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89297700000001

第1章 《大会纪实》:召开党的七大的筹备工作——七大推迟召开的因由

一、抗战以前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在六大前后,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国各地举行武装起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革命的农村包围反革命势力占领的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

这时的中共中央,仍然留在大城市中,继续走着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1930年6月11日,以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宣传部长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中央占了统治地位,给党领导的革命力量造成了严重损失。1930年9月24日至28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错误。

但是,中国共产党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在共产国际米夫等支持下,在党内开展反对立三右倾错误的批判,使党内思想更加混乱。

1931年1月7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扩大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有的代表提出召开紧急会议,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在会上作的中央政治局报告,提出:“为要使国际路线在中国党内得到根本的巩固,党现在就应开始准备七次大会。”

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案决定:“四中全会认为必须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大会,委托新的政治局开始必须的准备工作,以保障这次大会要有各地党部的好的代表,要有对于苏维埃运动经验的郑重的总结的可能,要有对于工业中心党的工作经验的郑重的总结的可能,要通过党的党纲和其他文件。”

共产国际代表在六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结论也提出:“今天差不多有30余同志讲话,有些同志用尽了他全部的力量来反对四中全会,赞成紧急会议,同志们请你们等一等,让我来解释,现在党到了一个混乱状态,敌人用尽一切力量来向我们进攻,我们应该作什么事呢?我们马上召集紧急会议是事实上不可能的。我们要在这混乱的状态中开四中全会来算算总账,用斗争的力量来消灭他,进行真正反立三路线的斗争,坚决执行国际路线,这里并不是要几个派别来围着国际路线转,而是说要全党如一个人一样的一致在国际路线之下来斗争。如果召集紧急会议,能从工厂支部中选出代表来参加,但这决不是目前马上能作到的,须四五月后才能作到。这样的会议我赞成,但他不叫紧急会议而是七次代表大会。所以七次大会在七八月中秘密条件允许之下,可以举行。过去中央号召软弱,但还不是根本不能领导,如果他根本不能回到国际路线上来,那我们早就运用‘八七’会议的方式来解决,不待同志们要求了。现在同志们要求紧急会议是不对的,大家应该认识四中全会他是可以解决了我们目前急待解决的任务。”

“我们不但同意召集七次大会,而且认为非常需要的,并且要准备这一大会在苏区及非苏区内要有实际的准备,将一切经验得一总结,此会并且在国际的领导下来开。今天说话的同志们都说到反对立三路线,这当然是对的,尤其是工人同志的话是对的,现在需要全党在思想上及种种方面来反对立三路线,但我们问你反对立三路线作了些什么工作,他答复说发了一个紧急通告,作了一个决议,写了一些信。这一个铜板都不值,他应该说他发展了多少工人支部、发展了多少农民支部、加紧了兵士工作,巩固了苏区,健强了红军,否则只作文章,不过是空废纸墨,没有一铜板价值的。我们不要空口去反立三路线,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反立三路线,四中全会是对这一工作的开始。今天后我们来进到这样的过程中去吧!”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最早作出召开党的七大的决定。

会后,形势的发展不具备召开七大的条件。四中全会的“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推行,和蒋介石国民党加紧对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进攻,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在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多次遭到破坏,中央领导人先后离开上海,王明去莫斯科,有的到中央苏区农村根据地。1931年9月,在上海的党中央只好组成一个“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维持局面。此时召开七大显然不可能了。

到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也无法立足,被迫迁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

1934年1月中旬,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在瑞金召开,会上没有提召开七大的问题。随着反对蒋介石国民党军事进攻的失利,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用了两年又13天的时间,这期间也谈不上召开七大的问题。

1935年侵华日军制造了以“何梅协定”、“冀察政务委员会”为标志的华北事变,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入中国华北各省地区。中国人民的抗日爱国运动更加高涨,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留了前来督导向红军进攻的蒋介石。停止内战向抗日战争转变之势终于形成。

这期间,国共两党进行秘密谈判,实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日益成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适应新的形势也在迅速地有步骤地调整。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立即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定了党领导的独立自主地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敌后解放区战场的方针。9月22日,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

二、抗战以后

正当党领导广大人民开展艰苦的抗日战争之际,1937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王明奉共产国际之命回到延安。王明带来了共产国际的以依靠国民党军队求得抗战速胜为标志的一套方针、政策,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抗战爆发前后制定的方针政策,显然是矛盾的。这个时期,党的处境已相对稳定。于是,1937年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准备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全文如下:

(一)政治局认为在最近时期内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和党的工作,均有最严重的意义。

(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在于讨论和规定如何在巩固和扩大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方针下,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对日抗战的最后胜利;同时,党七次大会应当对于自党六次大会以来的革命斗争经验作一个基本的总结。

(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期限不能过长,应尽可能地在较短时间内召集大会。

(四)党七次代表大会的主要议事日程,政治局暂提议为下列各项:

(1)十年奋斗的基本总结和今后奋斗的基本方针。

(2)如何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对日抗战的胜利。

(3)动员工人阶级积极参加对日抗战工作。

(4)在新工作条件下的党的建设问题。

(5)改选党的中央领导机关。

此大会议程应交六中全会审核及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决定。

(五)为的有系统地进行一切有关于召集七次大会的准备工作,政治局决定成立一个准备召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委员会,准备委员会由下列同志组织之:

一 毛泽东 二 陈绍禹(王明) 三 朱德

四 周恩来 五 项英 六 张闻天

七 张国焘 八 秦邦宪 九 赵容(康生)

一〇 廖陈云(陈云) 一一 王稼祥 一二 彭德怀

一三 任弼时 一四 邓发 一五 刘少奇

一六 何克全(凯丰) 一七 林祖涵 一八 吴玉章

一九 董必武 二〇 徐特立 二一 曾山

二二 张鼎丞 二三 陈毅 二四 杨靖宇

二五 高岗

准备委员会之主席为毛泽东同志,书记为陈绍禹同志,为的便利于进行经常工作,决定在准备委员会下设立秘书处,由下列同志组织之:

一 毛泽东 二 张闻天 三 赵容

四 廖陈云 五 陈绍禹

(六)准备召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之责任,在于在中央领导之下,动员全党同志和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准备工作。

(七)各级党部对于大会之应行具体准备工作,由准备委员会秘书处拟定交政治局批准后通知全党。

党内,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11月,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在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基本克服了王明为代表的错误路线,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1938年11月6日,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召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全文如下:

(一)扩大的六中全会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召集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全中华民族进行长期持久的民族自卫战争,争取对日抗战最后胜利,以谋中国独立自由解放的神圣事业上,对于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团结国共长期合作的事业上,对于党的工作更加进步与发展上,均有严重的历史意义。因此,六中全会批准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关于召集党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并同意准备委员会向全党提出的报告。

(二)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在于讨论和规定在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巩固和扩大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下,动员全民族的一切生动力量,团结起来,克服当前的困难,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争取和保证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大会要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与团结成为全民族团结的模范,它的一切工作要实事求是的解答今天克服困难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一切主要问题。

(三)扩大的六中全会向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建议如下的主要议事日程:

(1)团结全民族一切生动力量,争取全国人民对日抗战的最后胜利。

(2)动员工人阶级积极参加对日抗战工作。

(3)在新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

(4)改选党的中央领导机关。

(四)具体的加紧完成准备召集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切必要工作,在较短时期内召集之。

(五)各地参加大会代表的名额,依各地党员的数量,质量,和各地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重要性分配之。代表的产出,除了某些因环境关系不能进行民主选举的地区外,须尽可能作到用民主方法选举代表。

(六)各地代表由各地省的或区的代表大会选出。八路军新四军的代表,由师的党代表大会或支队党代表大会选出。在特殊条件下,不能召集上述代表会议时,由各地中央局或军队的政治部按照实际情况酌定办法。

(七)地方党部的选举方法由各地最高党部决定。

(八)各地党部应迅即向全党党员解释七次大会的重大意义,动员全党在坚决执行六中全会决议的实际行动中,努力从政治上、组织上、技术上进行大会的准备工作,保证大会的成功。

接着,1939年6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知第二号——选举代表的数量质量及各地分配名额》。全文如下:

一、大会代表数量,根据六中全会决定共为三百五十人,现因各地要求增加,书记处根据六中全会可以临时增加的决定,特决定增加一百人,连以前规定的数目,共为四百五十人。

二、根据以上的数目,按照各地党员数量、质量、环境、交通等条件,分配如下:

北方局原定六十三人,增加十一人,共七十四人;

八路军原定六十五人,增加三十人,共九十五人;

新四军原定四十七人,增加三人,共五十人;

南方局(四川在内)原定四十六人,增加十人,共五十六人;

边区(中央机关、留守兵团在内)原定五十六人,增加四十四人,共一百人;

中原局原定三十五人,增加十五人,共五十人;

陕西省委十五人;

东北原定八人,暂减五人,共三人;

华侨原定五人,暂减二人,共三人(改为特别旁听);

新、兰四人。

共计代表四百五十人。

三、代表质量要慎重选择,政治上绝对可靠、一年以上的正式党员、真正能代表该地组织、反映该地工作的各级干部,代表年龄一般的为二十岁以上。

四、选举或指定代表时,要加紧提高警惕性,精密的考查人选。各地绝对保证不让敌探、奸细、叛徒等阶级敌人、暗害分子混入。

五、代表成份依照六中全会之决定,尽可能求得工人百分之二十,妇女、青年百分之十,工人成份尽可能求得其中有大城市、大产业、铁路、海员、矿山等工人参加。但必须注意代表质量和当地党的具体情况,郑重选择,不得滥竽充数。

六、各中央委员按其工作所在地区由当地选举。

1939年7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关于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知第三号——关于选举问题的决定》。全文如下:

关于“七大”代表的选举问题,书记处有以下的决定:

一、各地选举代表除应注意中央第二号通知之原则外,同时应注意选举当地有信仰的党与群众领袖。

二、各地除照数选举正式代表外,并应选出三分之一的候补代表(总数为一百五十人)。遇正式代表因工作不能出席时,候补代表可按次递补为正式代表,在未得补为正式代表之候补代表亦可出席大会,但无表决权。

三、因各地选举工作迟缓,现改为九月一号前选举代表完毕待命,各地应严格遵守,不再推迟。

四、全体中央委员分配在各地选出,其名额不在各地原定代表的名额数目之内。

三、延安整风及其以后

当抗日战局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加紧分化中国内部团结,国民党于1939年1月21日至30日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向日本提出以“恢复七七事变以前原状”为标志的妥协方案,对内加紧反共反人民。蒋介石国民党连续在全国各地制造反共惨案,到1939年,形成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1月,又制造皖南事变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侵略战争;12月8日,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上向美、英发动突然袭击,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错误路线,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正确路线斗争并没有止息。党吸收了大批新党员、新干部还没有来得及培训,思想比较复杂。党内长期留传下来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不良作风,有待彻底清理。于是,党的工作重点就转到整顿内部,坚强党的领导,大力培训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逐步开展起整风运动。在整风期间,关于召开七大的问题就顺延了。但是,召开七大的筹备工作仍在进行。1943年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七大”代表赴延出席大会的指示》。全文如下:

北局、太行分局、冀察晋分局、山东分局、冀鲁豫区党委、冀中区党委:

(一)党的七次大会决定在年底举行,并决定彭德怀、罗瑞卿、蔡树藩、薄一波、聂荣臻、吕正操、朱瑞、苏振华诸同志来延出席大会。在彭、罗、蔡、聂来延期间由邓小平代理北局书记,以宋任穷为一二九师副政委代理政治部主任,以程子华代理冀察晋分局书记及军区政委,以萧克代理军区司令员,以刘澜涛为军区副政委,薄一波职务由北局指定人代理。山东分局书记由罗荣桓代理,苏振华职务由黄敬代理。来延诸人交代职务后即行动身,近者九月内,远者十月内到达延安参加预备会。

(二)太行、太岳、冀察晋等根据地各再推选代表十人至十五人,山东、冀鲁豫、冀中、冀南各再推选代表五人至十人来延出席大会,各地名额由北局及各分局决定分配及推选,不必召集大会选举。各地代表须各区党委或地委或部队的负责同志,但任何有政治问题的人均不得为代表。

(三)出席大会代表须于最近期间启程来延。

(四)来延诸人不得携带任何秘密文件。

1944年5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了党的七大准备工作问题。“会议决定组织下列准备报告委员会:军事问题报告准备委员会,由朱德负责召集;组织问题报告准备委员会,由刘少奇负责召集;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由任弼时负责召集;周恩来准备在大会作一次关于统战工作的报告,统战工作报告准备委员会由周恩来负责召集。会议还决定在七大前召开七中全会,五月二十日左右召开首次会议,通过关于大会的准备问题。”

1944年5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召开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的通知。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书记处通知(注意秘密)

(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九日)

为着进行“七大”准备工作,决定召集七中全会,并于二十一日(星期日)下午一时在杨家岭举行七中全会第一次会议。请你准时到会为盼。

六届七中全会从1944年5月21日开到1945年4月20日,共11个月。是党的历史上中央全会开会最长的一次。六届七中全会为什么开那么长?主要是准备七大,起草七大的各种文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形成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进一步培训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过程,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学习掌握和熟练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掌握和贯彻七大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统一战线路线、组织路线等路线、方针、政策。七中全会实际上是一次深入学习的会,使广大干部、党员统一到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旗帜下。

七中全会期间,筹备七大的工作抓得更紧了。1944年5月21日,七中全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通过: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周恩来组成七中全会主席团,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及七中全会主席团主席。会议决定,在全会期间由主席团处理日常工作,中央书记处及政治局停止行使职权。会议同意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提出的关于党内历史问题的六点意见,并形成决议。会议通过七大的议程及报告负责人,政治报告——毛泽东,组织及修改党章报告——刘少奇,军事报告——朱德,党的历史问题报告——任弼时,统一战线报告及公开讲演——周恩来。除政治报告不设准备委员会外,会议同意中央书记处提议的其他四个报告的准备委员会的名单。

1945年3月16日,七中全会召开主席团会议。会议决定:“(一)于二十五日前做好召开‘七大’的一切准备工作,二十六日正式开会。

(二)拟向大会提议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康生、高岗、陈毅、陈云、林伯渠、董必武、彭真、洛甫、徐向前、贺龙等十六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人为主席团常委,处理中央日常事务。

(三)大会开幕典礼程序为:毛泽东致开幕词;推举大会主席团及正副秘书长;通过大会议程;朱德、林伯渠、周恩来等发表演说;推举代表资格审查及政治、军事、党章、历史等委员会。大会正式议程为:(1)毛泽东作政治报告;(2)朱德作军事问题报告;然后进行大会发言。重要发言有:周恩来报告统战问题,彭德怀报告华北情况,陈毅报告华中情况,高岗报告陕甘宁情况。(3)党章问题报告及讨论。报告人:刘少奇。(4)党的历史问题报告及讨论。报告人:任弼时。(5)通过各种问题决议及通电。(6)选举中央委员会。”

1945年3月中下旬,任弼时连续主持七大各代表团负责人会议,再次对代表资格逐个进行审查。审查结果是:“合格的正式代表五百四十七人,候补代表二百零八人,合计七百五十五人,其中新增补的二百四十六人,被停止或撤销代表资格的,或被原来的选举单位撤销代表资格的四十九人。”

1945年3月25日,七中全会召开主席团会议。会议决定:“关于历史问题决议改在七中全会上讨论通过,先召集四五十人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为求得七大能集中注意力去讨论当前问题(即政治、军事、组织报告),原先拟定许多同志发言的办法取消,到会代表可根据这几项报告所提出的问题,正面地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发表意见,希望在七大上不涉及历史问题,以免妨碍集中注意当前的全国问题。”

1945年3月31日,七中全会召开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和决定:“会议议题主要是通过政治报告、党章(草案)。会议经过讨论,一致通过毛泽东准备在七次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所提出的方针和刘少奇准备提交七次大会讨论的党章(草案)。会议决定,为着使‘七大’集中力量讨论当前的政治、军事、组织问题,在取得各代表团同意后,准备将若干历史问题的议案提交七中全会下次会议讨论和通过。”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把历史决议委托给七中全会解决比较好,以便“七大”集中力量来解决抗战建国的任务。“如果用大会这个武器,势必扯上两三个星期,转移了中心目标,而结果仍不会超过现在的草案。”“七大的方针是解决已经成熟的问题。”

1945年4月20日,七中全会召开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内容是:“讨论通过朱德向‘七大’所作的军事问题报告、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向‘七大’提出的议事日程、‘七大’主席团名单、‘七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及‘七大’会场规则。经过讨论,会议一致基本通过《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致通过朱德拟向‘七大’所作的军事报告和七中全会主席团提出的‘七大’议事日程、主席团、常务主席团、秘书长(正任弼时、副李富春)和以彭真为主任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名单。在讨论《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时任弼时首先代表七中全会主席团作了说明:(一)决议主要是讲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党的历史若干重大问题。抗日战争时期的问题留至以后解决。(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针是弄清思想、团结同志,分析错误的内容与根源,而不着重个人的责任。(三)第二次草案与第一次草案的主要区别是确定王明的小册子与四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的起点,第三次草案是把第一、二次的八点改了一下,把毛主席的思想从正面加以强调说明。(四)各代表团对第三次草案还有些意见,准备再修改时考虑采纳。(五)王明写的声明,也对决议草案表示拥护,我们欢迎他的这个态度,希望他在以后行动中加以实现,不断进步。”

1945年4月21日,七大预备会议召开。任弼时在会上对召开七大的筹备工作作了如下说明:

从“六大”到“七大”,已将近十七年,照讲“七大”早应举行。但因战争关系,交通分割,迟至今天才开。这固属缺点,但也有其积极方面,在延期当中,(一)准备了发展了我们的力量;(二)使党的思想更加一致。

首先讲在此期间,我们力量的发展。“七大”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会议决定准备召集的,当时党员全部只有五六万人,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合起来不超过十万人。根据地只陕甘宁边区和冀察晋边区粗具规模,其余的均在创造的开始。现在党员有百二十余万,军队近百万,人口近万万,政策是正确的,经过锻炼,已成为全国政治的决定因素。“七大”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的,其意义与作用是非常大的。

其次讲到思想上的准备,在这方面的收获也是相当伟大的。从“六大”到“七大”,党内思想是相当混乱的,在全党占过统治地位的错误,有立三路线及苏维埃后期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而毛主席的思想和路线是受到压制的;这种情况直到遵义会议才改变过来,但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仍很严重。一九四一年毛主席指示中央政治局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思想领导,一九四二年毛主席的整顿三风的报告后,开始整风,接着是路线学习、审查干部;这一切使党内思想一致,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地盘缩小了,审查干部使党的组织上更纯洁,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空前团结的反映。这将使“七大”的决议更能贯彻执行。这种思想上的准备,时间经过三四年,其意义是非常伟大的。

“七大”可以早开三年五年,但绝不会有今天开的这样好,所以说,推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七大”的组织准备

一九三七年成立了“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二十五人,可是后来“七大”的准备工作实际是由中央政治局及书记处执行的。六中全会批准了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决定,并决定“七大”的代表名额为三百五十人,又决定“七大”的议事日程四项:(一)团结全民族争取抗战胜利,(二)动员工人阶级参加抗战工作,(三)在新条件下建设党,(四)改选中央委员会。

一九三九年六月十四日,中央根据各地的要求,决定增加一百名代表,连前三百五十人,共四百五十人。

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央又决定各地可按原分配数增加三分之一的候补代表,这就是说,四百五十名正式代表,外加一百五十名候补代表,共六百人。在同一个通知中,中央决定各地须于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以前选举完毕,待命来延。

一九四三年八月,中央又决定:太行、太岳、冀察晋边区,各增加十五名代表。

此次决定增加者共约一百二十名代表,连以前决定之六百人,共七百二十人。

最近,中央又根据各地党员数目的报告,将代表数目加以调整。现在全党共有党员一百二十一万一千一百八十六人,某些地区党员增加了,而原分配的代表数目比较少者,则增加代表,反之则减少代表。如此调整的结果,总计八百零九名代表。

但现在并未到齐,有些地区因为路远,到会的代表并不足额。

根据上面的统计,平均每个代表代表二千一百二十四个党员,如以各根据地而论是高低不齐的:最高者是晋察冀,每个代表代表三千一百一十五个党员;最低者是晋绥,每个代表代表九百零一个党员;此外,大后方每个代表代表八百三十九个党员,陕西省每个代表代表三百零七个党员,中直每个代表代表二百四十个党员,这是因为中直干部特别多。

以上就是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会议以来,“七大”代表的产生及到会情形。

“七大”的议事日程和报告草案的准备

为了切实准备“七大”,自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中央即召开了七中全会,至昨日始行闭幕。七中全会考虑了“七大”的议事日程,认为六中全会所通过者,基本上还可采用:第一项,仍然是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七中全会通过的,第二项“动员工人阶级参加抗战工作”,现无必要了,因为关于这方面现有的问题并不太多,可改为军事报告,因为这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第三项改为以修改党章为中心来讨论组织问题;第四项仍然是改选中央委员会。七中全会拟定,提出以上四项为“七大”的主要议事日程。七中全会根据这四项议程,准备了报告的草案,均已准备好了,已由七中全会基本通过,以便向大会作报告。

在此期间,七中全会曾考虑到党的历史问题是否提交“七大”讨论,曾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交各代表团讨论,各代表团均提议,将这一问题交七中全会处理,不提交“七大”讨论。七中全会慎重考虑后,认为这个提议很合理很好,这样可以使“七大”集中全力注意当前的问题,故接受了各代表团的提议,取消了这一议程。《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昨日七中全会的讨论,已基本通过,不再交“七大”讨论了。

这是关于“七大”议事日程的考虑和拟定以及报告草案的准备情形。

此外,七中全会拟出“七大”主席团、正副秘书长及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名单以及“七大”的会场规则,提交今天的预备会议讨论。现在我们就开始逐一讨论:

(一)主席团:大会主席团产生后,“六大”以来的中央委员会就不存在了,其职权就移交给大会主席团,因此主席团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七中全会提出十五个人为大会主席团,其名单如下(略)。大家对人数有何意见,对人选有何意见?

表决:全体一致通过(候补代表无表决权)。

正副秘书长:(名单从略)

表决:全体一致通过(候补代表无表决权)。

主席团全体及正副秘书长上主席台。

主席团会议决定:主席团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同志组成主席团常委会。

(二)议事日程:基本议事日程四项(从略),此外尚有开幕典礼,闭幕典礼,及会期中举行先烈追悼大会等,未包括在内。

表决:全体一致通过(候补代表无表决权)。

(三)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共二十五人,都是各代表团的正副主任,因为他们了解的比较清楚,且已有准备工作,审委会以彭真同志为主任(名单从略)。

表决:全体一致通过(候补代表无表决权)。

(四)会场规则(原文从略)。

表决:全体一致通过(候补代表无表决权)。

毛泽东在预备会议上作《“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

至此,召开七大的筹备工作全部完成。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