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想中国·全球化生存-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9229500000026

第26章 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有限与无限(9)

我的这样一个研究,主要是在检查两个假设。第一假设是强连带优势的假设,这是David Crahard的理论,强调的就是情感连带会带来信任。第二个假设是来自于社会交换理论,这是Peter Belao的理论,强调任何资源的交换,尤其是社会型资源的交换,多多少少包含一定的风险,在风险之中人们必须信任对方,于是会培养出相互的信任。

我们相信情报连带有可能带来信任,因为情报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值得交换的资源;咨询连带会带来信任,因为咨询是一种资源,我们交换资源的过程中,就会培养相互的信任。那这就是我们提出的理论中所得到的两个假设,就是刚才我所讲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四种信任的变相,诚实坦白的、行为可靠的、成熟度高的,以及互惠的信任。

首先我们做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就是算一个网络的density,即网络的密度。我这里做了三个案例的研究,一个是在台湾的美商,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跨国公司,全球年营业额好几百亿美金的一个大型企业的台湾分公司的研究。另外一个是台湾的一个市政府的研究,还有一个是内地的一个公家单位。我分别对这三个部门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跨国公司台湾分公司的density(密度)非常高,普遍来讲,在工作连带上,除了情绪支持连带特别低,其他的多半都是在30%。我们这里不介绍density怎么算,但是大家都知道,数字越高,越接近1,就表示每个人之间都有密切关系,越接近0,就是表示大家都没有关系,所以说越大的话就表示它的密度越高。你会发现美国公司的连带,除了情绪支持的连带和社会连带特别低,其他的连带都很高,而且对对方的信任连带更高,甚至都可以高达到48%,最低也有25%。

台湾的这个市政府就低很多,不过它的基数很大,就会使这个密度偏低,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有66个人,其他的只有20个人左右。但它的密度普遍只有5%左右,顶多到10%。这个大陆的公家单位有两个部门,一个部门大概和台湾的市政府差不多密度,在5%到10%之间,另外一个则更低,低于5%。

我们紧接着看分析结果。这是大型美商公司的分析结果,你会发觉很好玩,它所有的信任,最主要相关的都是工作讨论连带和求助连带。影响显著的是求助连带,就是工作出现困难的时候向人家求助,那样的话,就会信任对方;或者是工作上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想找人家讨论,跟他讨论的人就会获得信任;或者是平常聊天的时候会谈到自己的私事,就表示会信任。但是,当有什么苦水,尤其在公司中间发生什么苦难,诉苦的对象,反而不会信任他。

再来看对这个台湾市政府的分析结果,四种信任有五种连带,每一个都密切相关。

内地这个公家单位基本上表现得很像美国公司,也是求助连带和工作讨论连带比较重要,但是它的私事连带不重要。刚好相反,情感网络在内地这家公家单位中,并不是构成信任的因素。就是说,不管是谈私事也罢,或者吐苦水也罢,你的吐苦水的对象和谈私事的对象,并不是你要去信任的对象,但是跟你做资源交换的对象往往是信任的对象,这一点基本上符合美商公司的情况,但美商公司中谈私事的也是能够形成信任的,这里却不能形成信任。最有意思的是,相不相信对方是honest(诚实)的,相不相信对方是有话直说的,是坦白诚实的,最主要的是与情报有关。就是说我越是愿意跟人家交换讯息的话,我就越相信他这个人很诚实。这也说明在内地这个公家机关的组织中间,情报是一个可贵资源,是一个值得交换的资源。而刚好相反,在美商的台湾分公司中,情报是一个完全不可贵的资源,到处都有的东西,不会因为相互交换而产生更多的信任,这种相互交换是稀松平常的事。

确确实实是这样。我在做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曾经去问过他们,单位都派了助理下去,我称他为间谍,伏点要半年以上。我们就用间谍埋伏在公司中观察公司,平常讨论的时候,叫他们去问一些问题。其中问到,如果你听到谁要升迂,你会告诉谁?这是个大问题,因为什么呢?在台湾的政坛中,放出谁要升迁的消息是一个大事情,一个是测民意,放气球,放空气,另外一方面就是看一看互相怎么表态。在台湾的市政府中间,很大的一个特质就是一定会跟自己所谓的派系中的人去讨论,这事情到底是真是假,这个消息要不要对外再继续放?如果是假消息,要不要放出去变成烟幕弹呢7.还是真消息,所以大家最好低调一点。这就变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但是我们在美商台湾分公司中间问相同问题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说:那我就去问他本人啦?再不然就去问他老板?我不相信我的老板不知道,再不然我就去问我们的大老板——台湾分公司的CEO,相同的情报在美商台湾分公司中,就完全不是一个值钱的资源,这就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管理总体关系的智慧

回到了刚才所谈的,我们特别不能了解的,正是过去我们叫做总体社会资本的研究的问题。社会资本研究分Micro和Macro两种,个体的社会资本研究,也就是个人的社会资本研究,总体社会资本研究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中间大家是否互相信任,是否能够通力合作的研究。

这正是我所讲的管理总体关系的智慧,就是一连串作总体社会资本研究的一个来源。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实际上它的理论来源是我们在西方的一些管理技术中,尤其是美商在台湾分公司中能够学到的一些东西。对此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台湾的市政府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所有的网络竟然会高度地与所有的信任完全密切相关。结果经过计算,我们画出图来,就发觉里面很有意思。这个市政府的情感网络图中分成了7个小团体;它的咨询网络图有5个小团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个12号和一个13号,这两个人就把那7个小团体中的两个小团体,并在一块了。

这个网络图显现出来的一个现象,就是网络高度的重叠。一群情感中的人,大家下了班后,一起打保龄球,一起去吃饭;到了工作上,也是互相咨询的一群人,不太愿意跨出这个范围之外,去咨询别人。这就是所谓的派系问题。这就是我们最常讲的输人不输正,就是说我是张经理派的,你是李经理派的,就算我工作有困难,我怎么能够去问你呢?这丢了我们张经理的脸啦!这个咨询就算发生了问题,我也不要去问你,因为我们属不同的派系。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

如果有了一个情报,就如刚才我讲的谁要升迁了、谁要调职了等重大情报,他们也是在这个圈圈中间互相流传。一定要在圈圈中间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李经理派故意在那里放假消息,故意要传说我们的张经理要升迁了,故意要使整件事情形成舆论,整件事情破局,张经理不能升,就归李经理升了。我们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不会贸然地把这个讯息传给别人听,先在我自己的派系之内传,搞清楚状况了,我们再来采取一致行动。情报网络也分成了几个小圈圈。这就是为什么情报网络、情感网络和咨询网络是高度重叠的,而且是每一个都分成几个派系。

我们再来看这个美商跨国公司的情感网络。一问到他们下了班跟谁一起打保龄球,或者跟谁一起吃饭,或者跟谁谈私事,或是跟谁倒吐苦水等等问题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也是会有一个情感网络的派系,大概看得出来,这里分成四个派系,其中有一个派系是两个人——15号和16号,其他的就分成一个大派系、一个中派系和两个小派系。

但是你看到它的咨询网络图的时候,就发觉找不到派系了。只有一个Al和A12,这只能说他们的领导者有一点点傲慢,Al是他们整个部门的头头,A12是他们的副头头,刚刚升上去当Al的辅助助理。于是,Al和A12只喜欢互相咨询,看来这两个领导者有一点不太喜欢跟底下的人咨询太多。这一点的感觉是领导的方式上可能有一点点问题。但是,其他的人完全无法分隔了,都非常密切。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咨询网络非常密,确确实实也造成了他们没有派系重叠问题,所以,我们那时候也特别去问了这家跨国公司台湾分公司的cE0,请他解答平常是如何做好这种管理工作的,如何解决派系问题的。大凡台湾的所谓的传统产业中间、公家机构中间、传统科层组织中间,派系问题都很严重。因为每一个人,实际上,从领导者开始到底下,都非常重视如何扩展自己的个人社会资本,都不断地拉关系,所以你绝对不会怕关系不足,不用怕公司之内互动不够,尽管放心,绝对只是关系太多,互动太多,只是互动时间越久,反而效率越低。

刚好相反,这个台湾的市政府所有的员工平均工龄10年,所有的人都相互认识,你很难说他们之间会有谁会不认识谁,因为都是10年的同事,互动得越久,拉关系时间越长,反而派系问题越严重。在美商台湾分公司中,他们员工的平均工龄是两年,所以,这个公司中会有很多人相互不认识,而且有离职的情况,就是年轻人走动的情况比较多,不会在这家公司一待就待很久。

我们直接去请教这位CEO,他的回答是:他们有一连串的做法。第一个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公司中有话直说的习惯。这是他们非常重视的东西,所以他们强调走动式管理,他们的经理人员要经常走动,而且还被送去企管顾问公司中特别作过培训,这些领导人员都特别学习过怎么去建立走动式关系。比如,我今天穿得西装笔挺,一副严肃得不得了的模样,领导来了:啊,你有什么问题呀?底下人员可能说:没问题呀,好得很啦,本公司绝对是非常英明伟大,绝对不会讲其他事情的。所以,他们的这种训练就是训练你如何花时间去关心、去帮助员工,解决一些问题,之后就跟他聊一聊工作的状况,聊到他的家庭,聊到他心情松懈了,开始觉得你可以讲点话了。所以,走动式管理不是那么好玩的,领导人要花不少时间,否则就变成走动式视察了,走动式视察的结果就是导致底下的员工越来越紧张,绝对不会有话跟你直说。

从走动式管理之外,他会要求员工之间相互咨询,甚至像另外一家世界最有名的公司把这种相互咨询的结果——有点像我们网络图的分析方式——当作他考级的一部分。这家公司虽然没有这样做,但他们也是重点鼓励这种做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他们会在走动式管理中不断鼓励大家说出实话、说出想法,如果某位领导因为自己的员工说出真实的想法而秋后算账的话,他们曾经因此而开除掉这样的领导。他们强调走动式管理、强调分权,鼓励员工能够面对任何事情有话直说。我第一次到那家公司就觉得很有意思,我去找这位CEO,结果我找到那个会场上,他们正在咨询院办一个大型研讨会,碰到了他们的一个实习生。那个实习生一讲到这位CEO,就说:噢,你说Jams,我跟你讲呀,他今天刚刚来过又走了。感觉就好像在讲:“噢,我家哥哥今天不在家,今天不卖酒。”确确实实他们公司中,上下那种阶层的感觉是很少的。包括一个实习生,他会告诉我,有什么事情,他可以见到这位CEO,可以把话传上去。当然这个实习生是台大即将毕业的:MBA,将来大概是重点培养人物之一,但你可以感觉到他们那种氛围。

当然,他们还有很多其他做法,包括经常有跨部门的联合,他们的组织是一种Matrix型组织,一种所谓的矩阵式组织,经常把不同部门的人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工作团队或者不断地进行工作轮调,来促成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断鼓励员工要诚实坦白讲实话。在整个领导层中间,实际上他们的CEO的权力似乎还没有他们一些所谓的profticenter--一利润中心制公司的部门经理来得大,因为cEO有的时候扮演的是一个支持和协调的角色,那些部门经理因为要负责利润的成败,所以反而权力还大一些。可以看出它的整个组织的结构方式,促成他们不断地分权,让底下的员工不断地进行互相评量。员工能够面对自己的老板,也能面对自己的同事,乐意与别人合作。这正是他们公司能够消灭所谓的派系文化的原因。

我今天最后的一个范例主要想讲的就是,大家在扩充自己个人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实际上总体社会资本却在不断地下降。而这样一个公司,他们利用了一个什么样的方法,来增加他们的总体社会资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