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06

第6章 汉朝(3)

不出所料,只过了3年,淮南王刘长也反了。刘长是汉文帝的异母弟,刘邦晚年立为淮南王。刘长骄横恣肆,作恶多端,文帝常常宽恕他。刘长的母亲曾因贯高的谋反案受到牵连,被关押在河内,当时得宠于吕后的审食其不肯救她,最后被迫自杀。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刘长入朝,为了报母之仇,在长安杀了审食其。汉文帝再一次赦免他,但是汉廷一再的宽宥,却助长了刘长嚣张的气焰。

淮南王刘长回到封国之后,举动更加肆无忌惮。他不用汉法,为所欲为,甚至仪制等同汉朝。他驱逐汉王朝所置官吏,自置相及二千石官员。又在封国内自作法令,擅自刑杀无辜,封官赐爵等等。刘长的所作所为,已经把封国变为独立王国。汉文帝无可奈何,让薄昭用书信规劝他,结果刘长更加不满。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公然纠集人马,在谷口(今陕西淳化南)发动叛乱,并派人与闽越、匈奴取得联系。事情败露后,丞相张苍及其他大臣上书,认为刘长罪当弃市。但是,汉文帝又免去他死罪,只是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还有,如吴王刘濞,则利用封国的自然资源,不断扩大势力。他在豫章郡采铜,大量铸造钱币;又利用近海的方便条件,广收煮盐之利,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了收买人心,他免除封国内的赋税,招揽天下亡命之徒,不断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文帝时,刘濞的儿子与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下棋,双方发生争吵,结果被皇太子打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刘濞怒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汉书?刘濞传》),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简直不把汉廷放在眼里。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以年老为名,准许他不用朝请。这为后来刘濞发动“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2.晁错削藩,引来皇族兄弟武装对抗朝廷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到文景时期,实际上已成为对抗汉廷的分裂势力,朝中一些大臣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梁太傅贾谊就是其中一人。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指出如今天下的形势,像一个患肿病的人,小腿胖得几乎像腰一般,一个指头就像腿那么粗,平坐不能屈伸,一两个指头疼痛起来,就难以忍受。如不及时救治,必将成为痼疾。因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对策,即分割诸侯王国的领土,缩小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然而,当时汉文帝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与诸侯王公开对抗。

这种局面持续到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汉文帝才分最大的齐国为六国。其中封刘将闾为齐王、刘志为济北王、刘贤为菑川王、刘雄渠为胶东王、刘卬为胶西王、刘辟光为济南王。再加上刘喜封为城阳王,则齐实际分为七国。不久,又将刘长的封地淮南分为三国:即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施行。但是,汉文帝来不及解决诸侯王恶性发展的问题,7年之后就死了,这个社会问题只得留给他的儿子景帝来解决。

在文景之治的阶段,最重要的一个变动,乃是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御史大夫(皇帝的机要秘书长)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对景帝说,如今齐、楚、吴三国,半分天下。吴王刘濞称病不朝,招致天下逃亡之人阴谋作乱,严重威胁汉廷的安全。他力主“削藩”,晁错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汉景帝把晁错的主张交给公卿、列侯及宗室商议,只有窦婴反对。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根据晁错的建议分别削夺部分有罪的诸侯王的封地。他首先削去楚王刘戊的东海郡,又削去赵王刘遂的常山郡,继而削胶西王刘卬六个县,接着,汉朝中央又计划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

吴王刘濞知道“削藩”是汉廷的决策,便决计发动叛乱。他先派中大夫应高联络刚被削夺封地的胶西王刘卬,稍后又亲自到胶西与刘卬面约。刘卬谋叛更急,遂派人约定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一同起兵。当时,楚王刘戊被削夺封地,与刘濞早就预谋反叛。诸侯王势力联合与汉廷的公开对抗,已经是剑拔弩张了。

3.平定叛乱:收回诸侯“治国”权

汉景帝刘启当时,汉廷削夺吴国会稽、豫章郡的诏书刚刚下达,刘濞当即杀汉吏二千石以下,发国中年62岁以下40岁以上男子万余人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反叛。他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以便合兵西攻。消息传来,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叛乱”,终于爆发了。

吴楚等七国起兵之后,原来曾合谋反叛的齐王刘将闾,后来反悔而背约守城,结果齐都临菑首先遭到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国联军的围攻,赵王刘遂一面陈兵赵国西界,等待与吴楚两军汇合,一面派人与匈奴联系,准备联兵西进,形势危急。

吴王刘濞发难后,即率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汇合,然后向西挺进。吴楚两军合攻梁国,先破刺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杀数万人,气势十分凶猛。梁王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士兵纷纷逃亡。梁王只好退守雎阳(今河南商丘南),等待朝廷的救兵到来。

七国叛乱爆发,使汉廷内部的矛盾,也随之表面化,晁错建议景帝亲自将兵镇压,由他来镇守关中。景帝派太尉周亚夫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又派窦婴屯守荥阳,监视齐、赵之兵。这番军事部署虽然无懈可击,但是汉景帝的摇摆不定,却给了袁盎以借刀杀人的机会。

袁盎何许人也?他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汉景帝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对袁盎接受刘濞的财物,曾给予惩处。吴楚叛乱发生,袁盎对景帝说,晁错削夺诸侯王封地,才引起这场叛乱。只要杀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恢复原来封地,叛乱即可平息。汉景帝听从了袁盎的谋略,以“大逆无道”之罪,腰斩晁错于东市。但是景帝杀了晁错,吴楚七国并未罢兵。当时谒者仆劝公,曾经对景帝说,刘濞“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汉书?晁错传》),阴谋夺取帝位,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晁错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景帝后悔莫及,坚定了平叛的决心。

这时,吴楚两军正在继续攻梁。周亚夫率军至昌邑,梁王几次求救,他置之不理。周亚夫派轻骑兵出淮泗口,堵绝吴楚军的退路,又切断叛军的粮道。吴军士卒粮绝饥饿,几次挑战,周亚夫始终坚壁不战,以消敌锐气。楚士卒因饥饿而纷纷逃散,不得不引兵撤退。这时,周亚夫率精兵追击,刘濞兵败弃军,只带数千人逃亡,楚王刘戊被迫自杀。

吴王刘濞弃军逃亡,吴军纷纷投降。刘濞渡过淮水,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又退保东越。他收聚亡卒万余人,企图继续顽抗,最后为东越王所杀。刘濞的儿子刘驹,则逃到闽越去。

不久,汉将栾布等人,率兵到达齐国,击破三国叛军,解除了临菑之围。胶西王刘卬兵败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则被汉廷处死。

郦寄将兵至越,刘遂退守邯郸城。郦寄攻数月不下,后来栾布破齐之后,移师邯郸,并引水灌赵城,越王刘遂自杀。这场七国叛乱持续了3个月,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汉武帝刘彻

汉景帝平息七国叛乱后,遂将吴、赵等诸侯国,分割成几个小国,以削弱它们的力量。同时规定诸侯王不得“治国”,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汉廷,又裁减王国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等职官,剥夺和削弱了诸侯国的政治权力。从此,王国几乎与郡县相仿,再也翻不起浪花。

七国的叛变,因先朝宿将周亚夫的指挥得当,不出三月而事平,七王皆死,首事者妻子入宫为奴。随后,景帝又以周亚夫“此央央非少主臣也”,也就是看出他经常带有不高兴和不服气的态度,很不情愿在皇帝下做臣子,于是景帝以谋反罪将他下狱,最后逼令其自杀于狱中。

文景时期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建议,以削弱诸侯王离心力量的发展,对维护西汉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汉武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汉初推行的诸侯王国制,至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至后来汉武帝不得不采取了更严厉的措施。

三、汉武帝:开杀太子之母先河

汉武帝刘彻,出身离奇。他的母亲王氏进宫前已婚,曾嫁作金家妇,后又被她母亲强从金家夺回,进与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141年登基,实足年龄当不过15岁。兹后他在位54年,这纪录直到18世纪才为清朝的康熙打破。

汉武帝之所以能长时间地稳坐龙椅,应该归功于他的性格。比如他一巡视各地区,当地太守或因供应不周,或因境内配置不合法,纷纷避罪自杀。到他在位后期,朝中也为恐怖政治所笼罩。亲信的大臣如丞相及御史大夫也因小事互相倾轧,失败的只能以死解脱。他治下之“道不拾遗”,乃是在严格捕盗法令下,一次株连几百人乃至近千人的威势下逼成。正因为汉武帝的强硬铁腕,才使得群臣与百姓对他服服帖帖。

另外,从各种资料看来,刘彻的胆子大,也富有想象力,如他常化装微行,几遇不测。他打算进攻西南夷,就在长安附近凿地作“昆明池”,以便习练水军。在其他范围之内他也不拘形迹。例如他母亲曾再婚,又有金氏女,人家都隐匿不敢提及,他听到此事,就公然亲自寻访他的半姊,并赐她名号田宅。他的皇后卫子夫曾为歌妓,他宠爱的李夫人,曾为娼女。他的宫廷里,既有正派的儒生如董仲舒,也有诙谐人物如东方朔,更有名士如司马相如。

1.剥夺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做了许多对以后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情,首先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汉帝国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15岁时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时候他还不能亲自掌握政权。代汉武帝掌握大权的是他祖母窦太后,她任用自己的侄儿窦婴做丞相。窦太后崇尚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实际上是一个保守现状的守旧派。窦婴却不同,他是儒家集团里的人物,他想利用儒家学说来作统治工具,改变旧政。因此,他们姑侄之间一开始就有了矛盾。不久窦太后竟一怒而免除了窦婴丞相的职务。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这以后,汉武帝才解除了施展政治抱负的障碍。

在这一年做丞相的是另一个外戚田蚡。田蚡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弟。他虽也倾向儒家学说,但他因为得到王太后的支持,有些专权,朝廷中的百官也都依附他。这自然也要和汉武帝发生矛盾。有一天,田蚡向汉武帝奏事,并推荐了一大批官员。汉武帝不高兴地问他说:“你准备任用的官员都提完了么?我也打算用几个人呢!”这表示汉武帝不让丞相多管事,田蚡没有办法,只好少管。从此,汉武帝亲自掌握大权了。

汉武帝为了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使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够顺利地实现,在打击田蚡以后,甚至不愿意丞相做他的助手了。丞相本来在行政上总理一切,地位很高。这时候汉武帝就把原来在他身边拿拿文书的尚书或中书(用士人称尚书,用宦官称中书,职务一样)的地位,加强起来,终至于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汉武帝以后的汉朝的历代皇帝,直到东汉,“中书”或“尚书”都是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在把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以后,汉武帝就决定进一步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首先他要更加彻底地解决藩国问题。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大帝国的人,但是,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基础并不巩固。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便曾一度恢复分封制,刘邦在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时候,为了争取有实力的人拥护,对于一些有功的将领和一些有很大实力的地方贵族,也封他们为王。各个王在藩国里,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直接控制着人民和土地,这对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威胁。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就采取种种办法来消灭这些异姓王。同时,他因为自己新朝廷的势力不能到达全国各地,又认为自己本家的子弟是可靠的,因此就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王,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去,以加强汉朝廷对各地区的统治,起初也的确没有发生什么重大问题。

但过了几十年以后,情形不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中央政府的力量强大起来了,各地藩王的势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了,他们各自发展势力,拥地自雄,这就使中央和各藩国的矛盾尖锐了起来。

汉武帝采取了“推恩”的办法,颁布“推恩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分越小,小的只有三五个县,大的也不过十几个县,势力越来越弱,也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自然也就无法跟中央对抗了。

在这同时,汉武帝还用种种的借口来剥夺侯国封君的爵位。汉武帝每年八月会诸侯于庙中,诸侯必须出金助祭,如果金的成色被认为是不好的,就要夺爵,因这被夺爵的有一百多人。据另外一个统计,汉朝初年因功封侯的有143人;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前101年)就只剩下了5人。经汉武帝自己封侯的有75人,而其中68人后来被剥夺了爵位。因推恩法而封侯的各藩王子弟175人,在汉武帝手里失侯的也有113人。

汉武帝建元元年铸币为了同样的目的,汉武帝又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汉朝初年,中央政府虽然因沿用秦朝的制度设有御史大夫,但废除了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御史。汉武帝则把监察制度大大加以扩充,并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校尉和十三个州刺史,对各郡国进行严密的监督:除了地方豪强和郡太守是否遵守中央法令,是否互相勾结称霸逞强等等,是州刺史应该监察的以外,州刺史还有直接行使“治断冤狱”的司法权。

这样,没有被废的王侯只是“食税衣租”,地方豪强的行为也受到严密的监督,秦始皇开始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到汉武帝这时候才算巩固了。

2.逼杀太子:为防儿子“抢班”

武帝多子。为了避免子弟日后纷争皇位,武帝很早就立长子刘据为太子。太子刘据为人忠厚孝义,内则事亲尽孝,外则秉公办事,颇得众心,虽不及武帝的雄才大略,但不乏守成之本事。武帝对太子的为人处世虽说不全满意,但一直很放心,父子相安无事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