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9012100000057

第57章 唐代的金银茶具及其鉴赏价值(1)

李新玲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巳经定型。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有关的文字。如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收藏一件瓷碗,碗底中央书有“茶”字,可见这是真正的茶碗。“茶”字是唐代中期才出现的,在此之前都写作“荼”,因此这件茶碗的年代应是唐代中期,也就是陆羽《茶经》问世前的产品。说明真正茶具在陆羽以前就产生了。

1953年在湖南长沙市望城县石渚湖北岸的兰岸嘴窖址采集到一件青釉茶碗,其碗心写有“茶垸”两字,“茶垸”即“茶碗”,其时代也是在唐代中期以前,可见早在陆羽以前“茶碗”的名称就已经确定了,其用途就是专门用来喝茶的。这在茶具史上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件唐代太和三年(829)的绿瓷壶,瓶身较矮,肩以下微圆,口部作喇叭形。肩的一侧装圆柱形短流,另一侧安一略显扁圆的曲柄,其上端与喇叭口缘相接,瓶底圈足稍稍外侈,通体施墨绿色釉。在瓶底墨书:“老导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壹”等字,可知这种瓷壶是在茶社里使用的茶瓶。过去考古报告中常称为执壶,应称为茶瓶为宜。茶瓶亦称汤瓶、注瓶或水注,其主要功能是烧煮开水冲点茶碗中的茶粉。陆羽《茶经》中的煮茶法不用茶瓶,故《茶经四之器》中没有提到茶瓶。只在“六之饮”里谈到茶时提到“瓶缶”,可见至唐代晚期,冲茶法在民间仍然流行,以后就发展为宋代的点茶法。茶瓶也演变成为汤瓶。

就质地而言,唐代的茶具主要有两大类:金银茶具和瓷器茶具。瓷器茶具使用对象较广,一般平民百姓也可以使用,只是质地可能差一些,金银茶具则主要是上层贵族所专用,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本文的考察重点是金银茶具及其鉴赏价值。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金银器制作也发展到鼎盛时期。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官僚豪族们为了显示他们的显赫地位和雄厚财富,讲究豪华气派,不但戴金佩银,而且还大量用金银来制作日常的生活器皿,其中就有很多煮茶器具。唐诗中经常有“金匙”、“金鼎”“银鼎”之类的词句。唐代茶书《十六汤品》中就有一道“富贵汤”,明确指出:“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陆羽在《茶经》中曾说过煮茶的锅用生铁即可,如“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为“精性俭德之人”所不取。然而统治阶级是不会按陆羽精神行事的。他们不但生前饮茶使用金银茶具,死后还用它们来陪葬,因此各地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金银茶具。

至今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皿有上千件之多,其中多为饮食器具,早期多为酒器,后期多是茶具,这与唐代中期以后饮茶之风盛行有关。有些出土的金银器如金杯、银杯、金壶、银壶等,过去多定名为酒器,其实其中很多也可能是用来饮茶的。如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杯,其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腹部焊接四朵金丝编成的团花,杯沿与杯底上各有一朵金丝如意云。团花本来镶有球宝,虽已脱落,但可想见其原貌是非常华丽的。杯的把手呈“6”字形。在西安沙坡村窖藏中出土了一件同样器形的银杯,只是杯身没有纹饰。这样的器具固然可以是酒器,如果考虑到当时茶风之盛,也可能会用它来饮茶。

真正能确定为茶具的金银器是西安和平门外平康坊出土的七件唐代银质鎏金仰莲形茶盏托盘。其中一件的圈足内有錾文:“大中十四年八月造成浑金涂茶托子一枚。金银共重拾两捌钱叁分。既然自称“茶托子”,则可证过去出土的一些金银杯而带有圈足可以套在茶托上使用者,即是茶具。

在江苏省丹徒县丁卯桥窖藏中出土过一件银茶托和一件银注壶。

茶托的圈足较高,托盘口沿呈五出梅花瓣形,略高于盏口,素面无纹饰,做工规整。

银注壶的形制为侈口、长流、束颈、深腹、矮圈足,其圈足大于壶身,呈圆盘状。肩部一侧置长流,口圆小而峻削,另一侧用较薄的银片曲成环状把手,全身素面无纹饰。这样的壶正符合《大观茶论》的要求:“(瓶)嘴之口欲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

此外,在西安何家村还出土过1件提梁银锅,高17.1厘米,口径19厘米。另有1件双环耳银锅,通高13厘米,口径28.2厘米。在江苏丹徒县丁卯桥也出土过1件双耳银锅,通高13厘米,口径28厘米。素面无纹饰。其造型与出土的青瓷釜很相似。过去多认为这种银锅是熬药用的,其实应该都是煮茶的器具。

唐代的金银茶具当以法门寺出土的最为珍贵。

1987年4月初,在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套宫廷使用的后来供奉佛祖的金银茶具为前所未见。根据同时出土的《衣物账碑》文记载,有唐僖宗的茶具:“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副,重十二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调达子一对。琉璃茶碗托子一副。”此外还有其他人供奉的银香炉、银则、银坛子等。从“茶槽子”、“茶罗”、“茶碗”等名称可以确证这是一套真正的茶具。在有些器物上刻有僖宗的乳名“五哥”字样,可知是唐僖宗所供奉的宫廷茶具,实为茶文化史上空前的大发现。

这套宫廷茶具中属于金银茶具的有: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由槽身、槽座、辖板组成。槽身嵌于槽座之中,底部弧形,与碾槽相同。碾部有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二十九两”。通高7厘米,最宽处5.6厘米,长27.7厘米。

鎏金团花银确轴:由执手和圆饼形碾轮组成,纹饰鎏金,圆饼形碾轮边薄带齿口,中厚带圆孔套接圆柱形执手。轴上錾文为:“轴重十三两十七字号。”碾轮中心饰莲瓣团花一幅及流云纹一周。轮径8.9厘米,边厚0.6厘米,中厚2.2厘米。轴长21.6厘米。两端细中间粗,两端各錾鎏金草叶纹,-端錾刻“拾柒字号”及“五哥”等字,据此可知茶碾子确系唐僖宗所供奉(彩版V之1)。

鎏金仙人驾鹤纹银茶罗子:由盖、套框、筛罗、屉和器座组成,钣金成形,纹饰鎏金。盖顶为长方形,直沿,与罗架套框子母口开合,其上錾刻两个飞天翔游于流云之间。罗套框架为双层,是留口以放罗端。有方口放屉,两侧为仙人乘鹤流云纹,端面为山、云纹。罗为“口”字形框,双层,厚约0.2厘米、高约2厘米,中夹质地为细纱的网筛,极为细密,出土时呈褐色,伴有大量褐色粉末,当为茶粉。罗之底部有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罗子一副共重卅七两。”茶罗子通高9.5厘米,罗底长149厘米,宽8.9厘米,罗身长13.4厘米,宽8.4厘米,高6厘米。

蜜金飞鸿银则:匙面呈卵圆形,微凹。匙柄扁长,上下部位錾花,上段为流云飞鸿,下段为联珠图案,其间錾十字花纹。全长19.2厘米,匙纵长4.5厘米,宽2.6厘米。为量茶器具。

鎏金飞鸿银匙:匙面呈卵圆形,微凹,柄上錾花鎏金,有流云飞鸿图案。全长35.7厘米。此银匙可能是煮茶时用来“环激汤心”,类似《茶经》中的“竹”。

系链银火箸:上粗下细,通体素面,上端为宝珠顶,顶下为半厘米宽的凹槽,以辖扣环。箸子以银丝编结的链条套链。地宫《衣物账》上就有“火箸一对”的记载。其功用是用它夹住茶饼在火上烘烤,为炙茶工具。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盖顶为宝珠形提钮。盖面分为四等份,均以蔓草纹为地,内饰一狮。坛身下部为双层仰莲瓣,每瓣内均有一西番莲头,坛身四面各錾有一幅人物画。通高24.7厘米,口径12.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