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迪生自学成才的故事
8983300000028

第28章 动荡岁月被卷入战争

登高必自卑,自视太高不能达到成功,因而成功者必须培养泰然心态,凡事专注,这才是成功的要点。——爱迪生战时岁月世界名人成功之路爱迪生

1914年,70多岁的爱迪生还在辛勤地工作,不仅在西奥兰治,而且还在佛罗里达州迈尔斯堡自己的家中也是这样。他的工作强度虽然不像在内战期间作报务员时那样,但与同龄人相比,他仍在一人做两人的事。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作战地区。爱迪生发表了意见,表现出了自己的和平主义精神,认为他的国家参加屠杀人类的战争是不能容许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是一个中立国,社会舆论基本上赞同政府的这一立场。但当德国开始了无限制的潜艇战时,美国就开始准备参战。1917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这对结束战争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战时,美国对石炭酸的需求量猛增,因为石炭酸是生产苦味酸所必需的,而从苦味酸中能制造出烈性炸药即苦味酸盐,特别是制出具有巨大破坏力的三硝基酚。1914年9月1日,美国的石炭酸和苯的储藏量不够使用一个月。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初期,在美国就已感觉到许多变化。化学材料不足,因为这些材料在和平时期多数是从拥有大规模化学工业的德国进口的。特别突出的是石炭酸和苯十分缺乏。石炭酸适用于制造唱片,所以这一工业部门在战前就是石炭酸的最主要的消费者。

由于爱迪生比其他人更早地感到了1914年8月欧洲战争将为自己的事业带来影响,所以说他的神经要比一般人更灵敏。这时,德国在法国境内的推进已被阻止,双方面临持久战的前景。爱迪生虽然不愿美国卷入战争,但他还是意识到,无论如何国家的工业也会因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像他这样的人一定会被召来发挥自己的全部技能。为此,爱迪生早就做好了应付这一挑战的准备。两年前,他去德国访问回到美国后,曾发表过自己对德国的一些看法。

1914年夏季之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热爱和平的爱迪生不希望战争之火引到美国本土,他随时准备着应国家之召去为扑灭战火做点工作。

爱迪生在归国后号召美国学习德国这种细致、精益求精的方法,特别是生产一种新产品时要想办法用生产过程中的辅料、配料、废料再生产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来,而不是统统扔掉副产品。

爱迪生对美国工业的直率批评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尤其是战争爆发后仍然到处讲述学习德国工业的先进的科学管理办法,就更容易遭致非议。

爱迪生这位发明巨师在政治方面的天真和对犹太人所抱的偏见。比如,爱迪生对自己的一位朋友说过,一种发明如果实用到就是连犹太人也乐意掏腰包的话,这项发明才能算成功。

实际上,爱迪生的这段话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对犹太人的一些善意的讽刺和佩服。爱迪生在新闻媒介中的频频表态,却又对德国境内发生的排犹太人情况的不了解,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对这位享有崇高声誉的发明家有点失望。

在欧战初始的岁月,随着公共舆论从中立渐渐倾向于偏袒协约国,像爱迪生这样的名流能够不顾政治牵扯,继续向人们讲述德国工业的长处,对美国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这种不顾牵扯的直率态度,这种对本国工业的批评,不管批评会得罪谁,爱迪生都要为之付出代价。这类事只能出自爱迪生这种政治态度过于天真的人。

这位谴责美国工业不如德国工业效率高的爱迪生,对于使政党与国家沉浮的潜在因素,既不关心,也不理解,因此对危机关头可能产生的那些有害思想最易接受。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荡岁月里,他不可避免地有时会把自己推向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