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二版)
88600800000002

第2章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经历了数百万年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对这一时期幼儿教育的研究,主要通过考古学者发掘的文物资料及人种学者对现存的、具有原始性的民族的教育活动进行的观察与描述来推断。少数古代典籍对原始社会的追记也可提供若干材料。

第一节 我国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事实上,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

《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在原始社会后期,确切地说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左右),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也就是我国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时期,这时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据史料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庠”还只能算作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其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

二、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史上的初期阶段,该阶段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

(2)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3)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4)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第二节 其他地区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的形式

在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没有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因为当时小家庭没有条件成为生产单位)。在这种情况下,部落内实行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在原始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情况则不尽相同。

在前氏族时期,老年人对儿童的教育起着特殊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劳动,还无男女两性的分工。成年男女都出外猎捕野兽,老人体弱不能胜任捕猎,于是便留下来照顾儿童。

历史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男女两性分工加强,这种分工也明显地反映在教育的实施上。男女儿童在8岁之前,不分性别地生活在一起,统一由妇女负责照管。一个婴孩属于共同喂奶并一起照护所有儿童的、该群的全体母亲们,不管她们同男孩的个人关系如何。8岁以后,男孩由成年男子指导,学习男子应做的事情,女孩则由妇女教导,学习女子应尽的职责。

当历史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儿童的教育改由以父系为主的大家庭来承担。以往在母系氏族时期,女子处于主导地位,儿童“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到父系氏族时期,形成以男子为核心组成的多妻大家庭。儿童在幼儿期一般全是由大家庭中的成年妇女教导的,但在施行某些严格训练时,生母的弟兄予以协助,祖父和外祖父也来帮助。在这种制度下,儿童感到全家男女成人都是可以依赖的,必须服从他们的教导。这种情况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可以看到。“大家庭”与现代家庭不同,由它负责儿童教育的任务,仍然具有公育的意味。

由于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的传统,原始社会的所有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都在氏族的无偏无私的教导下,成长为合格的成员。

二、幼儿教育的内容

原始社会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道德教育

幼儿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氏族部落中。从孩提时代开始,他们就接受一般的社会方面的训练。以美洲印第安人为例,他们的这项教育内容包括:①认识各种亲属和血缘关系,如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姐妹、姐弟、兄妹等。第一代就有8种关系,第二代发展到33种,到第三代,这种血缘亲属关系更增加到151种。这是一种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血缘关系。②取得家庭成员资格,并严格遵守家庭的惯例,接受家庭的传统,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具体而言,诸如氏族部落的成训礼法、历史传说、风俗习惯、禁忌、图腾崇拜等均构成教育内容。总之,适应这密密层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儿童应接受的第一课。这一课不学成,就无法生存在这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之中。此类学习自幼年开始,直至长大成人,其目的在于养成氏族、部落或大家庭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忠于氏族和部落、肯为集体而奋斗和牺牲的精神。

2.生产劳动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生活和劳动浑然一体,儿童自幼年起就从旁观察成年人的生产劳动,并在游戏中模仿这些生产劳动。根据人种学者的报告,每当成年人制造器具、设陷阱捕兽、养育动物或播种收割时,儿童就从旁观察并在游戏中模仿这些生产劳动。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由观察模仿者成长为一个帮手,再成长为独立的劳动者。

3.宗教教育

在原始社会中,儿童在文化学习上有其局限性,但精神成长并未被忽略。他们通过参加崇拜氏族神的活动(有时和图腾崇拜或其他社会道德教育交织在一起),启发了想象力。由于宗教和其他原因而产生的音乐、舞蹈、绘画和体育竞技等,也丰富了儿童的精神生活。

三、幼儿教育的方法

在原始社会中,对幼儿的教育或幼儿学习实际活动,均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

幼儿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在游戏中模仿成年人的行为。以生产劳动为例,非洲儿童以模仿成人设陷阱猎兽为游戏,美洲爱斯基摩儿童以仿照母亲为玩具娃娃做衣物为游戏,亚马孙河谷的儿童以仿制陶器为游戏,维达的儿童以爬山、模仿采蜜为游戏。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为儿童学习和掌握实际劳动的能力提供了机会。等到适当年龄,他们就要到现场由观察者逐步成为合乎规格的劳动者。除生产劳动外,有关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学习,也都是如此。

长辈的解说、训诲和启发、诱导,同样也是原始社会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方法。这在社会道德的培养方面尤为明显。以美洲印第安人为例:每到天寒季节,合家老少都围着火炉听父辈或祖辈讲述氏族传统和历史故事,有时一个故事连续讲述达数夜之久。这些故事通常十分有趣,儿童听得心醉神迷,有时讲到精彩情节,合家老少鼓掌欢腾。而且,长辈不只讲述故事,还时常对故事中的情节进行分析评价,并且令儿童在第二天复述,目的是要使儿童牢记在心。

原始社会对儿童的教育,经过长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也摸索出一些比较成熟的教育技巧。例如,印第安的苦美族人就会利用激励、警告、申斥,或用奖品、赞誉分别作为引发儿童学习动机或鼓舞优良成绩的手段,利用示范、解说、表演作为指导学习的方法;其他印第安民族也以奖励、特权、赐名等办法鼓励学习和行为优良的儿童。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具有如下主要特点: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教育无阶级性,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为社会关系的需要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培养儿童,始终保持学用结合;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在一般社会实践中附带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方面性。原始社会的教育为历史条件所制约,具有原始性,尤其在文化学习上有其局限性。此外,还保留着不少诸如弃婴、杀婴等落后的习俗,因此不宜将其理想化。但这种教育是符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对年幼一代的要求的,因而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