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倒宰相冯道
8835500000059

第59章 盖棺未定论(2)

迎神虽然繁琐,做起来却不难,有章可循。首先选择黄道吉日,从大梁驾迎神车,仪仗队开路,敲锣打鼓到洛阳。到农神庙之后,做一个道场,通过巫师占卜,问神灵是否愿意搬迁到洛阳。占卜结果神灵同意搬迁就行,神灵不同意则麻烦一些,一次占卜不通过,则需要占卜三次,有两次通过就行。再不行,就占卜五次,要三次通过。反正搬迁这些神位是死任务,如果神灵不愿意就软磨硬泡,甚至使用拆迁钉子户的劲头来,烦到神灵答应搬迁为止。等天神、农神、皇家祖庙那些老祖宗都答应搬迁了,再由洛阳府出钱做一场宏大的法会,让洛阳土地以及老百姓欢送这些神。法师把这些神搬上车,请回大梁了。

神抵达大梁,郭威出城郊迎,把神送到南郊神庙,再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由郭威出钱做一场法会,让大梁百姓参与,代表洛阳土地欢迎这些神。

神在大梁安顿下来之后,另择吉日,祭天开始。这时候的郭威,再也经受不起折腾了。祭天刚开始,刚给神灵上一杯酒,就瘫倒了,没法向神灵磕头。没办法,郭威只好让郭荣代替他祭祀。

祭祀完毕后,郭威病情加剧。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只得安排后事。继承郭威皇位的当然是他的养子郭荣。

数日之后,郭威与世长辞,年仅五十一岁。郭威出身平民,做了皇帝之后不忘本色,是五代以来赞誉最高的皇帝。郭威虽然忽悠了冯道一把,杀戮了刘赟。从常人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郭威实在不算是好东西。然而,正因为郭威扼杀了这些反对势力,才能国家安稳,人民富足。统治者是不能行妇人之仁的。应了那句话:让政客讲道德,就犹如让妓女讲贞操,不但没有意义,而且不可取。

继位的郭荣既是郭威的养子,又是他的外甥。这两人的关系说来话长。郭荣原名柴荣,乃郭威嫡妻柴氏的侄儿。这个柴氏不是个简单人。她曾经被选进宫中,一度是李存勖的妃子。李存勖被伶人所杀,李嗣源继位,就把李存勖那些年轻的妃子全部派遣回家。柴氏的父母家人来迎接她,正好遇上恶劣天气,只好在旅馆住下来。郭威当时还是个兵头将尾的马步军使,恰好经过那旅馆,柴氏一眼看中,就想嫁他。柴氏的父母兄长都不答应,皇帝的妃子改嫁,起码也要嫁个知州刺史,让亲人沾点光嘛,怎么能嫁个大头兵呢。柴氏倒干脆,说:“你们要我嫁给高官,不就图钱嘛。我这次带了不少钱回来,可以分一半给你们,但你们不能阻拦我的婚姻大事。这是个难得一遇的贵人,过了这一村就没有那一店,我非他不嫁。”柴氏父母兄长见她态度坚决,只得依了她。当天,两人就在旅馆成了亲。这个柴氏堪称性解放的先锋,不过不得不佩服她眼光独到,于千人万人中一眼就挑中郭威这只蓝筹股。

柴荣当时已经十岁,聪明伶俐,他的父亲却是个混混,无心养子。柴、郭两人成亲之后,就收养他在身边。柴荣和郭威夫妇一起吃了不少苦,因此他特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后来郭威跟着刘知远,官越做越大,兵越带越多,钱却不够用。渐渐柴荣也长大了,郭威让他筹集军饷。柴荣做这事倒称职,在战乱之年,他也可以和敌国南唐做贸易。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柴荣顶多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没想到辽国入侵,天下大乱,刘知远因此得国,郭威因此成为帝国重臣,柴荣也水涨船高,一度做了刺史。即使如此,他跟皇位还不沾边。不说要郭威不是皇帝,就算郭威当上皇帝,别人还有亲生儿子,轮不到他来继承皇帝。没想到刘承佑这个叛逆青年,把郭威的亲生儿子全部杀掉。郭威得国之后,只能传给他了。所以说英雄莫问出处,刘备一个走鬼都可以成为开国皇帝,郭荣一个倒爷当然也可以成为帝国的继承人。

如同往常一样,郭荣新登基,其他敌对国一定来捣乱。北汉的刘崇获悉郭威去世,马上联合辽军,出兵直扑潞州。潞州守将和辽、汉联军首战不利,向朝廷告急。

郭荣做好打算,准备御驾亲征。他召集群臣,通报这个决定。冯道平时不上朝,但有大事的时候还是要到场的。在这短短的一两个月内,发生的事情太多了。迎神、祭天,郭威去世,新皇登基。诸多事其实就是围绕郭威去世发生的。冯道现在已经七十多岁,对生老病死,这些自然而然的事早就看通透了,但还是多少有些伤感。这么短时间接二连三地经历这么多事,虽然基本不用他操劳,也已经让他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疲惫不堪,差不多要麻木了。但是他听到郭荣说要御驾亲征,还是感到深深的震惊。郭荣虽然是个成功的商人,但一直不曾领兵上阵。新帝登基,权力更替,极容易发生变故,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他亲征只要吃一场败仗,就整个帝国都彻底完蛋了。真要到那时,当年辽人入侵中原,杀人如麻、血流盈河的悲惨场面就要再现了。

不用冯道开口,郭荣的话就引来反对声一片。大家都说现在皇帝新登基,先帝灵枢即将下葬,人心容易动摇,不宜御驾亲征,只要派个将领支援潞州,辽军不能攻克,必然退兵。辽军野战的本领一流,攻城却稀松平常。大家现在都知道对付他们的有效办法。

郭荣的态度十分坚决,说:“刘崇乘我大丧,领兵犯我潞州。他都亲自前来,我不会他一会,岂不让他耻笑?”

冯道见郭荣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就劝他一劝,说:“北汉不是孤军前来,另有辽人相助。陛下是万金之躯,与社稷同为一体,请勿轻举妄动。”郭荣说:“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遇事都是亲自出马,我又如何能苟且偷安?”看到郭荣如此感觉良好,冯道提醒一下他,说:“不知道陛下能否和唐太宗相比?”郭荣面露不悦之色,说:“刘崇率领的乃乌合之众,我大军对抗他,如同泰山压卵。”冯道忍不住再多说一句,道:“陛下怎么知道自己就是泰山?”郭荣大怒,说:“太师怎么能如此看不起人?”说罢,拂袖而去。众大臣都知道郭荣亲征之意已决,不敢再劝。

第二天,郭荣就发布诏书,筹备战事。数天之后,郭荣就亲率大军从大梁出发,前往潞州。郭荣虽然生冯道的气,对他并没有怀恨在心,临行之前,任命冯道为山陵使。负责修建皇帝陵墓的,必须都是深孚众望、德高望重的长者,并不是每个高官都可以做这事的。

这是冯道第三次担任山陵使,第一次是做李嗣源的山陵使,第二次是做石敬瑭的山陵使,做这事已经轻车熟驾了。郭威的陵墓最好修建,他早就立了遗嘱,丧事一切因陋就简:陵墓只用普通的砖头,不修地下室,不建造石人石马,棺材也是用瓦做的,不用任何殉葬物品。不过即使这次修建陵墓的工作量远少于前两次,绝大多数具体的事都是由副使操办,冯道只要有空巡查一下就行,但他还是感到一天比一天困乏。

冯道建造皇陵的时候,忐忑不安地等待潞州的消息,两面犯难。自李克用、李存勖以来,五代的皇朝都是亡于第二代。到现在为止,还不能打破这个宿命论。如果郭荣输了,辽军长驱直入,他绝对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郭荣赢了,也不会给他好脸色。

郭荣率领大军,在高平和北汉、辽的联军相遇,东风正强,北汉可以顺风作战。刘崇看见周兵不多,生了轻敌之心,竟叫辽兵不要帮忙,让他自己破敌。周军右军主将贪生怕死,带头溃逃。郭荣见势不妙,率领亲军,伙同心腹将领赵匡胤、张永德亲冒矢石,冲杀在第一线,稳住了局势。北汉一名悍将向郭荣的龙旗发起冲击,突然马失前蹄,栽倒在地,被后周乱军斩杀,北汉为之气沮。这时候,天助后周,刮起了南风,风势很急。后周军顺风作战,北汉军一败不可收拾。刘崇全军覆没,只带百余骑兵逃回晋阳。从此,他再也不敢和后周争锋。

这一仗后周虽然大获全胜,然而险象环生,最后获胜实在侥幸,但无论怎么说,他已经胜利了,胜利者总是有理的。冯道获悉战况,百感交集。结果和他预料的大相径庭,他真的老了,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冯道心头有此念,身似槁木,心如死灰,好像马上又老了几岁,离大限已经不远了。

郭荣胜利班师,这时冯道负责修整的嵩陵已经建造完毕。郭荣回来之后,就把郭威给安葬了。埋葬郭威的过程和以往皇帝大同小异,冯道作为朝中重臣、山陵使,虽然年迈,也必须参与,实在受尽折磨。

郭威入土之后,把他的神位迎回来,先进他原来住的旧宫。次日,就要入皇家祖庙了。从嵩陵回到洛阳,冯道实在太累了,他要休息一下。

冯道回到家中,躺在床上,就一睡不醒了。第二天,冯吉见到冯道迟迟没有起床,就过来叫他,发现他已经溘然长逝了。

冯道的去世,令当时很多人感到悲痛。郭荣停止上朝三天,册赠他为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曰文懿。五代以来,没有一个臣子享受如此殊荣。一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人物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冯道的去世,“时人皆共称叹”,他出殡那天,京城百姓夹道洒泪相送,他的为人品行成为当时人们公认的道德楷模。时人对他的评价为有古人之风,得大臣之礼,逢君有君道,逢臣有臣道,逢人有人道。

六年之后,郭荣也英年早逝,殿前检点赵匡胤重演了当年郭威的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此时,在诸国中,宋已经一枝独秀。随后几年,宋先后灭了蜀、南唐、吴越、北汉等国,除了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其他汉人聚居的地方已经统一。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世人对冯道的评价慢慢有了不同的声音。欧阳修作《新五代史》,说“予读冯道《长乐老自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责骂冯道“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王安石却说,冯道忍辱负重,能“屈身以安人”,他的行为“如诸佛菩萨行”。大文豪苏轼、苏辙也对冯道评价颇高,苏东坡说冯道:“菩萨,再来人也。”苏辙则为冯道辩解,说“方其废兴之际,或在内,或在外,虽为宰相而权不在己,祸变之发,皆非其过也。”

一直到今时今日,人们对冯道的评价还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认为他好得不能再好的人很多,认为他坏到不能再坏的人也不少,争论还在继续。他的一生,说不清,理还乱,正如他的名字那样: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