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不倒宰相冯道
8835500000002

第2章 “打工时代”的到来(1)

大唐末年,国家积弱,社稷动荡,江山摇摇欲坠。当时成功的商人、失败的知识分子黄巢在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后,在大唐帝国的礼部外墙题了反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愤而造反。

黄巢带领兵马和政府军艰苦作战,采取“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逃不了就忽悠”的策略,好几次走到山穷水尽,但又得以起死回生,最后攻入长安。大唐皇帝带着禁军、心腹大臣狼狈逃往西川,黄巢建立大齐国政权,原政府的官员,三品以下的留用,其他一律罢免,腾出空位来酬劳那些跟随他打江山多年的老八营兄弟。

黄巢读书不少,做官的经验却不多。他思维很简单,最难的是打天下,最容易的是坐天下。打下江山还怕没人坐?杀了猪还怕没人吃肉?但是,很快,他就尝到自己拍脑袋决定的苦果了。有一些高层干部,如司马、司徒、司空等,都是虚衔,没人担任也不要紧。但是兵部、吏部、礼部、工部、户部、刑部,个个都是干活的部门,没有人员到位怎么行?兵部倒好说,黄巢带兵打仗多年,可以领导内行。因为谁当什么官都是黄巢说了算,吏部尚书的位置,也算是由他兼了。黄巢很快就发现,因为掌握人事大权,来烧香拜佛的人固然多,来吵吵闹闹的也不少。张三整天说自己行,李四不行;李四又说张三行个屁,还是王五行;这个推荐王二麻子,那个告赵叫驴子,没个宁日。那帮百无一用的读书人早就说要恢复人才选拔机制,为新政府出一分力,可是,现在礼部都没有了,谁来主持科举?没有工部,外面有基建任务谁处理,做出豆腐渣工程谁负责?连年征战,土地大面积丢荒。本来,早就应该召集流亡百姓,重新耕作这些丢荒土地。可是,没有户部,谁会给自己找这些麻烦?改朝换代之际,大家纷纷浑水摸鱼。不要说那是劳改释放分子,专业的打砸抢人员,就算是黄巢手下的老兄老弟,也想出来大捞一笔,实现发财的愿望。社会的治安,怎一个差字了得?

理论上,黄巢只是罢免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基层官员还是继续办公的,可是,群龙无首不行,没有直接负责的上级了,谁还会老老实实地干活?更严重的是,因为乱摊派啊、征收各种杂税啊、办学习班啊这些得罪人很多的工作,基本都是基层官员做的。因此这些人捞的好处虽然不是特别多,民愤却是最大。现在是革命时期,不革他们的命革谁的命。所以,大家趁机痛打落水狗,看到这帮人见一个杀一个。

黄巢看出苗头不对,着手准备恢复政府的正常运转。在确定各部负责人的时候,黄巢却遇到了难题。黄巢本人已经够忙,不可能兼任礼部、户部等部的负责人,而且他只会打仗,如果要他去负责教育、基建,那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他们手下的虾兵蟹将,就更加不用说了。

干部队伍建设不容易啊!黄巢一边感叹,一边发文:所有被罢免的前政府官员,无论犯下贪污受贿罪也好,犯下挪用公款罪也好,犯下投机倒把罪也好,一律既往不咎,官复原职。

消息传出去,并不见有几个前政府的官员回来备案。面对高官厚禄,旧唐官员虽然心动,但是也明白,黄巢这家伙,不可能是赢家。被赶出长安的旧势力,虽然已经受损,但并没有伤到元气,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原唐政府的高干,个个都是官场老油条,饱读书诗,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经验教训。痞子打架才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起兵造反,向来都是枪打出头鸟。历朝历代,率先造反的哪个会有好下场啊?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后来出尽风头的是项羽、刘邦;张角、张宝、张梁敲响了东汉的丧钟,可是三国演义刚开始,他们的生命就结束了;瓦岗寨上的翟让、李密当初多威风,可是笑到最后的却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原来,黄巢老八营的兄弟以为自己要做公务员了,对长安老百姓都很好,还把从别处抢来的财物发给大家。现在黄巢发布文件重新起用已经被罢免的前政府职员,他的老部下一看,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到坐江山的时候,却分不到一杯羹。自己杀猪,别人吃肉,还傻乐什么。现在人财两空,连忙想办法堤内损失堤外补,赶紧把散发出去的财物再弄回来。于是,连日出动,在长安大肆抢劫。

黄巢连忙召集老部下,进行“整风运动”,提倡“精神文明建设”。这样整治半点效果都没有,大家都骂骂咧咧,说黄巢这家伙真不够地道。那些看了公告,宁愿在家里吃老本,也不肯回来上班的前政府官员看到这个局面暗叫侥幸。如果自己复职,怎么能镇得住骁兵悍将,幸亏没有趟这趟浑水,要不然就麻烦了。

黄巢心中自知不对劲,连忙发布命令,措辞十分严厉:所有前政府职员,一律前往报到复职。谁敢违抗此令,则杀无赦,斩立决。这显然是一招昏招,逼人出来做官,证明黄巢已经差不多走到山穷水尽了。众多窝藏在长安的前官员看到这个命令,赶紧找个更隐蔽的地方躲起来了。

黄巢知道别人根本就不想跟他合作,心中大怒,下令捉拿逃匿官员,三品或以上的,全部砍头。三品以下的,一律勒令复职。结果,黄巢刚举起屠刀,一天内,“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什么四大巨头、六大世家,都吓得屁滚尿流。

众多基层官员听说勒令复职,大叫稀罕。过去只听说过勒令离职,没想到现在却有个勒令复职,真的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过被别人逼着去做的绝对不是好事,就算被逼着做官也如此。公仆们个个愁眉苦脸,被迫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黄巢在长安的几个月里,溃退到西川的大唐帝国招兵买马,积极寻找外援,很快就养成气候,重新杀回长安。黄巢已经完全失去群众基础,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无奈退出长安。

黄巢的噩梦开始了,这不但是源于军事的失败,更源于思想的混乱。众多将领在长安花花世界住过,升官发财的梦做过,不但没有成功,人心也散了,再也没法收拾起来。大多数将领在打仗之余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少数将领见跟着这个家伙没前途,就不想跟黄巢混了。

最先跳槽的将领叫朱温,此人早在黄巢曹州造反时期就跟随黄巢,是黄巢老八营的兄弟之一。朱温不但资格老,而且军功卓著,长期在黄巢集团担任重要职务,叛逃前是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朱温投奔到政府军,也立即受到重用,大唐皇帝亲自给他改名为朱全忠,希望他从此忠于皇帝,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把三个忠于牢记心中。虽都说“大丈夫坐不改名,行不改姓”,但是在残唐,改名或者连姓带名一起改却蔚然成风,经常是投靠一个新老板就改一个名字来表忠心。反正找工作的时候也不需要在履历表中写上那一串曾用名、别名,改改名字就可以把自己的历史问题撇清,这样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大家都乐而为之。至于是否这样做就不像大丈夫了,暂时不考虑。古人这样做简单了,但是给他们做档案,写传记的人就麻烦了。一会儿这个名字,一会儿那个名字,不知道用哪个好。为了简单起见,我在随后的文字里还是用原名称呼“朱温”,而不是朱全忠,对其他人也照此例。

朱温的叛变,以及他在敌对阵营受到重用,对黄巢的打击不言而喻。随后,黄巢手下的重要将领,接二连三向大唐投降。虽然后来他一度攻下蔡州,招降了蔡州节度使秦宗权,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回光返照。他攻陷蔡州之后,攻陈州不遂。重要将领带着兵马,纷纷投奔政府军。

黄巢带着大军东奔西窜,兵马越打越少,心情越来越差,脾气也来越暴戾。由于连年战乱,天灾人祸,造成百姓饥荒,军粮筹集异常困难。黄巢派军士上街抓到行人就捆绑回来,一刀剁了,磨成肉酱,拿来充饥,吃剩的就晒干做干粮带在身边。

黄巢倒施逆行,加速了他的溃败。他被各路政府军追着打,逃到泰山狼虎谷,在那里被人杀掉。他死于何人之手,到现在还有争论。

至此,一代枭雄黄巢就这样结束了他大喜大悲的一生。他的帝皇大业功败垂成。黄巢和明朝的李自成,都一度占据京城,前者赶跑皇帝,后者逼死皇帝,是历史上两个非常逼近成功的造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