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倒宰相冯道
8835500000050

第50章 与狼共舞(5)

最后,冯道、李崧一起保荐杜重威。两个宰臣联名保荐,影响力不言而喻。石敬瑭非常高兴,说:朕素来认为杜重威不错,只是过去建立功勋不多,不敢对他过于重用。现在两位相国都保荐他,朕就放心了。

几天之后,石敬瑭让杜重威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随驾御营使。这两个职务,原来都是刘知远兼的。刘知远原来是石敬瑭的头号心腹干将,但在平范延光之乱中石敬瑭让他坐镇河东,因此没有丝毫功劳。石敬瑭这样做,固然因为河东是个重镇,也未尝没有不让刘知远出风头的意思。平定范延光之乱后,杜重威受到的封赏最丰厚,刘知远的意见很大。现在由于冯道、李崧保荐,石敬瑭擢升杜重威夺取了他的两个兼职,不用说刘知远对冯道、李崧二人都怀恨在心。

已经放了外任,在江湖之远的桑维翰也忧其君,写信来替石敬瑭出谋划策,指出安重荣因为山高皇帝远,所以敢胡作非为。邺都和成德相邻,如果皇帝坐镇邺都,威慑成德。如果他敢乱来,就重拳出击。否则,可以趁机打造安定团结的局面,让国家休养生息。石敬瑭觉得这个方案很好,召冯道、李崧、和凝三人来商量。

冯道觉得这也不是一个万全之策,石敬瑭到邺都,确实可以镇住安重荣。然而在后方的安从进见到皇帝离京,难免趁机浑水摸鱼,到时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了。

和凝却和冯道有不同看法,安从进的兵力其实并不强,只是依仗山川之险,躲在襄州做缩头乌龟才拿他没办法。如果他敢离开大本营,必然可以打他个落花流水,让他有来无回。和凝献计,石敬瑭前往邺都之前,留下几张空白圣旨,盖上玉玺以及中书省、门下省的印章,交给守留长官。如果安从进敢前来骚扰,必然打他个措手不及。

石敬瑭采纳了和凝的计策,让他的侄子石重贵担任大梁留守,并留下几张盖好玉玺的空白圣旨。一切准备好,就率领文武大臣进驻邺都,给安从进制造压力。

石敬瑭到邺都后,向安重荣发出一份诏书,对他进行威逼利诱。安重荣根本就不听劝告,还派人联系安从进。安从进见到有机可乘,领军直杀向郑州。

唐、晋两朝,主要压力都在北方,因此精兵强将也都驻守在北方各镇。大梁附近虽驻有卫戍京师的精兵,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皇帝许可,只能在自己镇守的地区活动,不可越界。郑州虽然离大梁极近,但如果没有皇帝的诏令,就算知道郑州危急,也不能随便来救援,必须前去邺都请示皇帝。正因为如此,安从进才敢率领他在襄阳的杂牌军前来骚扰。见到安从进来犯,石重贵立即填写早就准备好的空白圣旨,调兵遣将,主动出击。安从进做梦都没想到讨伐大军来得这么快,果然被打个落花流水,狼狈逃回襄阳。

和安重荣结盟的还有一部吐谷混骑兵,这些骑兵从契丹境内逃来,质量却可以和契丹骑兵相比。搞定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刘知远向吐谷混酋长送了一批财物,吐谷混部落马上就被收买,跟刘知远跑了。

安重荣被釜底抽薪,声势大挫。他却不肯投降,还执意起兵造反。石敬瑭让杜重威做主帅,率兵前去镇压。朝廷大军和叛军在宗城相遇,杜重威把叛军打败,安重荣率领残兵败将,仓皇逃回镇州。安重荣手下的将领不肯跟他陪葬,悄悄引朝廷军进城。朝廷军和叛军在城中大战,叛军全部被杀,安重荣被斩首,镇州城内血流成河。

安重荣、安从进之乱这么快就平息了,出乎众人的意料。然而,石敬瑭的好日子并没有到来。

上次石敬瑭把张式交给张彦泽,酿成了一场惨剧。原来,张彦泽整天给张式找碴儿,是因为他看上了张式的老婆。张式落在张彦泽的手中后,被张彦泽砍掉手脚,剖开胸口,取出心脏来,然后再砍头,还把张式的漂亮老婆强归己有。

张式的父亲获悉儿子惨死,前来京师告御状。听说张式死得如此之惨,群臣一致要求制裁张彦泽。石敬瑭罢免张彦泽,让他到京师述职。张彦泽竟然有恃无恐,大咧咧的到来。他到了邺都后,石敬瑭也没有下诏处罚他。

刑部、御史台的官员群情激动,齐齐聚集政事堂,一致要求对张彦泽处以极刑。说到张彦泽的残忍和张式的惨死,冯道、李崧、和凝都心情沉痛,语气愤慨。三位宰臣都曾经在军中做幕僚,深知在当今世上,手无寸铁的幕僚活得很不容易,替主将出谋划策好了不得功,把事情搞砸了马上获罪。尤其是冯道,当年竭心尽力辅助刘守光,结果差点性命不保,对昏庸残暴的主将恨之入骨。三个宰臣和刑部、御史台的官员达成一致意见,联名上书,要求严惩凶手。

次日,石敬瑭在宫中下令:张彦泽官降一级,爵降一级。让张式的父亲和兄弟都来做官。消息传出,群臣哗然。

冯道虽然对这个处理结果很不满,但是知道石敬瑭不处理张彦泽,未尝不是为了稳住杨光远,自己作为首辅宰臣需要和皇帝保持一致。其他很多官员就管不了这么多了,李崧、和凝只是叫嚷,刑部郎中李涛却率领御史台的官员跪在宫前请愿。石敬瑭解释说他已经下令不治张彦泽的罪了,现在不能食言。李涛却不买账,说:“陛下曾经答应免范延光一死,怎么范延光后来却被人杀死了?”石敬瑭恼羞成怒,从龙椅上弹起,一拂衣袖,丢下跪在殿上的一干人等,径自回宫,却还是不肯处罚张彦泽。

辽国又派使者来责问为什么收容吐谷混部落。有时候,耶律德光就像存心要为难石敬瑭这个干儿子似的。辽国的使者被安重荣劫杀,一度把账算在石敬瑭头上,还扣押了晋国的使者。当初吐谷混部落从辽国逃到中原来,石敬瑭怕惹来麻烦,把他们都赶回去了。安重荣却想利用这个部落帮助他作乱,又把他们拉过来。石敬瑭颇费了一番力气,才让刘知远成功地把他们收买走。虽然吐谷混部落还留在中原,其中周折,说来话长,耶律德光却不理那么多,这些吐谷混人是从我这里逃过去的,你石敬瑭收留他们就是大错特错。

石敬瑭怎样解释,耶律德光就是不肯接受。群臣都很气愤,石敬瑭却低声下气向耶律德光赔罪,还送了一笔钱给他,耶律德光收钱进荷包后,才放过石敬瑭不究。

这些年来,石敬瑭每次都是刚刚摆平一事,又生一事,从来没有一天舒心的日子。石敬瑭再也忍受不住这样的煎熬,终于病倒了。

石敬瑭当年是李嗣源麾下最得力的武将之一,向来身强体壮,现在年事也不高,就算感冒头痛都很少。因此,这次石敬瑭龙体欠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心上,不像上次李嗣源得病,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石敬瑭多日不上朝,大家都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现在大臣骂得这么厉害,皇帝也没好日子过,利用生病之机找个借口清静几天完全是有可能的。

冯道也没有把石敬瑭的病放在心上,他现在正在张罗科举考试。冯道不是进士出身,当年就因为这事被李琪嘲笑,他内心也略感遗憾。这些年来,贡举都是有一年没一年:李存勖建国之初,根本没有科举考试,直到灭梁国之后,才恢复贡举,没过多久他就被杀了;李嗣源在位近十年,贡举还算比较正常,也不是每年都进行;李从厚、李从珂登基,考试就完全停了;石敬瑭得国之后,只是举办过一次科举,那时候冯道正出使辽国。

冯道知道农家弟子要找条出路实在不容易,因此等局势稳定一些,他就劝石敬瑭进行科举考试,石敬瑭应允,下令各县选拔秀才到京城考试,让时任太常卿的田敏做主考。

冯道是首辅宰臣,这次科举又是他促成的,因此,阅卷之后,田敏就拿进士初选名单和他们的文章给冯道过目。每一篇文章冯道都仔细阅读了。这些年虽然动荡不休,苦心攻读的士人还不少,这些新科进士的文章虽无惊人之作,却文理流畅,四平八稳。

冯道看到一个考生名叫李导,有心开个玩笑,就传他进来,说:“我的名字中有个道字,由来已久,现在做首辅宰臣,秀才又不是不知,还用‘导’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岂不是冲我的名讳?”李导却十分大胆,顶他说:“相公的‘道’字下面没有寸字,我的‘导’字下面有个寸字,怎么能说我冲相公的名讳呢?”冯道听了,呵呵大笑,说:“我不但名字下面没有分寸,做事也没有分寸,秀才可谓知我者。”最后,定他为进士。

新科进士中,有五个姓窦的,籍贯都是蓟州。冯道觉得很奇怪,把他们唤过来一问,这五人居然是兄弟。他们的父亲名叫窦燕山,排行第十,人称窦十郎,虽在乱世,却不忘督促自己儿子读书。冯道十分高兴,赠五个新科进士的父亲窦燕山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个典故,后来成为了成语“五子登科”的来历。

考试才完毕,石敬瑭密宣冯道进宫。冯道见到一连十几天不上朝的石敬瑭,大吃一惊。石敬瑭身似槁木,脸如死灰,双目紧闭,躺在病榻上,眼看已经时日无多。

一旁侍候的宦官个个面色凝重,却有个两三岁的小孩在那里玩耍。无须多问,这是石敬瑭的小儿子石重睿。石敬瑭前前后后一共生了七个儿子。他起兵反李从珂的时候,两个儿子早夭,幼子石重睿还没有出生,其他四个儿子都已经是成人。由于他造反,两个儿子被李从珂所杀。后来范延光之乱,又有两个儿子被杀。就这样,石敬瑭一度没有了儿子。登基两三年之后,才又生了个幼子石重睿。原来他的儿子多得一个巴掌都数不来,如今却只留下这根独苗。

宦官报告冯道已到,石敬瑭半天才睁开一条眼缝儿,嘴唇微动,却说不出话来。冯道向他施礼,他示意冯道坐下来,用手指了一指石重睿,又指了一指冯道。旁边的宦官会意,对石重睿说这是老相国,让他向冯道行礼。石重睿乖乖揖拜,冯道大惊,连忙把他扶起。宦官把石重睿抱起来,放在冯道怀里。冯道知道石敬瑭在向他托孤,顿时觉得有千斤重担压在自己身上。

自五代以来,几乎没有哪个皇帝可以成功传到第二代的。朱温当初不可一世,传到朱友贞后就身死国灭。王建在两川偏安一隅,也传至第二代就被人干掉了。李嗣源坐江山可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还保不住李从厚登基不久就把江山性命都丢掉。南吴的杨行密还算有自知之明,旧唐早就灭亡了,他还号称效忠大唐,不肯称帝,然而从二代开始就大权旁落,名存实亡,在前不久被人彻底废弃。大家都逃不脱这“二代而亡”的宿命论,究其中原因无他,这些“富二代”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既不知道父辈得国的艰辛,也没有治理乱世的手腕,镇不住众多桀骜不驯的武夫,上台不久便把江山性命一并送给别人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失败者都是成年之后才登基的,都免不了身死国灭,石重睿现在还在襁褓之中,比这些亡国之君都不如。冯道虽然表面上是朝中第一大臣,位高权重,但实际上手无寸铁,调动不了一兵一卒。石敬瑭手下最重要的三员大将,跟石敬瑭一起出生入死的刘知远、现在手握重兵的杜重威、为平定范延光之乱立下赫赫战功的杨光远,都没有成为顾命大臣,他冯道拿什么来保护石重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