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9012100000066

第66章 佛前神兽——琥珀狻猊

权飞

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塔下唐代地宫中出土了近千件唐代皇室供养佛骨舍利的珍宝,其中就有两件唐皇室供养佛祖舍利的佛教神兽——号珀狻猊。

这两件珑珀雕琢而成的狻猊,一雌一雄。雄狻猊长4厘米,高3厘米,重10克,呈暗红色,头部圆大,颈毛舒张,体侧卧,左前足挠首,神态安逸。雌狻猊长4厘米,高2厘米,重6克,呈淡红色,睁目龇牙,头部前倾,作扑食状,形态凶猛。

狻猊在古代最早是对狮子的称呼。相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记载:“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在汉书《尔雅》中记载:“狻猊如虢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击牛及狮子”。可见狻猊本是中国古代早期对狮子的别称。

但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狻猊又是龙的九子之一。明代的《山堂肆考》中记载:“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下蹲者是也。”另有说法:狻猊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盖上,古代的香炉常鎏金装饰,所以狻猊也被称为金猊,古代香炉上狮形装饰就是狻猊的遗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写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佣自梳头”的诗句。可见狻猊作为龙子的地位为古人所认可。那么狻猊到底应该是中国龙的儿子还是来自异域的百兽之王狮子?

狮子本不是中国土生的动物,而是西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西亚一带传入中国的。根据《后汉书章帝本纪》记载:“章和元年(87),西域长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是有关狮子传人中国的最早记录。此后,相关的记载逐渐多起来,如《后汉书和帝本纪》载:“和帝即位,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永元十三年冬,又遣使献师子。”在中国历史上,外国进贡狮子的记录就达二十几次之多。可见在古代,狮子是被认为一种珍稀、祥瑞的神兽而进献给中华大国的。

狮子初次进入中国也正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之际,狮子在佛教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佛教中狮子是勇敢、智慧的象征。佛经中狮子常写作师子,以体现其智慧。释迦牟尼即被称为“无畏的狮子”,以体现佛祖的智慧与无畏。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这与文殊菩萨在佛教所代表的大智、大勇相对应。狻猊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中国不出产狮子,所以在古代这种与佛教同源传人中国的神秘猛兽就带有一种佛教神圣的色彩。再加上早期传人中国的佛教造像中常常出现狮子威猛的形象,所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中,同源传人中国的狮子与佛教联系紧密,成为佛教在中国的“形象大使”。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狮子这种外来的动物形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很快扎根,而且产生变化,逐渐变得中国化。隋唐时期,佛教极为兴盛,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佛教渐渐融入中国人生活的重要时期。佛教的教义、佛像等各方面都充满了中国化的气息。佛教的“形象大使”狮子也被中国文化所改造,从一个“外籍”猛兽化身成中国文化图腾“龙”的儿子。而原来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狮子名称,巳经不能再体现其龙子身份的神圣。因此,远古时期的狮子别称“狻猊”,就成了这个新龙子的名字。可见狻猊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后共同产生的“混血儿”。

法门寺出土的琥珀狻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唐皇室为礼佛专门打造的神兽。号珀狻猊不仅仅是唐代佛教兴盛的见证物,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现在狻猊已经被中华民族所接受、喜爱,并将其形象广泛用于生活和佛教祭祀之中,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代表了人们祈求祥瑞,辟除邪恶的良好愿望。

(权飞,法门寺博物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