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家训ⅱ:赢在起点的哲理
8763900000025

第25章 笑对生活每一天 (5)

真正的伟人往往是平凡的;他们的行为既不做作,也不虚饰。

——克林凯尔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当人们走完了人生的旅途,有些佼佼者就被世人誉为不平凡的人了。居里夫人就是其中之一。她那美好的心灵,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

从193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写物理、数学算式,方便极了。她的一件毛料旅行衣,竟穿了10年之久。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总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追踪这位著名学者,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他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当她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妇发现镭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索求制镭的方法。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某星期日的早晨,他们进行了5分钟的谈话。皮埃尔·居里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之中选择一个。一种是毫无保留地叙述我们的研究结果,包括提炼办法在内……”居里夫人做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彼埃尔继续说:“或者我们可以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若是这样,那么,在你发表你用什么方法提炼铀沥青矿之前,我们须先取得这种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选镭业上应有的权利。”

“专利”代表着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代表着传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样办,这违背科学精神。”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不相识的人问她:“你是居里夫人吗?”她总是平静地回答:“不是,你认错了。”她出名以后,几乎每天都要收到世界各地慕名者要求签名的来信。为了摆脱这种干扰,她专门印了一种写着概不签名的卡片,每逢接到来信,就给对方寄一张……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给人一种全不在意的印象。

有一天,她的一位女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于是这位朋友说:“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是我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1921年,居里夫人应邀访问美国时,美国妇女组织主动捐赠给她1克镭(价值百万美元以上),这正是她急需的。她虽然是镭的发现者,但她买不起这样昂贵的金属。在赠送仪式之前,当她看到“赠送证明书”上写着“赠给居里夫人”字样时,她不高兴了。她声明说:“这个证书还需要加以修改。美国人民赠给我的这1克镭应当永远属于科学,但是假如就这样规定,这1克镭就成为私人财物,成为我的女儿们的产业,这是绝对不行的。”主办者当天晚上就请了一位律师,把证书做了修改,居里夫人才在“赠送证明书”上签了字。

居里夫人一生潜心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达到了个人事业的顶峰,是一位成功的事业型“女强人”。然而,她同时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一生对丈夫体贴入微,死后与丈夫合葬,她自己没有墓碑,仅在丈夫的墓碑上刻下一行小字,说明自己的身份。她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她曾自豪地说:“我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万贯家产,但给他们留下了健康的身体。”后来她的两个女儿,一个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一个曾著《居里夫人传》,都成为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

独立的今天

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则是你唯一拥有的现金——所以应当聪明地把握。

——李昂斯

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一句话,这句话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闻名全球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大英帝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王封为爵土。他死后,记述他一生经历的两大卷书达1466页。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土。1871年春天,他看到的那句话帮助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这句话就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是汤姆斯·卡莱里所写的。

四十二年后的一个温暖的春夜里,在开满郁金香的校园中,威廉·奥斯勒爵土在耶鲁大学发表讲演。他对耶鲁大学的学生们说,像这样一个人,曾经在四所大学里当过教授,写过一本很受欢迎的书,似乎应该有着“特殊的头脑”,其实不然,他的一些好朋友都说,他的脑筋其实是“普普通通”的。

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认为是由于他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在去耶鲁演讲的几个月以前,他曾乘一艘很大的海轮横渡大西洋。他看见船长站在驾驶舱里按了一个按钮,在一阵机器运转的响声后,船的几个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绝开了——隔成几个防水的隔舱。

奥斯勒爵士对耶鲁的学生说:“你们每一个人的机制都要比那条大海轮精美得多,而且要走的航程也遥远得多。我想奉劝诸位:你们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一切。只有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中,才能在航行中确保安全。在驾驶舱中,你会发现那些大隔舱都各有用处。按下一个按钮,注意观察你生活中的每—个侧面,用铁门把已逝的过去隔断;按下另一个按钮,用铁门把未来也隔断——隔断那些尚未诞生的明天;然后你就保险了。埋葬已经逝去的过去,切断那些会把傻子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担加上昨天的重担,必将成为今天的最大障碍。要把未来像过去那样紧紧地关在门外。”

银行存款

每个人只有支撑他的信仰存在时,才能过得更安稳、更幸福。

——果戈理

每星期六的晚上,妈妈照例坐在擦干净的饭桌前,皱着眉头处置爸爸小小的工资袋里的那点钱。

她将钱分成好几摞。

“这是付给房东的。”

“这是付给副食商店的。”

“凯瑞恩的鞋要打个掌子。”妈妈又取出一个小银币。

“老师说这星期我得买个本子。”孩子提出。

妈妈脸色严肃地又拿出一个5美分的硬币或者10美分的硬币放在一边。

大家眼看着钱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爸爸总是要说:“就这些了吧?”妈妈点点头,大家才可以靠在椅子背上松口气。妈妈会抬起头笑一笑,轻轻地说:“好,这就用不着上银行取钱了。”

妈妈在银行里有存款,一家人都引以为荣,它给人一种暖乎乎的、安全的感觉。

莱尔斯中学毕业后想上商学院。妈妈说:“好吧。”爸爸也点头表示同意。

家里的“小银行”是西格里姨妈从挪威寄给他们的一只盒子,他们急需时就用这里的钱。

莱尔斯把上大学的各类花销,列了一张清单。妈妈对着那些写得清清楚楚的数字看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小银行里的钱拿出来。可是不够。

妈妈轻声说:“最好不要动用大银行里的钱。”

他们一致同意。

莱尔斯提出:“夏天我到德恩的副食商店去干活。”

爸爸提出:“我戒烟。”

凯瑟琳说:“我带妹妹去替人家看孩子。”

“好。”妈妈说。

又一次避免了动用妈妈的银行存款,他们心里感到很踏实。

后来,孩子们都长大工作了,一个个结了婚,离开家了。爸爸好像变矮了,妈妈的黄头发里闪烁着根根白发。

在那个时候,他们买下了那所小房子,爸爸开始领养老金。

也在那个时候,凯瑟琳的第二篇小说被一家杂志发表了。

凯瑟琳把支票交给妈妈,让她存上。

妈妈把支票用手捏了一会儿,眼里透着骄傲的神色。

“你和我一起去好吗?凯瑟琳?”

“我用不着去,妈妈,我已经把它落到你的户头上。只要交给营业员,它就存在你的账上了。”

妈妈抬起头看着凯瑟琳的时候,嘴上挂着一丝微笑。

“哪里有什么存款,”她说,“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进过银行的大门。”

保持清醒

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与勇敢迈向意志的那一天。

——福楼拜

车祸中受伤的汤姆逊被送进邻近高速公路的乡村医院时,已是生命垂危。医生在迅速查看孩子的伤情后,说:“孩子颅内大出血,要尽快动手术。”说完就开始叹气,因为当时医院里根本没有主刀大夫,可最近医院的医生赶来也需要5个小时,更要命的是,医院连普通的强心药品都没有。孩子处于极度昏迷状态,随时都会因中枢神经失去知觉而使心脏停止跳动!这时,汤姆逊的父母异常沉着地告诉医生:“我们的孩子很勇敢,一定能坚持到主刀大夫赶来!”

漫长的5个小时过去了,主刀大夫及时赶到医院,成功地为汤姆逊做了手术。半个月后,汤姆逊竟死里逃生般地清醒过来,在场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为之惊叹:这真是一个奇迹!孩子靠什么撑过了那休克状态的5个小时?这时候,汤姆逊的父母早已是泪流满面,原来,在没有任何药品辅助救援的情况下,为了儿子的神经中枢系统不死于极度昏迷,每当儿子的心电图屏幕上所显示的心跳变弱时,做裁缝的母亲就狠下心拿起一支缝衣针,用力地扎向儿子的血肉之躯,居然激活了汤姆逊渐渐休克的中枢神经,使他的心跳又一次恢复,一针针扎得父母肝肠寸断。看似残酷的方法,却成功地帮儿子度过了生死攸关的5个小时,儿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汤姆逊的父母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孩子需要的就是随时保持清醒,不能有丝毫的麻木。”而在那特殊的环境下,唯一能保持清醒的东西就是一支缝衣针。

如果是我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德

弗兰克斯少校躺在死气沉沉的病房内,凝视着圣诞树发呆。这本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而弗兰克斯却伤感不已。七个月前在柬埔寨时,一块手榴弹片戳进了他的左腿。医生已确定为他做截肢手术。

弗兰克斯毕业于西点军校,在校时是棒球队队长。他曾下定决心终身从军,但现今看来,退伍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尽管弗兰克斯感到自己仍有许多东西,比如作战经验、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贡献给部队,不过他也知道,受过重伤的军人很少有回到现役的:他们必须通过每年一次的健康考核,包括徒步行军两英里。弗兰克斯吃不准自己戴着假肢能否胜任那种事情。

手术后最让弗兰克斯感到悲哀的是,他再也不能在棒球场上一展雄姿了。在每周举行的棒球赛中,轮到他击球时,都得靠别人代他跑垒。

有一天在等候击球轮次时,弗兰克斯注意到一名队友滑进了第三垒。他寻思:如果我做同样的尝试,情况会怎样呢?

当弗兰克斯击球时,他一棒把球击到了场中央。他挥手叫替其跑垒者让开,自己迈动僵硬的腿,开始了痛苦的跑步。在第一垒和第二垒之间,他瞅见外野手将球抛向第二垒的守垒员。他于是闭上眼,拼命使自己往前冲,一头滑进了第二垒。裁判喊道:“安全入垒!”弗兰克斯欣慰地笑了。

几年后,弗兰克斯率领一个中队穿越恶劣的地形进行战地训练。上司怀疑一位截肢者能否接受这种挑战,但弗兰克斯用行动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使我跟士兵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说,“每当我的假肢陷入泥泞时,我就叮咛自己:‘这便是你无腿可站时的情形。”’

今天,弗兰克斯已晋升为四星上将。“失去一条腿使我认识到:限制因素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态度。”他感慨地说,“关键是要全力集中于你所拥有的,而不是你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