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迪生自学成才的故事
8983300000006

第6章 踏实的首创精神

1862年初春,15岁的爱迪生发现,报纸上刊有战争消息时其销量就比平时大为增加。若是他能预先得到这类消息,那他便可以先宣传一番,以此来争取到更多的购买者了。他将这个想法记在心中,他先找到了一个《底特律自由报》的排字工人,和排字工人约定在新闻稿送上印刷架之前,先让他看一遍校样。这样,爱迪生便可以提前知道第二天报纸的内容,根据报纸内容来判断能卖出多少报纸,然后决定买进报纸的数量。

一天下午,爱迪生看到一群人围在底特律车站布告栏前读贴在那里的报纸。他读后得知许多人在夏伊洛战役中战死。他想:“这是一条重大新闻,必须让前方各站知道前线战事!”

于是,爱迪生很快跑到车站的电信室,对电信员说:“拜托,拜托,请你马上拍电报给各站,要他们在车站布告栏里张贴夏伊洛激战的消息。”

爱迪生随即跑到《底特律自由报》报社。他对卖报的人说:“今天请多给我1000份报纸,现在我只有300份的钱,差多少钱我明天付给你。”

爱迪生的帮手在站台上帮助他把一大捆报纸送上行李车。在沿途各站的人们以高出平时好多倍的价格把他买进的1000份报纸抢购一空。没有什么比阅读在夏伊洛牺牲或者受伤者的名单更重要的,也许在死者或伤者当中会有他们的亲人。就这样,爱迪生一下子赚到了一大笔钱。他卖完报纸回家后,平时总是给他母亲一个美元,但这一天他给母亲100美元,以此感谢母亲带给他的智慧。

在内战时期,每个人都争着抢着购买报纸,想早点了解战争的最新消息。搭火车的人也都想看些有趣的报道和读物。爱迪生想,若能在车内发行报纸,销路肯定不错。实验的项目在逐渐增多,卖报的钱已经不能满足添置实验器材的需要,因此必须再多赚点钱才行。

他打算自己发行报纸。印刷机的价格不低,爱迪生根本买不起;而且撰稿人必须是行家,只有行家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爱迪生也没有那么多钱出高价来聘请这些行家。

一天,爱迪生在马路上散步,无意中在一家名叫路易斯的店铺里发现一家菜馆里印菜单的小型印刷机。

爱迪生便买下了这架印刷机。他从来没有办过报,不懂得撰写方式,所以便开始研究。爱迪生很快就能写出出色的新闻报道了。爱迪生的报纸很快就要发行了,他既是社长、记者、发行人,同时又是印刷工人和报童。办报的全过程都由他一个人包揽,所以他的工作十分繁重。但爱迪生并不觉得辛苦,反倒有一种成就感。

爱迪生的报纸不能办成日报,因为采访新闻和写报道都需要很多时间。于是他把各地的主要消息收集起来,一周发行一次,并将自己的这份报纸命名为大干线《先驱报》。爱迪生就这样成了记者、编辑、排字工人、校对员、印刷工和报童。

报纸的发行份数达到了几百份。该报不只是报道地方新闻,而且还报道最有意思的世界时事。

爱迪生在自己的报纸上,刊登了他从书中所摘抄来的技术资料,报道了各种技术和科学新鲜事物。例如,爱迪生为庆祝美国工程师蒙特利尔附近的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大桥的建设者罗伯特·斯蒂芬森的功绩,单独印发了一期报纸论述和颂扬这位著名的设计家和建设者。

因为人们对报纸的需求量增长了,爱迪生赚得的钱也大大增多了。爱迪生后来就再也没有从事过写作和出版工作。

成功者都善于思考并敢于创新,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开动脑筋,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开创成功。爱迪生在少年时代就已有首创精神和踏踏实实要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和表现,而且他的这种首创精神和愿望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合理的商业性核算后才产生的。

有一天,火车开到离休伦港不远的地方,因路轨铺得不太整齐,车身忽然震动起来。

“轰”的一声,爱迪生在火车上的实验室里放磷块的玻璃瓶从架子上滚落下来,打得粉碎,磷因摩擦起了火,把地板燃着了。

爱迪生连忙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想扑灭那迅速燃烧的火,可是火势愈烧愈猛。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史蒂文森的铁路业务员推门冲进来,将火扑灭。

然而,管理员却伸出手来打在爱迪生的面颊上,爱迪生“唉哟”一声,立刻用两手捂起耳朵。

“你看,都是你做的无聊实验,才会弄成这个样子。像你这样危险的家伙,不能再让你上车了,你滚!”

火车到了蒙特·克列敏斯车站,爱迪生就被拉了下去,他辛辛苦苦所收集的一些实验材料,也都被管理员从窗口扔了出去。他自豪的车上研究所,被毁得一塌糊涂。爱迪生独自一个人,垂头丧气地望着疾驶而去的火车。

这是爱迪生一生中所受的最大打击。损坏的机器和药品,有钱就能买到。爱迪生这次所失掉的,是用钱也买不到的可贵东西听觉。因为,管理员一气之下,重重地打他的那记耳光,打破了右耳鼓膜。从此,爱迪生的耳朵就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爱迪生后来曾乐观地说过这件事:“我的耳朵聋了,对我来说倒是有很大益处。在电信局服务的时候,我可以只听到电报机的声音,不像其他的人那样,会受到杂音的干扰。我需要将留声机和电话机加以改良,使自己的耳朵能听到,唯有如此,它们才更加实用。而且,不管在多么吵闹的街上,我都能集中精神做事,就像住在宁静的乡村一样。”

耳聋虽然带给爱迪生很多的不方便,却也因此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促使他发明更多东西。

爱迪生在火车上闯了祸,只得辞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