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彬县政协志
9021000000032

第32章 人物传

李德甫

李德甫,男,汉族,生于1894年,陕西省彬县城关镇南街村人,无党派。彬县第一届至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代表,第二、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常委,彬县第一届至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至第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彬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委。

民国初年,从事教育工作。1921年,在彬县第一高等小学任教; 1925年秋,参加中共地下党的革命组织;三十、四十年代任彬县第一高等小学和水口乡中心小学校长。建国前从教期间,接受中共地下党委托,积极营救革命人士,后引退家中。1951年,经县长登门相邀,出任新立南街女子小学首任校长;1957年,调任城关第二小学副校长。1959年12月,因病回家调养;1960年4月病故。

李德甫从教40余年,始终不离讲台,将自己擅长的美术、编织等知识、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深受学生爱戴。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热心参政议政,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王纪芬

王纪芬,男,汉族,生于1921年,陕西省凤翔县槐原村王家庄人,中共党员,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曾任凤翔中学教师,凤翔师范学校代理校长,凤翔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0月—1966年8月,任彬县中学副校长、校长。在彬中任职期间,兼任彬县师范学校副校长、校长。彬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彬县第三届委员会常委。

王纪芬在教学管理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治校有方,管理得法。他严以律己,坚持带课,即使在患病期间,仍坚守工作岗位。他对教职工关怀备至,既热情鼓励,言传身教,又严格要求,量才使用。他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他坚持组织教研教改活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59年高中应届毕业生89%考入大专院校,初中毕业生全部考入高中。1960年、1962年,彬县中学先后被省委、省人委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王纪芬为彬县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全县广大师生中享有崇高威望。他时刻不忘政协委员的身份,坚持调查研究,分析社情民意,为全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实言,献良策。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揪斗,蒙冤自尽,年仅45岁。

康敬生

康敬生,男,汉族,生于1922年7月26日,山西省五台县人,中共党员,政协彬县第四届委员会常委。

1945年3月参加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3月—1948年4月,在山西省五台县任三、四区委青协会主任。1948年5月,任市南县赵川区副区长。1950年1月—1953年10月,任陕西省柞水县太白区区长。1953年11月—1955年12月,任柞水县检察院检察长。1956年1月—10月,在陕西省检察院工作。1956年11月—1965年,任彬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教导员。1966年—1972年,在咸阳地区公安局、周至县农场、陕西省政法组工作。1973年—1983年,任彬县法院院长、公安局教导员、县机关党委书记、县委统战部部长。1983年3月离休,1989年3月,享受副县级待遇。1994年2月8日去世。

康敬生参加革命40多年,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积极热情,责任心强。在县公安局、法院工作期间,深入基层,亲自下乡办案,维护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在机关党委工作期间,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检查机关、事业单位的支部生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统战部工作后,积极参加政协活动,认真履行委员职责,加强对外联络联系,凝心聚力,努力做好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边金琪

边金琪,男,汉族,生于1926年3月28日,河北省蠡县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政协彬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3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游击队。解放初期,在国家商业部、财政部工作。1959年2月,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奔赴彬县,先后在彬县机关党委、财贸部工作,任副书记、书记、部长。1962年8月,任县工商局局长。1963年5月,任县商业局局长。1973年,任县财政局副局长。1978年4月—1984年1月,任县财政局局长。1984年2月离岗,2003年7月去世。

边金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财政工作。他是政府的红管家,带领财政部门一班人,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厉行节约,以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更学会利用财政杠杆来撬动经济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全县经济处于起步时期,企业少,经营困难,他经常跑省、市财政部门,争取资金信贷和财政贴息。为了解决全县干部职工的工资问题,保证机关经费正常支出,他不辞劳苦,四处奔走,多方筹措,保证了机关工作正常开展。在全县经济发展时期,作为政协委员,边金琪同志以提案的形式,建议县上及时调整思路,将财政以投入为主积极转入以政策激励为主,调动各方共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他的建议得到县政府的采纳并付诸实施,为彬县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连续三年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财政工作先进个人。

肖玉成

肖玉成,男,汉族,生于1919年7月,陕西省彬县城关镇西街村人,政协彬县第四届委员会常委。

肖玉成私塾毕业后,在县政府、专署供职。期间,师从老中医王克俭。建国后,弃政从医,居家应诊,在原县城关医院工作,任内科主任。他一生嗜好中医学,从医40年,对中医基本理论及各家学说进行全面研读,特别对《伤寒论》、《中医温病学》、《中医针灸学》颇有研究,对一些疑难杂症采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效果良好。他精通经络学、伤寒论,治疗素以滋阴补肾著称。著有《脉诀探讨》、《伤寒论著》、《中医理论概要》等,其中《中医理论概要》在宝鸡中医杂志刊登。晚年编有《养心诀》。身为政协常委,他尽职尽责,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出的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1985年2月因病去世。

李小霞

李小霞,女,汉族,生于1942年,陕西省永寿县监军镇古屯村人,无党派。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咸阳市分会会员,著名秦腔演员。政协咸阳市委员会第一届常委、第二届委员,政协彬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常委。

1952年,进入永寿剧团学艺。1954年,进入彬县剧团,工小旦,兼演青衣,曾拜著名旦角张镜堂为师,还接受过其他名家指点。她热爱秦腔,勤奋好学,潜心钻研,12岁就登台演出,13岁后成为彬县剧团的“台柱子”。她注意运用气息调节,科学发声,音域宽广、动听。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晰,行腔流畅,悠扬婉转,引人入胜。表演细腻生动,动作扎实到位,注重人物心理、精神的准确刻画。她在《斩秦英》中扮演银屏公主,声情并茂,唱念俱佳,唱红关中,誉满陕甘,曾获陕西省“农行杯”大赛一等奖。

李小霞在40年艺术生涯中,先后演过《五典坡》、《软玉屏》、《游西湖》、《庵堂认母》、《三滴血》、《斩秦英》、《沙家浜》等60余部传统戏和现代戏,在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文化大革命中,被揪斗批判,致患精神病,被迫改行。文化大革命后重登舞台,艺术更加精湛,履行委员职责的积累更加丰富,为培养秦腔新人和繁荣文化事业做出贡献。1991年3月因病去世。

郭建邦

郭建邦,男,汉族,生于1927年12月5日,陕西省淳化县黄甫乡兴桥村人,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政协彬县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48年3月参加革命,在淳化县任小学教师。1951年1月—1956年7月,历任彬县城关区、太峪区、新民区文教助理员、副区长、区长。1956年8月—1957年11月,任彬县农林水牧局副局长。1957年12月—1960年10月,任水口区、太峪公社副书记、书记。1960年11月—1961年8月,任彬县粮食局局长、民政局局长。1961年9月—1964年12月,任彬县县委农工部部长、组织部长。1965年1月—1970年12月,任彬县县医院党支部书记、彬县制药厂党支部书记。1971年1月—1989年1月,任彬县商业局副局长、县供销联社主任。

郭建邦长期在行政部门工作,担任领导职务,为彬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特别是在彬县制药厂工作期间,在搞好党建工作同时,协助抓生产,抓质量,药厂效益好转。在县供销联社工作时,为搞活多种经营,繁荣经济,他发挥政协委员优势,在多方广泛联系,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了“引导、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养兔业和烤烟种植业”的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先后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王廷模

王廷模,男,汉族,生于1923年,陕西省富平县宫里乡北陵村人。高中文化程度,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加入民革。政协彬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常委。

建国前,曾任铜川煤矿文化职员、铜川银行助理员、富平立诚中学教员。1949年8月—1950年5月,在三原县民政科、财政科工作。1950年5月—1961年12月,在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任科员。1961年12月—1980年5月,在彬县面粉厂、城关粮站任会计、营业员。1985年6月离休。1990年因病去世。

王廷模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期间,受著名书法家宫葆诚的影响,深研书法理论、辛勤临池30余年,形成用笔精到、结体严谨的书风。擅长楷书、行草,在彬县、咸阳、富平等地颇有影响。可惜晚年多病,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

王廷模连续三届当选为县政协常委,他切实履行职责,主动建言献策,为彬县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郑景选

郑景选,男,汉族,生于1927年2月10日,陕西省彬县城关镇瑶池头村人,中共党员。1949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城关区第九乡乡长、区秘书、县人委民政科科员。1958年,在中央第二中级党校学习后,任彬县县委理论教员、小章公社党委书记、义门公社党委书记。1971年—1979年4月,任彬县煤矿革委会主任,1973年12月—1980年12月,任彬县煤矿党委书记。1981年后,历任彬县县委工交部副部长、县经委副主任、县文教局局长、县纪委副书记。1984年1月—1987年5月,任政协彬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委、政协办公室主任。

郑景选在百子沟煤矿工作期间,呕心沥血,开发矿山,励精图治,发展企业。他经常深入矿井采掘一线调查研究,带头实干,和科技人员、矿工一道研究解决制约煤矿发展的问题,提出改造挖潜,增产翻番的发展规划。他多方筹措120万元技改资金,对四号、五号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并推行矿井经济责任制,使彬县煤矿原煤产量由1971年的12.3万吨提高到1979年的27.1万吨,成为全省地方煤矿的一面旗帜和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单位。1975年、1977年,郑景选曾先后出席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会议和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与其他代表一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吴锡恭

吴锡恭,男,汉族,生于1925年8月15日,陕西省乾县人,高中文化程度,工程师,政协彬县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常委。

1949年7月参加工作,1949年7月—1956年10月,在宝鸡专署建设科工作,负责水利水保工作。1956年10月—1968年,在陕西省水利厅彬县水保站工作,任副站长。1968年水保站下放彬县后,在彬县水利水保站工作。1979年冤案平反后,任彬县水利水保站副站长;1982年任站长。

吴锡恭从1956年以来,一直从事水利水保工作,能够独立完成水利水保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任务。他负责和亲自参加的太峪河治理、龙高供水站等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成为全省先进典型。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他充分履行一名水利工作者和政协委员的职责,刻苦钻研,认真调查分析全县水利状况,总结出“水库淤积防治措施”等四项经验,均被省黄委会“治黄杂志”刊登。总结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律等材料,为全省分析水利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得到省水利厅的重视。他任县水利水保站站长后,主持制定的水土保持规划,使全县基本实现方田林网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水利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