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论(全两册)
8915600000030

第30章 工业流通与金融流通 (2)

当看涨的情绪增长的时候,储蓄存款就会出现下跌的趋势,其下跌的数量取决于证券价格相对于短期利率的上涨能抵消多少看涨情绪。并且公众中会普遍认为存在一个证券价格水平可以正好抵消看涨情绪,使得储蓄存款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如果证券价格持续再次上涨的话,那么储蓄存款的总额实际上就增加了。但是,除了补偿工业流通需求的变化之外,储蓄存款的总额只能在看涨情绪增加的时候才能维持或者增加,如果银行体系通过购买证券而直接引起证券价格上涨,或者利用不同的公众之间存在的不同观点,这样如果一方受到宽松的信贷条件的刺激而以投机为目的去贷款购买证券的话,证券价格就会上涨直到另一方更希望持有储蓄存款的水平为止。因此,正如我们在第10章看到的一样,证券价格的实际水平是公众的看涨情绪以及银行体系的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伴随着证券价格的上涨而引起的储蓄存款的不正常的下跌很可能表明公众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因为证券价格的上涨不足以抵消看涨情绪的增长,所以公众更愿意持有证券而不是现金。但是在相同情况下储蓄存款的异常上涨表明公众对证券的未来走势意见各不相同,处于“多头”位置的人实际上就会购买证券,并且通过银行体系从处于“空头”位置上的人那里借入资金,比如说1928年和1929年的美国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因此1929年华尔街繁荣使人们关注“‘经纪人’贷款”数额的增加或者减少。因为增加就意味着证券价格的上涨已经超过了足以抵消看涨情绪的水平,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导致“空头”位置的增加。

在现代情形下,英国和美国的总“空头”位置当然可以远远超过储蓄存款B的总额,这是因为专业投资人除了通过银行体系之外,还有其他的、并且通常能产生更多利润的手段来根据现金的流动需求而借入的“空头”资金,即通过购买国库券,直接从货币市场以及证券交易所贷款;并且,“空头”还进行其他的交易,他们卖掉不曾拥有的证券,而这直接抵消了远期购入证券的“多头”的交易。但是,储蓄存款B总额的波动——包括一些工业公司的存款的波动,由于对未来的不信任或者没有信心,他们持有的营运资本会超过或者低于通常情况下的营运资本;还包括一些机构的存款的波动,这些机构认为最好是利用“多头”活动,通过在他们真正需要资金之前就将新的或者旧的证券进行销售从而提高他们的资本额——是很重要的。因此,储蓄存款B的波动很可能是由于金融目的而引起货币的需求量发生变化当中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金融流通的总额部分取决于交易的活跃性,但是主要取决于“空头”位置的多少,这两方面都很可能出现价格快速改变的情况,而不是出现价格水平的绝对性上涨或者下跌的情况。

那么,虽然储蓄存款(M3)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表明“空头”地位的增加或者减少,但我们总共能看到四种类型的投机市场:

1.拥有一致观点的“多头”:即证券价格的上涨不充分,M3下降,“空头”在不断上涨的市场中也不断地减少他们的位置。

2.拥有不同观点的“多头”:即证券价格的上涨足以使M3也上涨,“空头”在不断上涨的市场中也在增加他们的位置。

3.拥有不同观点的“空头”:即证券降格的下跌足以使M3也下跌,“空头”在不断下跌的市场中也不断地减少他们的位置。

4.拥有一致观点的“空头”:即证券价格的下跌不充分,M3上涨,“空头”在不断下跌的市场中也在增加他们的位置。

储蓄存款的增加如果不能被银行增加同等数量的总资产所完全抵消的话,会减少可以用于工业流通的货币总量,因此,银行体系就无法采取补偿措施,第[1]和第[3]种情况中的投机对于工业的影响就会和货币供应增加的效果一样;而第[2]和第[4]种情况中的投机影响就和货币供应减少的效果一样。

另一方面,如果证券价格提高,通常情况下这都会刺激新投资的物价水平P′的提高,当证券价格下跌的时候,相反的情况则会出现。因此,在第[1]种情况中的投机会减少两方面的货币购买力,因为通过提高工业流通所需的货币供应量,它们会增加投资,并且通过提高P′增加投资的吸引力。同样的,第[4]中情况中的投机会增加两方面的货币购买力。但是第[2]和[3]情况下的投机会产生反方向的效果;比如说,第[2]种情况增加了新投资的吸引力,但是同时,其他情况不变的时候,减少了工业流通所需的货币供应量。

因此,我们认为金融情况的变化会以两种方式引起货币价值的变化。它们会影响工业流通可用的货币数量,并且可能改变投资的吸引力。因此,除非第一个影响被货币总量的变化抵消,后者由于贷款条件的变化被抵消,否则就会引起当前产出价格的不稳定性。

这一观点的不利之处就在于金融情况的某一变化所可能带来的两种影响并不一定是同方向发生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就此(考虑到更符合第二卷的那些话题)附带认为央行的职责中包括要努力处理货币情况,从而维持当前产出价格的稳定。

我们用第[2]种情况做例子来说明这其中的问题。如果银行增加了银行货币总量以避免出现任何金融流通从工业流通处“偷走”资源的情况,那么银行就会鼓励“多头”的持续,因此就可能提高P′的价值,而这又会导致随后的过度投资;如果银行拒绝增加货币总量的话,就会减少可用于工业中的货币总量,或者提高银行利率从而使其具有立即紧缩的趋势。

稳定购买力的方法就在于使金融和工业都获得他们需要的货币量,但是要使贷款利率对相对于储蓄的新投资率的影响正好抵消看涨情绪带来的影响。但是,我们有时候无法确定每一个阶段的确切位置,没有办法正好使二者相抵消。并且,在现实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个利率水平,足以避免任何未来的过度投资,但是同时也会使当前的产出低于最佳值;可是我认为这只会在没有进行正确预测或者很难由一种产出转移到另一种产出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在此情况下,一些扰乱稳定性的因素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为除了英国和美国曾经试图采用的方法之外别无他法了,即在贷款方面(或者是贷款利率,或者是定额配给贷款额),区分金融借方和工业借方。但是这一方法成败皆有。如果提供给这两种借款人的贷款条件相同,而某些证券购买者又做出了错误预期的话,那么足以规避任何过度投资的利率很可能会导致目前的失业问题。

因此,我们的概要结论就是:购买力和产出的稳定要求存款总额的变化幅度应该与储蓄存款总额的变化幅度相同,但是贷款条件应该进行尽可能实际的调整从而抵消金融市场上的看涨或者看跌情绪对新投资率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证券的价值是完全从消费商品的价值中产生的。它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即证券会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流动消费商品总额的价值,并参考这一预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调整,并且乘以历年的收益数,这个数目对应着我们所讨论的资本使用年限的当前利率,并且如果以证券代表的商品可以再生产,人们预计的由资本商品产生的消费商品的价值也会受到上述资本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因为这影响着此类商品的未来供给。

但是在短期内,这要取决于不受任何当前的货币因素控制的那些观点的影响。当前消费的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受到缺乏足够的收入来进行购买的约束,但是证券价值的增加并不会立即受到货币因素的此类制约。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履行金融商业行为所需的商业存款B的数量受到市场行为的控制至少与受到贸易商品的平均价值的控制是一样的,并且由于他们的高度流通速度,商业存款B中的任何增加都可以非常简单地加以提供,而不会对其他目的所需的货币供应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能依靠这一点进行约束。

所以,公众观点的支配性影响使其不适用于为了应对某个工资账单所需的货币数量这一个情况。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证券的价值还会上涨,并且每个人“看涨”情绪高涨,在价格上涨的时候愿意购买证券而不是增加储蓄存款,那么证券价格的上涨就会没有限制,而且即使货币供应缺少也无法有效地阻止证券价格的上涨。

尽管如此,只要证券的价格相对于短期利率上涨到一定的幅度,使人们对证券未来的看法开始有所区别的时候,“空头”的位置就会开始发展,并且一些人开始增加他们的储蓄存款,增加的办法或者是通过他们当前的投资余额,或者是通过他们当前的投资利润,或者是通过出售之前购买的证券。因此,这时候对那些行为更为谨慎的人来说,与当前流行的观点相符合的一些想法现在看起来似乎不太理智,因此“其他观点”开始出现,结果就导致了“空头”位置的增加,而这确实引起了一个货币因素的存在,虽然这个因素只能在“多头”市场上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最后,如果当前某种可以再生产的证券的价格与当前的生产成本偏离,就会刺激或者延迟新的投资,从而使某些其他货币要素发生作用,我们将在后文中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因此,在这里我应该说货币当局不会直接关注被公众的观点所左右的当前证券的价值水平,但是如果当前证券的价值有可能刺激新的投资超过储蓄,或者引起相反的情况,货币当局就会发挥重要的间接性的作用。比如说,土地价值的上涨或者垄断性资产的重新评估完全不能为新投资提够任何额外的刺激性作用,那么就应该由货币当局维持贷款条件或者是总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在满足了金融流通的需求之后,还有足够的货币量满足工业流通的需求(如果我们的经济体系不是封闭的,只要这能够与外部均衡的维持相容就可以)。也就是说,到底是否应该介入“多头”或是“空头”金融市场,标准就是这一金融情况在人们对未来的储蓄和投资之间均衡状态的预期中可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