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群众工作
8939400000013

第13章 积极组织群众(2)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依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基层组织,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组织群众搞好本地区建设。东部地区党组织,要组织群众积极奋斗,率先实现现代化。中部地区党组织,要解放思想,领导和组织群众促进中部的崛起。西部地区党的基层组织,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组织群众创造西部辉煌。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方面,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等。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党的基层组织,不仅要组织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还要组织群众创建广大群众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打造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更要组织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把群众组织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场”上,在大力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动员和组织群众,建设美好的绿色家园,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种草植树,治理污染,还天空碧蓝,还河水清澈。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已有数千家企业走出国门。中国的工业品、农产品,服务业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将在世界经济发展舞台上大展身手。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群众,追求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节)组织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以坚持“第一要务”、服务建设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基础,动员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乡村两级组织,要积极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党组织,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和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社区党的组织,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要加大在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要全面做好机关党建工作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总之,要充分发挥各类、各方面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关于组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城市领导乡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攻坚”阶段。我国的“城市领导乡村”的城市化进程,从1949年“进京赶考”时的132个城市发展到21世纪初的近700个,小城镇发展到23000多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落”的兴起与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动了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新时期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将是我国城镇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时期,原有的700个大中小城市将进一步提升规模和档次,一大批城市将会接近、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同等城市的发展水平,一大批县将发展提升为县级市,众多的小城镇将在中国的大地上崛起。对此,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努力奋斗,奋力攻坚,打造“城市领导乡村”的辉煌时代。

在中国,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因此,“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今天,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是“发展”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推动“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主要是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所以,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一定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遵循规律,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发展市场经济。

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领导乡村”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离不开国情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最成功的历史成就是“领导人民战争”。在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应依据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借鉴党在战争年代领导“人民战争”的历史经验,建设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型企业“野战军”和“集团军”,组织好省市所辖的大中型企业“地方兵团”,发展起市、县、乡、村辖地众多的国有中小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体与集体股份制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加工业大户及覆盖全国的各种各样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公司类”组织;进而充分地调动起从中央到地方的“集团军”、“野战军”、“地方兵团”和各类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广泛动员起13亿人民群众投入市场经济的“人民战争”,日益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能力和素质,提升中国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

我国人民群众已经积累了近30年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正在走向成熟。只要我们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紧紧扭住“第一要务”不放,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到奋发有为、大有作为,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就一定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交出优异的答卷。

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的头二十年里,全力以赴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就必将在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上谱写出新的灿烂的乐章。组织全国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基层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