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幸福如筝
88864500000058

第58章 有条不紊

“娘,辛静来信了。”辛勤举着一封信走进家门。

“快念念,辛静在信中都说了啥?”正在忙着和面的玉晓催促道。

“来北京有一周时间了,我在学校一切都很好。勿念!

“我和其他四位同学被分到了一个宿舍,宿舍的条件很好。这几天,我和同学们还熟悉了学校的环境。学校有新落成的教学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我已办好了借书证,并借到了几本早已想看的书。

“班上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各自家乡的风俗习惯,畅谈今后的理想及志向。

“昨天,我们还一起到了天安门广场。站在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前,大家都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们还一同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辛勤,你把纸和笔找出来,等馒头上锅了,我就写回信。”

“娘,这一阵这么忙,不用急着回信吧?等过了秋收再回信也不迟呀。”

“辛静刚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的,现在最盼望的就是家里的书信。”

几天后,辛静收到了母亲的回信。信中写道:

来信收到了。得知你一切很好,我非常高兴。

通过考学来改变命运,也曾经是我年轻时的梦想。奈何天意弄人,不遂人愿。如今,你总算替娘圆了这个梦。

学习上的事情我不用嘱咐,你一直很出色的,这一点我很放心。

让我始终惦记的是你的身体。你打小身子骨弱,出门在外,一定要多注意身体。千万不要在吃上面吝惜钱,想吃什么就买。家里供得起……

读着来信,辛静感动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此后,在辛静的四年大学生涯中,每两周就会给家里写一封信,汇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玉晓不论多忙,也会每月给辛静回一封信。信中总是充满着牵挂、嘱托以及期盼。

这些都成为了日后母女俩温馨的回忆。

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农民除务农外,都在想方设法开展多种经营。小商店、饭店鳞次栉比,砖窑厂、皮鞋厂、纸箱厂、眼镜厂以及面粉加工厂等也是层出不穷。

玉晓家自从做起豆浆生意以来,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在,他们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翻建正房了。

玉晓和树旺一合计,决定建房所需的一切材料都买现成的,施工也全部交给建筑施工队来做。以便腾出更多的精力种好地以及搞好副业。

玉晓家的豆浆生意每年都是从正月十六开始营业,为此,他们特意把建房时间定在了1985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到十四。

“叔叔、婶子,我们还是第一次承接村里的工程,你们家这是头一份啊。你们的观念可是够超前的。”在现场指导施工的包工头说道。

“这还不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以前就是想用你们都用不起。再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副业,就不好劳烦乡亲们帮忙了。”玉晓爽朗地笑道。

“都能像你家这么想就好了,我们就不愁没活干了。”

“会的,你们很快就会忙不过来的。”

“借你吉言了。”

“这有暖瓶、还有杯子,渴了就喝水。”

“知道了,让你费心了。”

“还有,登高爬梯的,多注意安全,小心脚底下。”

“好嘞!”

在专业包工队的紧锣密鼓施工中,房子保质保量地如期建成了。

正房建好后,玉晓家整个院子的面貌焕然一新,埋藏在她心里近二十年的安居乐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年夏天,辛颖初中毕业后进入了当地的一家皮鞋厂上班。

同年,辛勤和志昌都到了结婚年龄。

志昌父母来玉晓家商议结婚事宜,婚期定在了年底。

秋收过后,玉晓就开始为辛勤准备嫁妆。

辛勤作为这个家的长女,在四个孩子中吃苦最多,付出也最多。玉晓可不想亏待了辛勤,她说服树旺为辛勤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其中就有当时农村很时兴的黑白电视机、洗衣机以及电风扇。

辛勤出嫁的前一天。

家里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

下午,玉晓把辛勤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叮嘱,“到了婆家,就是大人了,没人再把你当孩子看了。以后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后行。

“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脾气。公婆家一大家人,每个人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难免有差异。听到什么不顺心的话,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都是在所难免的。

“公婆毕竟是长辈,以后相处的时间还很长,起码的尊重是要有的,千万不要直接顶撞公婆。有什么事情,回过头来再和志昌商量解决办法,以免志昌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不好做人。”

“娘,我记住了。”

来年正月的一天上午,辛明的师父士学突然来访。

玉晓和树旺赶紧将他迎进正房。

“该我们去看你的,怎么反倒让你过来了?”玉晓客气地说。

“咱们自家人就不用客气了。我今天来,可是有一件大事要和哥哥嫂子商量的。”

“瞧你郑重其事的样子,到底有什么大事啊?”树旺开口了。

“辛明这孩子在我身边两年多了。他踏实、肯干、能吃苦,又肯动脑筋,现在各种木工活都能拿得起来了。我是打心眼里喜欢这孩子。

“这不,前几天我姐一家人过来拜年,聊天时谈到我那外甥女丛蕾也到了订婚的年龄。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辛明,觉得这两个孩子挺般配的。你们同意的话,就让两个孩子见个面。”

树旺不置可否地望向玉晓。

玉晓把话题接过来,“我和树旺本来不想这么早给辛明订婚。但既然你提出来了,那就让孩子们见面聊一聊,投缘的话就让他们处下去看看。”

“我就知道哥嫂也都是爽快人。你们放心,我姐姐姐夫也是本分人家。丛蕾比辛明小一岁,是个文静、善良、勤快的好孩子。”

士学离开后,树旺问玉晓,“你这么快就答应了?辛勤那会儿你可是掂量了很久。”

“这就是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女孩不知道会碰上什么样的人家,所以要慎重。男孩子只要遇到有缘人,娶进门后,咱们做公婆的只需诚心诚意地对待媳妇,就不会有太多的问题。”

辛明和丛蕾见面后,感觉很是投缘,顺理成章地订婚了。

玉晓的心思开始转到了辛静身上。

七月份,辛静回家过暑假。

这天下午,母女俩在棉花地里干活,给花铃期的棉花整枝。不知不觉中,玉晓就把话题扯到了辛静的婚姻大事上。

“辛静,你也不小了,想好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差不多了。我希望对方是个成熟、稳重、有事业心,肯担当的人。”

“还有吗?”

“至于其它方面,那就随缘了。我不是很在意对方的家庭条件。只要双方情投意合,相互体贴,共同打拼,日子一定不会差。”

“你真的长大了,我很赞同你的想法。对了,前一阵子你姥爷来了封信。信中说,他从到天津办事的老乡口中得知你上了大学,很是欣慰。还说女孩子读书多是好事,但千万别耽误了婚事。”

“看来关心我婚事的人还真不少哩。”

“你姥爷还提到他的小女儿都三十多岁了,还没结婚。”

“女儿大了迟迟不结婚,都是父母的一块心病,这就是咱们中国的传统。”

“回头你给姥爷回封信吧。一是感谢他的关心,二则问候一番,如果他身体好的话,就邀他回老家看看。”

“好的,我回家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