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司马迁的故事
8953700000006

第6章 父亲的期望

司马迁家迁居茂陵一年后,朝廷中发生了一件引人关注的大事: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去世了。朝廷上下,许多人敏感地预测到,汉武帝在施政治国的指导思想上也许将做出重大的调整。

果然,过了不久,年纪轻轻而又雄心勃勃的武帝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罢免了在朝中握有重权的许昌、庄青翟,而任命主张以儒家思想来施政治国的田鼢(fen)做了丞相。接着,汉武帝颁布命令,要求各级地方官吏发掘和推荐贤良方正的人才。

这一年,全国各地选送贤良方正之士达一百人,武帝设立考察机构,对他们进行测试。

试题是:古今治国之道是什么?大汉应如何治理江山?不久之后,儒家大学者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得到武帝的采纳。董仲舒成为名震朝野的一代宗师。

武帝的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天下读书人,成为他们求学的动力。茂陵的富裕人家,纷纷出大价钱为子弟延聘名师,以图将来挤进官宦行列。

于是,茂陵又吸引了大批饱学儒士和文章高手。他们在这里开业授课,使当地学风大炽。各家子弟都拼命攻读,竞争十分激烈。

司马谈非常清醒地看到,儿子要想有所作为,就不得不争取被朝廷任用;要让朝廷任用就必须攻读儒学。司马谈尽管内心里对儒学评价不高,但觉得让儿子跟随孔安国先生研读《尚书》、拜董仲舒为师学习《春秋》,确实是明智的选择。

司马迁凭着聪明和勤奋,在学业上进步很大,得到两位名师的称许。经过父亲指点,他读书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天文历算、地理风物、农桑经济……他的求知兴趣越来越浓,知识视野更加开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用来形容古代读书人的辛苦和得到功名之后的荣耀,真是最贴切不过了。

在司马迁这个时代,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汉朝选拔大臣,保留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传统——读书人有了丰富的学识,又有独特的见解,只要皇帝赏识,就可以立刻加官晋禄,得任高官,掌理国家大事。

司马谈督促儿子不断地努力,内心里有着复杂的心思。儿子聪明好学,长进甚快,如果让他专门攻读儒家学说,适应当今皇上选拔人才的指导思想,那么儿子的仕途会比自己要顺畅显迭得多,他对此是充满信心的。但是,他在内心里不愿放弃家族的理想。

作为史官的后人,身为当朝的太史令,司马谈希望儿子能够成为家族事业的后起之秀。他认定做好历史记载和撰述工作,是比做达官贵人更有意义的大事业,哪怕无权无势,生活恬淡,也是一种当仁不让的选择。

基于上述复杂的心情,司马谈不仅重视让儿子学习儒家经典,也让儿子攻读诸子百家。

父子在平常的交谈中,司马谈还注意给儿子灌输历史知识,让儿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作为史官的价值所在。

总之,司马谈认为不能让儿子只是朝着入朝为官的儒家学者“入仕”的一条道上走,他注重引导司马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接触各门学问。

董仲舒先生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采纳,朝廷起用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

这些情况让少年学子司马迁也感觉到,他所处的时代正在变化之中。国家快速地走向富强之路,一个人凭着苦读得来学问和才能,就会有被朝廷重用的机会。他儿时对于“鲤鱼跃龙门”的想象,给了他一种与自身命运相联系的新的联想和抱负,他盼望自己也能纵身一跃,成为跃过龙门的幸运者,从读书人变为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大丈夫。

司马迁刻苦攻读儒家和各派的典籍,对天文历算、地理、经济方面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他尽管对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但探求知识的过程充满了快乐,使他沉浸其中。

“迁儿,陪我散散步吧!”一个月夜,司马迁正在窗前沉思,父亲走到了他身边。

随父亲走出前庭,还没等他张口,父亲像看穿他心事似地问他:“你可记得我们为什么搬到茂陵的?”

“孩儿不敢忘记。”

“你说说看。”

司马迁脑子一转,决定用最快的方式一口气说完:“我们是史官的后代,为了弥补亡失几百年的传统,为了接近皇室,也为了方便我更好地读书,才搬到这里的。”

“你的责任是什么?”

“读遍天下所有的书,准备游历四海,为振兴家业,付出我的青春和生命!”司马迁像背书一样。流利地说出了这些话。

“很好,迁儿,你和我都不只是父亲的儿子,我们是在为一个家族的事业而活着。我们的责任是把眼前所有的事——眼前这些即将成为历史的事情——记录下来,再活生生地放到后人的眼前,让他们看看,让他们想想,让他们了解我们现在的社会……”

“孩儿还是不太了解,为什么要把过去的事情留下来,让后人知道?”

“你现在当然不懂,慢慢地,你就会懂了。对事情的看法,不光是读书就可以有很好的见解,还得要有生活的经验才行。唉……”

自有记忆以来,父亲便是这样,脸上很少有笑容。一天到晚叹气,好像缺什么东西,一直快乐不起来。今天父亲的一番谈话,虽然没有回答司马迁心中的疑惑,但让司马迁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生活不是这么的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