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家训ⅱ:赢在起点的哲理
8763900000021

第21章 笑对生活每一天 (1)

做一个积极的人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赫胥黎

1930年正值大恐慌,可能是美国历史上经济最恶劣的时代。到处可见工厂倒闭、商店破产、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各行各业都一再减薪、免费餐店和发放面包的地方排起长龙。其中不少人过去原是富人,30岁以上的人根本找不到工作。

皮尔就是在这样一个秋天的下午,在没落的第五大街见到老朋友弗雷德的。“过得还好吗?”皮尔试探着问。

弗雷德穿着深蓝色的西装,老式西装磨出了一层油光,谁都能一眼看穿那套西装穿了有多久了,他说话的口吻和过去一模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没有问题,我过得很好,请不用担心。失业很久当然是事实,只不过每天早晨都到城里各处找工作。这么大一个城市一定有适合我的工作,只要耐心寻找,一定会找到的。”他说。

“你总是这样笑嘻嘻的吗?”皮尔问他。

他回答说:“这不是很合理吗?我记得在哪里读过,绷起脸来时要用60条肌肉,但笑的时候只要用14条肌肉。我不想绷起脸,过度使用肌肉。”他谈起自己的人生观,他相信获得工作的强烈愿望必定能让他达到目的。“我听过你引用的诗人约翰·巴罗所说的话,好像是‘属于你的一定会归你所有’。”

弗雷德的深厚的信仰和坚强的信念令皮尔十分佩服。

弗雷德继续说道:“我的信仰是我虔诚的父母培育的。我的家境虽然很贫穷,但母亲完全不在意,她常常说‘上帝会赐给我们食物’,一点都没有错,上帝一次也没有遗弃我的母亲。上帝应该也不会遗弃我的。”

他站在挤满了急于找工作的失业者的大街上,引用了《圣经》里的话说:“曾经年轻的我现在老了。可是从来没有看到正义被遗弃,正义的子孙乞求面包的情形。不论多么困难我也这样相信。我的父母都教导我要相信。所以我始终怀着希望和信念。”

后来,弗雷德和一个具有发明才能的人共同创业,在新的领域中,弗雷德充满创意的构想获得了成功。在此之前他忍受了许多苦难,过着贫穷的生活,但他始终能坚守信念,终于获得极大的成就。他积极的生活态度,使认识他的人都对他充满敬佩。

选择生活中的乐趣

我们在烦扰别人时几乎也在烦扰自己。

——拉罗什富科

“我再也不相信朋友了!”被最好的朋友算计的人,为人作保却无辜负担庞大债务的人这么说。

“我再也不要相信男人!”失恋的女人这么说,失恋的男人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再相信女人,或者,不再相信爱情。

在人生中受到一点挫折的人,也可能因为“心血来潮”不再相信生命。有时,只是因为一点点不顺利,我们就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在和我们作对。人们的脑中好像有一种叫做憎恨的细菌,只要吸收到了一些腐败的养料,它就会无限制地分裂繁殖,急于否定一切,让自己身陷于绝望的包围。

乐观的人当然也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再怎么努力,人们总是殊途同归,什么也带不走;但也会明白,人生是不快乐白不快乐,如果能精力充沛地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坐在阴暗的墙角,悲叹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连带影响别人活下去的心情。

伊丽莎白·库伯勒医师,她一生都在帮助临终的病患,也使得“安宁医护”受到今日的医界重视,让人们在生老病死的循环中都能够拥有尊严。晚年,她更执行计划收养艾兹病婴儿。为世界做了如此多的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与回报。其他医师们排挤她;她因过度热心服务而赔掉了自己的婚姻、健康;附近的居民甚至一把火烧了她的房子,以防止她继续做“危险的善事”。她当然也诅咒过这个世界的无知与无情,灰心到了极点,但她总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走下去,没有因为“一小撮”的不义者而怨天尤人,阻挡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疗伤止痛才是对自己厚道,继续徘徊不过是加深痛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现,抱怨最多的人,往往也是为别人找最多麻烦的人;从来没有人因为抱怨世界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虽然有时抱怨挺有效,让你从痛苦中暂时抽身,但它的作用,不过是在逃避选择。

非同寻常的出租车

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能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爱迪生

罗曼·库辛刚坐进这辆出租车,就感觉到了它的非同寻常:车厢地板上铺着山羊毛地毯,地毯边上撒着鲜艳的深秋红叶,玻璃隔板上镶着凡高和其他画家的名画的小幅复制品,车窗晶亮透明,一尘不染。

罗曼·库辛对司机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漂亮的出租车。”

“我喜欢听到乘客这样赞美我的车。”司机笑着说。

“装饰得这么漂亮,这是你自己的车吗?”罗曼·库辛问。

“不,这不是我的车,这是公司的。”他说,“多年以前,我还在出租车公司当清洁工的时候,就想到这个主意。那时候,每天晚上车子回到公司停车场时,都龌龊得像个垃圾桶,车内的地板上到处都是烟头和火柴梗,座位上或车门把手上总沾有一些黏糊糊的东西,像花生酱、口香糖渣什么的,让人看了很不舒服。我当时就想,如果有一辆值得乘客们去自觉保持清洁的出租车,他们或许就会更多地为别人着想了。我相信,人人都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

“后来,我领到了出租车营业执照,便用上了这个主意。我把公司给我驾驶的出租车收拾得干干净净,又自己掏钱去买来了一张漂亮的薄地毯和一些鲜花。每个乘客下车后,我都要仔细地察看一下车子的卫生状况,因为我一定要让后面来的每一位乘客都感觉到它的整洁。所以,我的车每天回到停车场后,都依然十分干净。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月,我的老板就把这辆车交给我承包,于是我又买来了那些名画复制品。”

“我从15年前就开始驾驶出租车了,我的乘客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没有人在我的车厢地板上乱扔烟头,也没有谁会在我的车上乱抹花生酱或口香糖渣。先生,正像我听说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懂得珍惜美,也懂得欣赏美。假如我们的城市多种一些花草树木,将所有的楼房屋宇都打扮得干干净净,我敢和你打赌,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不会在大街上乱扔垃圾的。”

罗曼·库辛心想,这位司机正在述说着一条平凡的真理,但它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真理。

温馨的小站

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荡,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罗兰

夏天,在一个小小的火车站上,几位渔民在候车室里等车。售票口敞开着。

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了。

“真饿啊,”一位渔民说,“老婆给我带的食物太少了,真小气。”他说着将魁梧的身躯转向一位同伴,“尼古拉,你没剩点吃的东西吗?”

同伴摇摇头:“我自己还饿得像只狼呢。”其他几位渔民都默然不语。

“没准儿商店开门了?”

“不会,还早呢。”

又是一阵沉默。候车室的门开了,门开处站着一位肩负背囊的矮个子男人——鲍里斯·克拉夫钦科。他朝在座的几位渔民扫了一眼,走过去,在他们身边坐下。

“是本地人吗?”尼古拉问。

鲍里斯·克拉夫钦科一惊,慌忙回答:

“本地人。”

“你们这里的商店几点开门?”

“10点。”

尼古拉轻声咒骂起来:

“这鬼村子,一切都反常!人都要饿死了!”接着又威胁地说:“等我回到家,要给我老婆点颜色看看,让她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这里有吃的。”鲍里斯·克拉夫钦科开了腔,“吃点吧!”

“要是舍得,就给点吧。”尼古拉来了精神。

鲍里斯·克拉夫钦科将背囊放到膝上,从里边取出用纸包着的面包和黄瓜,递给尼古拉。

“是老伴给装的吗?”尼古拉好奇地问。鲍里斯·克拉夫钦科专注地望望几位渔民,点点头:“是老伴。”

“看来她很疼您。”尼古拉拿起一根黄瓜说。

“我老伴可好了。”

尼古拉好奇地打量着他,嘴里发出清脆的嚼黄瓜声,问道:

“有孩子吗?”

“哪能没孩子!14个。”鲍里斯·克拉夫钦科回答。

在他那张窄脸上溢出了得意的微笑,两眼眯成了一条缝。

“你是怎么找到这样的好老婆的?” “是啊。当时我们只认识一个星期就结婚了。”鲍里斯·克拉夫钦科深情地说,“是在舞会上认识的。我看她孤零零地站在窗前,小小的个子,蓝莹莹的眼睛,多好的姑娘啊,却没人邀请。于是我就请她跳舞。再后来就是约会,结婚。眼下日子过得蛮好。”

有一位渔民叹气了。

“过了很久了吗?”

“20年喽。”

“吵架吗?”

“有时也吵。这难免!勺哪有不碰锅的。不过吵完就又和好了。既然相爱嘛,那就不会记仇。我早晨起来一看,昨天晚上掉的扣子都给钉好了。爱情不只是接吻和甜言蜜语……”

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望着讲话的鲍里斯·克拉夫钦科,一声不吭。

“好啦,我该走了,”鲍里斯·克拉夫钦科欠身说道,“该上班去了。我就在铁路上工作。祝你们万事如意。”

“也祝您万事如意,”尼古拉说,“谢谢您。”鲍里斯·克拉夫钦科挥了一下手,走出候车室。

售票口里探出一张售票员的满是雀斑的脸。他望望渔民,不屑地说:“他是胡诌,他从来就没有老婆孩子。从来没有。”

“怎么没有?他刚刚讲的。”

“天知道他干吗要这样讲。连我听着都感到吃惊。他是个男人,可,干吗要这样——实在搞不懂。”说罢便消失在售票口里。

列车进站了……

钱的用处

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使我们快乐,而只有我们喜欢的东西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波顿

安妮和弗兰克有5个孩子,经济拮据。而每逢假日却必去滑雪。为此要购置7双滑雪板、7双长靴、7副撑杆及每人的滑雪衫,还要付来回的车费等其他开销。

邻居们都认为安妮和弗兰克一家简直是疯了。十几年后,一位邻居又碰到安妮,她的孩子们都已各自成了家,“当然,我们那时过着清寒的日子,”安妮说,“但最近,一个儿子在来信中说,他怎么也忘不了小时候滑雪时的快乐。”

一笔有限的收入有两种安排法:精明人往往精打细算地将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虑进去,虽然事事顾全了,但最终觉得毫无收获;而聪明人会把钱花在自己喜好的事情上,如果难以做到兼顾的话,他们常常先满足重要方面,而在其他方面克扣一下。

有些不够聪明的人对于把钱花在那些有益的并能为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增加乐趣的事情上,总是犹犹豫豫,只想着攒钱备荒,放走了大好时光。其实他们这是只知紧攥手中的麻雀,而忘了逮野地里的孔雀。

有这么一对恋人,打20来岁起就开始为下辈子的生活操心。当他们的同龄人在建立小家庭,安享天伦之乐时,他俩却一个念头地买房置地,积累钱财。等他们感到可以安心成家时,女的已39岁,这些年来一直在访医求道,也没能怀上一个孩子。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你确信某事某物能使你的生活更为充实时,不论它是一次旅行,还是一个孩子,或者是别的什么东西,你就应尽力去得到它。要知道有的东西失去了便再也难以得到。

马丽小时候的一件事令她终身难忘。那时她父亲失业了,全家靠吃鱼市上卖剩的鱼杂碎过活。一天,她在一个商店的橱窗内看到了一只带红色塑料花的小别针,顿时她便发疯般地迷上了它。马丽赶紧跑回家去央求妈妈给她一便士。母亲叹了口气(一便士能买一磅鱼杂碎呢),但父亲说:“给她钱吧,要知道这么便宜的价格就能为孩子买到的快乐,今后是不会再碰上的。”那时,马丽就明白,这一便士所能买到的是永远闪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