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幸福如筝
88864500000049

第49章 万事俱备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1978年,全国中小学校也由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

这年的9月1日,辛勤辛静升入了初中一年级。

玉晓特意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进入中学了,娘打心眼里高兴。国家恢复了各类大学、中专的招生,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啊。”

“娘,就我这学习成绩,肯定没戏。”辛勤说。

“你自己先别泄气。你难道不想靠自己的本事跳出农门吗?只要肯努力,就会有希望。想当年,我辛辛苦苦考上了高中,都被我爷爷逼着退学了,这也成为了我一生的遗憾。

“你们现在的求学之路是通畅的,经济上也不用担心,所以你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机会。努力了,奋斗了,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留遗憾,任何经历都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那我博一下吧。”

“姐,要有信心,不会的就问我。”

“是啊,事在人为。只要你们有心向学,家里的事情不用挂念,娘都会想办法应付的。再有,既然是中学生了,遇到问题更要多动脑筋,说话办事更要稳妥、有分寸。”

“嗯,我们记住了。”

1979年11月初,煤炭装运的工作由人工作业升级为机械化作业,大队和铁路部门的务工协议因此自动终止了。

树旺结束了两年半的外出务工生涯,怀揣着满满的思乡情绪,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很久没有见到家人了,树旺特意买了一大袋核桃和一大袋柿饼带回家。

正要进家门,迎面撞上了挑着水桶准备出门的玉晓。

“听说你们这几天要回来,没想到这么快就到家了。”玉晓赶紧放下水桶,“看你这大包小裹的,累坏了吧?”边说边从树旺双手中接过沉甸甸的粗布袋子。

“不累,进屋再说吧。”

夫妻两个进到屋内,放下东西。玉晓又走出去把水桶担回院中。

“树旺,你先喘口气,喝杯水。”玉晓倒了杯水递给树旺。

“黑了,也痩了。这两年辛苦你了。我去给你煮碗挂面。”

不一会,玉晓端着挂面进了屋,里面还卧了两个荷包蛋。

“真香,你没少搁香油吧?还有这上面飘着的葱花,也是我最爱吃的。回家了真好。”

“快趁热吃吧。”

“玉晓,你这么多年为这个家操劳得头发都白了,那袋核桃是我刻意为你买的,都说吃核桃对头发好,你多吃点。”树旺边吃边说。

玉晓正在收拾树旺带回来的东西。

“树旺,谢谢你心里惦记着我。但你大老远回来了,亲戚朋友处总要走动一下的。你先歇两天,回头我把这些核桃和柿饼分成几份,你带上去串串门。俗话说,‘礼轻情意重’,表达一下咱们的心意。”

“还是你想得周到。”

“树旺,这个给你。”玉晓从钱匣里拿出一张纸递给树旺。

“这是什么?”树旺接过纸,见是一张定期存单,仔细一看,惊喜地瞪大了眼睛,“玉晓,咱们竟然存了1100块钱。快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就是这省一点,那省一点呗。”玉晓笑了笑,轻描淡写地说,随手把账本递给了树旺。

树旺一页一页翻看着账本。从记录中不难看出,他不在家的这两年半时间,玉晓一直在尽量压缩日常开销。

树旺搂着玉晓的肩膀,感叹道,“玉晓,看来你在家一点都不比我轻松。”

“孩子们怎么样了?都大了不少吧?”

“那还用说。辛勤辛静读初二,辛明读五年级,辛颖也上三年级了。”

“他们没少让你操心吧?”

“还成。你也知道,咱家的孩子从小听话,懂事早。”

“这还不多亏了你教育得好!”

“爹,你回来了。”放学回家的辛颖一进家门兴奋地喊道。

“来,让爹看看。”树旺仔细端详着辛颖,“长高了有一个头。”

“是啊。你出去了近三年,孩子们都长高了不少。”玉晓接过话茬。

“也是,我走的时候39岁,回来42岁了。”

“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年?难得一家人团圆,我再也不想让你离开这个家了。”

“好,我也不想再出门了。就守着你,守着这个家。”

“太好了。”辛颖高兴地跳了起来。

钱准备得差不多了,玉晓和树旺开始商量买大院子的事宜。

当时,村里为解决多子家庭的住房难题,准备发放一批宅基地。但这批宅基地都是位于村边的壕沟,需要自家垫平。

要垫平分到的宅基地,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除非家中有三五个壮劳力,否则很难做到。

树旺有些动心,便去找大队李书记争取。

“李书记,我来问一问,我有资格要宅基地吗?”

“严格说来,你不符合条件。但考虑到你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列入分配名单。村支部开会讨论也应该能通过。但这批宅基地只适合有多个壮劳力的家庭,我劝你还是认真考虑后再做决定吧。”

树旺高高兴兴地回家同玉晓分享这个好消息。

出乎树旺意料的是,玉晓静静地听完,不但没有开心,反倒变得忧心忡忡。

“树旺,说真心话,我不赞同这次要宅基地。”

“为什么?村里这么多年没有发放过宅基地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树旺很是不解。

“这批宅基地都是壕沟,填平、夯实地基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体力。再在上面全部建好房子,需要的付出更是超乎想象,没个四五年很难搞定。

“树旺,你都是四十拐弯的人了,为了这个家,这些年你的身体一直在透支,我可不能再让你冒这个险。”

玉晓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咱本家治信大伯自老伴去世后,形单影只,生活拮据。两个出嫁的女儿生活也很困苦。他最近透出口风,想换一个小一些的院子,然后用差价来贴补生活。我在想,你不如去找大伯见个面,好好谈谈。”

“我对大伯的院子非常熟悉,大概10米宽,18米长。大伯家的三间正房已经很破旧了。我记得还是在63年洪灾过后,用旧物料勉强建起来的。院子里还有一间做饭的土坯房。

“咱们如果和大伯交换院子,估计也要四五百块钱。这就相当于,花四五百块钱,多买一块和咱们现在院子大小差不多的空地。你觉得值吗?”树旺反问道。

“从长远考虑,我觉得值。咱们已经不是当年建房时二十多岁的年龄了。如今咱们都人到中年了,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咱们的四个孩子还都未成年。试想,如果咱们两个因为建房累坏了身体,咱们这个家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

“如果能换成的话,咱们可以在两年内先把东厢房和大门建好,正房可以先将就着住,等条件好了再翻建也不迟。”

“倒也是个办法。”

“树旺,我可听广播里说了,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说以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对咱老百姓可是个好消息。等咱们把东厢房建好后,就可以在家踏踏实实搞些副业了,说不定两年内挣到的钱不止四五百快钱呢。”

“你说得在理。我回头找治信大伯商量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