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彬县政协志
9021000000061

第61章 经验材料(1)

做好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几点思考

政协彬县委员会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如何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规范运作,稳步推进,使社情民意的反映工作更好地为稳定、发展、和谐服务,还需要各级政协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下面,结合我们开展此项工作的体会,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抓住关键点

社情民意,是指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愿。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贴近现实、贴近民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消除以下几点认识上的误区。

把社情民意信息等同于工作动态。社情民意信息是指政协组织向党委、政府反映的来自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的重要意见和建议,以及滞留在基层、散佚于民间的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主要是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收集和了解其他渠道不易掌握、不易反映以及难以得到的社会情况和群众意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而一般性的工作动态信息,反映的只是本地区、本部门某一项工作情况。因此应认清社情民意信息与一般性的工作动态信息有着本质的区别。否则,既不利于正常工作动态信息的反馈,也不利于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开展。

把社情民意信息等同于群众信访。信访是指个体遇到一些情况,需要向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反映,并给予答复和解决的客观现象。其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情况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如:经济纠纷、案件处理、分配不公、待遇不均等。群众来信和上访,要由特定的机构依照法定程序予以处理和答复。党委、人大、政府有信访部门,法院有信访接待,而人民政协是协商议事机构,不具备信访接待的职能。因此,收集到的一些类似于信访的信件,即使反映的主体不是一般群众,而是党派成员或政协委员,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统统看作是社情民意信息。要严格把握社情民意信息与上访信息的区别,否则将使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处于被动和尴尬境地。

把社情民意信息等同于调研报告。反馈信息、上报情况细致全面有助于党政部门了解情况,查找原因,制定措施。但是我们知道,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信息上行的“直通车”,反映的社情民意可以避开许多“中间环节”,直接摆到党政领导的“案头”,从而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社情民意信息本身要具备“短、平、快”的特点,文字多少不是其质量高低的标准。如果反映问题虽全,但没说到点子上,分析虽多,但没点到要害处,建议虽重,但大而空、华而虚,即使问题本身确实很重要,但反映后要产生实际效果却很难,因此把一些调研报告等拖沓冗长的信息作为社情民意信息反映,算不上是好的社情民意信息。这种做法应在工作中坚决摒弃。

二、选准切入点

反映社情民意涉及广泛的领域,有着纷繁的内容,有时令人无从下手。如何找准切入点,在广中求准,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反映社情民意的方向和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工作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难点问题寻对策。委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反腐倡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障、机构改革、企业改制等,反映这类社情民意不能只求快,而应求实、求深,侧重点应该放在“怎么办”上,要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重要决策广纳言。在上级重大决策、重要文件出台之前,如“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制订、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等,要抓好民众意愿的收集、反馈,多层次、多角度地听取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经过综合梳理,报送决策机关。反映这类社情民意要兼顾各方面的要求,既要考虑多数人的呼声,又要尊重少数人的意愿,尽量避免片面性。

日常生活看变化。要关注老百姓日常生活方面的事情,如春播秋收、衣食住行、子女上学、社区建设等。这类事情往往带有常规性,能否从中提取高质量的社情民意信息,关键在于抓变化,从常规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地方。对于积极的变化,给予肯定,大力支持;对于消极的变化提请注意,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予以改进。

潜在问题抓苗头。一些潜在性问题,常常被人忽视。反映这类社情民意,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政治洞察能力和超前预测能力,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抓准苗头,分析趋势,晓以利害,提出警示性建议,引起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

居安思危促稳定。总的来看,政治团结和社会安定是主流,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反映社情民意要关注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点”,如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所产生的失衡心态等;关注矛盾的“易发点”,如民族宗教问题等;关注可能出现的矛盾“突发点”,如特困职工问题,有的地方和单位处理问题不妥善、不及时,引发群众对立情绪等,从而促进消极因素向积极方向转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找准反映社情民意的切入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增强政治责任感,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三、把握突破点

质量是社情民意信息的生命力,必须把提高信息质量作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突破点。我们认为,要提高社情民意信息的质量,必须突出六个字——“广”、“准”、“深”、“精”、“特”、“实”。

突出“广”字。就是收集要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好信息工作,必须开源辟流,广征博采,以足够的数量来保证信息的质量。要坚持把反映社情民意与履行职能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各种会议中提炼信息,从调研视察中捕捉信息,从约谈走访中采集信息,从来信来访中挖掘信息,从政协提案中筛选信息。通过多形式、多层面、多视点地收集,为提高信息质量夯实基础。

突出“准”字。就是选题要准。数量是基础,选题是关键。在选题上主要抓好三个点:一是抓“重点”,围绕党政工作重点,特别是关注重大决策出台前后的情况及其反映。二是抓“热点”,反映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三是抓“冷点”,反映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问题。从某个方面来讲,这些“冷点”问题也正是党委、政府需要了解而从其他渠道不易获得的问题。

突出“深”字。就是调研要深。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必须建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一要深入调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能杜撰猜测,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走过场,不能蜻蜓点水,而是全面透彻地了解真实情况。二要深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不能仅做“传声筒”,而要做“加工厂”,对不同渠道收集来的社情民意要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找准问题的症结,再选准切入点,既着眼宏观又洞察微观,从而撰写出角度独特、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建议可行的信息。

突出“精”字。就是要注重信息的规范性和简洁性,这是社情民意信息自身特性的要求。信息稿件要一事一议,一事一报,短小精悍。提出问题要直入主题,少做铺垫;建议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突出“特”字。就是要体现人民政协的特色。实践证明,凡是突出政协特色的社情民意信息,就是高质量、有代表性和有价值的信息。如何使政协反映的信息与党委、政府自身的信息不重复、不雷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与政协的组织特色结合起来,注重发挥界别优势。如通过召开各界人士的社情恳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听取其他渠道不易听到的社会情况和群众意见,从中整理出有特色的社情民意信息。

突出“实”字。就是效果要实。反映社情民意,不能仅满足于编报多少篇,而应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有多少信息可收到实效上。为此,要主动加强与党政有关部门的联系,促使社情民意尽快进入党政的决策视野,并在职能范围内继续做好跟踪问效工作,使社情民意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找准结合点

(一)把握“四性”

全局性。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就要把握全局,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提出意见或建议,使政协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为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服务。政协反映社情民意是一个通过特殊信息渠道,为党政领导机关科学决策服务的过程。只要政协反映的社情民意事关全局,就能引起党政领导的重视,就能在服务全局上发挥积极作用。

真实性。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社情民意,领导愿意听的要反映,不愿意听的也要反映,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反映的内容要客观真实。社情民意所反映的内容既不同于工作动态,也不同于情况报告,而是通过政协和广大委员,把散佚在民间的、基层的真知灼见和基层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给党政领导,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因此,要善于敏感地发现和捕捉小到百姓日常生活,大至国家大局或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问题,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使所反映的内容客观、真实、准确。

时效性。“当其时,一言千金;违其时,一文不值。”社情民意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旦发现线索,就要及时调查,及时成稿,及时上报。否则时过境迁,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因此,在反映社情民意过程中,一定要增强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做到及时、迅速地报送,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做到急事急报。尤其是对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更应知情就报,不能贻误时机。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让党政领导了解到最新信息,以利科学决策。

有用性。社情民意的有用性是指反映的信息能为领导所采纳,进入决策,促进工作。这是衡量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质量的重要标准。做到有用性,一是社情民意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全局性。二是反映社情民意一定要抓早、求快、出新,使所提意见、建议富有鲜活生动的特征。三是必须准确了解党政领导的工作思路,使所提意见、建议适应决策需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处理好“三个关系”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数量谈不上质量;而质量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生命,只有高质量的信息才能为党政领导指导工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也就是说,要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多出“精品”,创政协 “品牌”。首先是发挥主动性。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要发挥好政协联系广泛和人才众多的优势,把各界别群众的意见、要求、愿望和呼声收集上报,抓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使党政领导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各阶层群众的思想脉搏。其次是突出重要性。要站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跟党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反映具有重大分量和价值的社情民意,或给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或给党政领导以启发、感悟。再次是突出建议性。不仅要反映问题,同时要出谋划策,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针对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使每一条信息都具有参考价值。第四是突出警示性。针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有前瞻性、预示性的意见和建议。

主体与从属的关系。反映社情民意是各级政协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政协委员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体和政协信息的“源头”。机关信息工作人员,是为政协工作服务的,处于“从属”地位,承担着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联络服务以及对委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采集、整理、编辑、上报、反馈等一系列具体服务工作。因此,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必须突出委员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同时,也要加强机关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发挥好纽带作用。

报喜与报忧的关系。社情民意有喜有忧。报喜,主要是指报成绩、经验;报忧,是指报问题、意见。在反映社情民意中,有的对报喜理直气壮,对报忧心有余悸,怕影响地方形象,也怕影响到自己。因此,在报忧中或避重就轻,或轻描淡写,甚至隐瞒不报,这就违背了反映社情民意要“求是”的本意。因此,不论是报喜还是报忧,最主要的是要把所了解的重要情况如实地反映上去,以提请党政领导重视。报喜还是报忧,都要在“实”字上下功夫。一是摸实情。要不怕艰辛,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大胆、如实地反映社情民意。二是说实话。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杜撰,不猜测,不以偏概全,不掺杂个人好恶,不道听途说,坚持真理,认真负责地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三是出实招。如果仅满足于“路不平”、“灯不明”、“车乱停”之类一般性意见和呼声,势必难以引起领导的重视。因此,要坚持把握好“三个度”:第一力求高度。要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分析情况,研究问题,从大局出发搜集、整理、报送社情民意。第二挖掘深度。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内在矛盾,不人云亦云,使所反映的社情民意,说到点子上,提到要害处,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第三把握尺度。在反映情况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对暂时难以做到的,在反映时要留有余地;对能做到的,在职能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去促进;对一些敏感问题要妥善处理,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引导正确舆论,消除有害议论,防止错误言论。

(三)坚持“三个结合”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反映社情民意就是将“下情上达”,这里的“上”指的是党政领导,“下”指的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上”与“下”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在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中,要全面理解“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内涵,真正把善于了解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和体察群众情绪与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服务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对当代负责与对后代负责相结合。当代与后世,近期与远期的利益有时是冲突的,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于远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采取的行为尽管能够实现短期利益,但这种行为可能给后代子孙带来的是负面影响。政协委员肩负着社会各界的期望和重托,要在深入调查、广纳民意的基础上,勇敢提出建设性、客观性、前瞻性、警示性的意见,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甚至有时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压力,但只要反映社情民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正确的,势必会得到社会的认可。马寅初提出的“人口论”,当时有许多人不理解,但实践证明,“人口论”的观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局部负责与对整体负责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既要维护局部利益,更要站在维护整体利益的高度,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个人和集体、局部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要服从集体,局部要服从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对局部负责,又能对整体负责。

(四)确保“两个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