡开砸向摄影机的橡胶做的假石头。

艾格峰之所以被称作“杀人墙”,就在于它的岩表貌似坚硬,实际上有许多石头已经松动,随时有塌方的危险。就在胡佛和他的助手准备收工之际,他们听到真的石头从头顶滚落下来的声音。

晚上7点,已经回到驻地旅馆的剧组人员从当地电台里听到一起噩耗,在下午发生的塌方事故中,有一人丧生。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知道在留下的人中只有伊斯特伍德不是职业登山家。

意外发生时,胡佛设法荡到了一块巨大的岩石下面,从而躲开了一大片急速滚落的碎石。这时,他觉得吊索开始吃重,抬头一看,发现位于他上方的诺尔斯已经悬吊在那里,没有了呼吸。伊斯特伍德与其他人则回到了安全地点。

由于时间太晚,诺尔斯的尸体直到第二天才被运回大本营。当晚,伊斯特伍德召集会议,宣布取消拍摄计划。但是他的决定遭到登山家们的一致反对,在他们看来,登山运动中出现人身伤亡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如果取消拍摄,就意味着所有人付出的艰辛劳动都毫无意义,而且这样做对诺尔斯更是不公平的。

诺尔斯的死讯立刻传开了。在有些人看来,这场悲剧没有必要发生。该片的摄影师弗兰克·斯坦利坚持认为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在摄影棚或地势相对比较平缓的地方拍摄,“我不理解克林特为什么要选在实地拍摄。我们不会去月球,也不会去火山。我们是在拍一部电影。不管怎么说,我们从事的是一项制造幻觉的事业。”弗兰克·斯坦利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是《勇闯夺命峰》的第二个受害者。在诺尔斯身亡、胡佛暂时退出的情况下,一部分危险的高山摄影的工作就落到了斯坦利和他的助手身上。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伊斯特伍德那样有着强健的体魄和特殊的训练,至少对于斯坦利来说,他不仅身体肥胖,且患有恐高症,而最令他难以面对的则是伊斯特伍德玩命的劲头。

在拍摄海姆洛克攀登北坡时不慎滑落吊在半空中的一场戏时,斯坦利被要求乘坐直升机尽可能靠近拍摄对象,将镜头焦点对准伊斯特伍德的脸。这场戏拍了一遍又一遍,但总也不能让伊斯特伍德满意。“问题是直升机不可能离山坡太近,否则有机毁人亡的危险,”斯坦利说,“但是克林特想要的效果是要让观众真真切切地看到是他而不是他的替身在攀登。”灾难最终降I临到斯坦利身上。在拍另一个镜头时,他的保险绳突然松落,导致他从10英尺高的地方摔下来,全身多处受伤。事发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伤有多重,直到第二天早晨醒来,他才觉得浑身像散架了一样。他试图站起来,结果又一次摔倒在地,左边一侧完全失去了知觉。被送到医院后,他已经说不出话来,医生还以为他患了中风。

斯坦利必须卧床一周。在此期间,伊斯特伍德并未停工,而是让他的助手们继续拍摄,他也从未去医院探望过斯坦利。一周后,尽管还不能走路,斯坦利却知道他必须回去工作。“如果我错过这部戏,我可能再也别想从克林特那里得到下一份工作。”他说。

斯坦利坐着轮椅拍完了苏黎世部分的戏,接着回到美国,指导了纪念谷部分和海姆洛克在大学和家中的几场戏的拍摄。后一部分的场景选择在了卡梅尔,包括“贪吃者的呼吸”酒吧。

直到《勇闯夺命峰》关机时,斯坦利依然无法行走。在他离开时,剧组其他人都认为伊斯特伍德会感激他为这部电影所付出的努力。然而,他们并不了解伊斯特伍德的个性。他痛恨任何弱者,在他看来,斯坦利受伤住院就是一种示弱的表现。

不久,斯坦利就在好莱坞听到关于他的传言,诸如他有心脏病、力不从心等。他相信这些话都是从伊斯特伍德那里传出来的。《勇闯夺命峰》之后的几个月里,他的情绪和身体状况均一落千丈,而他的事业又回到了零起点,不得不去拍一些电视电影。直到后来,他才凭《洗车》、《大贿赂》和《十全十美》几部电影恢复了元气,但他再也没有为伊斯特伍德和马尔帕索公司拍过片。不过,《勇闯夺命峰》的经历令他久久难忘,每当谈起这部电影时,他都潸然泪下。

环球公司将推广重点锁定在伊斯特伍德的冒险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气上面。詹姆斯·培根在他的专栏里推崇《勇闯夺命峰》是“迄今为止由一位超级巨星执导的最玩命的电影”。

“我越陷越深,”伊斯特伍德对培根说,“没有回头的机会。起初我想过用替身,但是替身想的只是完成危险动作,他不可能同时去考虑人物的塑造。”“在艾格峰拍摄时哪一部分最危险?”《家庭周刊》的记者彼得·奥本海默问。

“当然是直升机驾驶员。”伊斯特伍德回答。

“是什么让你如此迷恋拍电影?”“因为它让我做了孩提时代想做的任何事情,而且还从中拿到了报酬,诸如开快车、骑摩托、骑马,现在还多了一项爬山。”《勇闯夺命峰》于1975年5月上映,评论界对它很不买账。《花花公子》称其为“被詹姆斯·邦德拒之门外的东西”。安德鲁·萨里斯则在文章中写道:“这个故事没有一处能引起我的兴趣。”糟糕的是,观众也给予了同样的反应。《勇闯夺命峰》最终只有2380万美元的票房,创《霹雳炮与飞毛腿》以来的票房新低。

连续两部影片的卖座不佳给了华纳兄弟公司重新赢回伊斯特伍德的机会。弗兰克·威尔斯一直后悔当时没有拿下《霹雳炮与飞毛腿》,从而错过了与伊斯特伍德合作的机会。好在华纳兄弟依然掌握着《肮脏的哈利》系列的拍摄权,而威尔斯与伊斯特伍德也有很好的私交,他们经常在一起打网球和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