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战争探秘
8900600000001

第1章 史前是否爆发过核大战

在德肯原始森林中,人们还发现了更多的焦化废墟。废墟城墙被晶化,光滑如同玻璃,不仅建筑物表面被晶化,连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

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在印度,居住在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费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曾经发生过两次战争,战争的残酷程度为史所罕见,有点类似核战争的场面。例如对第一次战争的描述:“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内,发射了阿格尼亚武器,它喷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

“太阳似乎在空中摇,这种武器飞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死亡,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被烧死,如同焚焦的树干。”

对第二次战争的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其亮度犹如上万个太阳,烟火柱翻滚着升入天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在天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惨状,现代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威力。在原子弹还没有产生的年代,许多学者一直认为此书中的那些悲惨的描写是“带诗意的夸张”。可是到了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描写就似原子弹爆炸目击记一样准确。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黏合在一起,表面凹凸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1800℃。一般的大火都达不到这个温度,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因而,不少学者正在探索一个谜,那就是在人类早期历史上是否爆发过核大战?

著名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克·索迪坚持认为:“我相信人类曾经有过多次文明,人类很早已熟悉了原子能,但由于误用,他们遭到了毁灭。”

在德肯原始森林中,人们还发现了更多的焦化废墟。废墟城墙被晶化,光滑如同玻璃,不仅建筑物表面被晶化,连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

前苏联学者戈尔·波夫斯基也来到过恒河上游考察,有过惊人的发现,他在上述地区意外地发现了一具人体残骸,其体内放射性元素比常态高出50倍,他把这个发现载入了自己的著作《占代之谜》中。

人们还发现,古印度人在时间上使用两种奇怪的概念——“卡尔帕”和“卡希达”。“卡尔帕”相当于42.32亿年,“卡希达”相当于一亿分之三秒,这两种时间概念曾使众多研究者摸不着头脑。

但是核物理学家明白,在自然界里,_要用亿年或百万分之几秒的时间来量度的,只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分解率。例如铀238的一半寿命为45.1亿年,而K介子的半寿命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与“卡尔帕”、“卡希达”的概念较为相近。

那么,是不是可以从这个占印度人使用的时间概念上来推测,古印度人已经拥有了量度核物质和次核物质的技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们很有可能已经掌握制造核武器的技术,生产出原于弹来。

饶有趣味的是,类似核战争的废墟不仅在印度被发现,在巴比伦、撒哈拉沙漠和蒙古的戈壁滩上都被人发现有史前核战的废墟,废墟中的“玻璃石”与今天核试验场合中的“玻璃石”十分相像。

《摩诃婆罗多》这部古印度史诗,据考证,成书约在公元前1500年,书中所记载的史实则比成书时间还要早2000年,它所记载的事件至少距离今天5000多年。那么在距离5000多年前的史前究竟是否爆发过核大战?尽管已有不少学者从文献记载或考古发掘上做了许多推测,但至今仍然还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