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全球化与跨国民族主义经典文论
88613100000002

第2章 总序

全球化,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话说,是“无论如何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推动全球化、全球意识和全球联系的是一些结构性的社会力量,比如:技术革命、发展的资本主义、文化取向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也出现全球化的大趋势。但是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同质性。文化全球化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与物品在全球扩散同步的观念在全球的传播;来自不同区域和文化中的人在交往当中形成的新的规范和知识;以全球作为认识参照的新的思维方式。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一种世界文化,影响和作用于任何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从时间上讲,文化全球化在二十世纪后半期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全球化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不同社会中不同人群影响程度不一样。全球化没有终止文化的多样化。当不同文化相遇时,产生了众多新的文化形式,比如世界音乐、混合烹饪等。

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改变了我们了解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方式。在全球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情况下,如何认识文化间的差异性在方法上具有了新的特点。那些与本土环境密切相关的文化体验长期以来在语言中不断得到塑造和锤炼,因而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但是今天在全球交往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对它们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我们意识到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不仅仅要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的掌握,而且要在全球文化的流动性和碎片化过程中结合个人与群体的经验来形成。文化差异不再是固定和僵硬的,而是具有相当的弹性。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和多重的。由于这些互动的不均衡性产生了新的文化差异。在这种多样性当中,文化之间的疆界慢慢消弭,全球的文化联系得到加强。

研究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是中国的视角,也就是从中国的现实和经验出发,着力分析中国文化面对全球化浪潮所产生的问题和可能采取的策略。全球化分为经验、理论与政策三个方面。经验方面包括气候变化、因特网、人权,理论方面包括文化帝国主义、后现代主义,政策方面包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可能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全球化的性质、速度、方向和后果是可以改变的。如何在文化上应对和挑战全球化,我们需要面对和思考一系列问题,比如:中国的现代性是一种“另类的”现代性吗?中国正在经历怎样的文化转型?“中国性”或者“中华性”的文化版图有什么新的特点?

本丛书希望综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包括一些华裔学者的研究,就全球化和中国文化的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探讨。目前阶段的研究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跨国民族主义、全球化与文化互动。从理论上探讨“全球化”、“跨国民族主义”、“西方主义”等学术思想的产生、发展和衍变,讨论全球化、反全球化和本土化对于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影响。二、中国的跨文化改编与表演。从跨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外戏剧、文学和电影的跨文化改编和表演问题,考察和分析民族、性别、种族、身份、生态等问题如何在当代文学、戏剧、电影以及日常生活的表演中被想象和再现,着重研究民族文化、主体性、权力之间的关系,系统介绍和研究“跨文化表演”的新成果、新观念和新实践。三、全球化、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足以证明,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出现了亟待赋予阐释的新特征,即翻译成为一种社会分析和政治介入的方式。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引起越来越强烈的关注。四、全球化与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外文学关系。在全球化和跨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和外国文学的交流与互动的关系,侧重考察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各国的译介与接受,从跨国民族主义的理论视角分析各国对当代中国文学的阅读心态及其文化立场与期待,进而更好地推介当代中国作家,提升当代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五、当代英语多元化与中文的国际化趋势。在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出现新的特点,比如:全球多样化的英语,尤其是前殖民地国家英语开始从边缘进入并影响主流。在一些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双语或者多语现象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国际上正在掀起中文热,中文教育受到追捧。跨语言现象、语言政策、全球英语与本土化等议题值得深入探讨。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也是面向未来的重大命题。愿“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丛书给读者们带来一些新的知识和体验!

何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