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商厚黑学
8682800000041

第41章 凡事适度,过犹不及(3)

“成交”?没错,在商品社会里,人也是一种商品,各有各的身价。虽然商品由品质和供需决定价格,但商人也要懂得在特殊状况下,针对某些商品“自抬身价”一番。而顾客就是那么奇妙,低价时不买,等价格提高了,才抢着要,并且称赞品质好。人也是如此,身价太低,别人看不起,把身价提高了,反而觉得你真了不起,是个大人才,所以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在恰当的时候自抬一下身价。

自抬身价有两种,一种是本身确实有那个价值,像这种情形,你是非抬不可;你不可坚持“物美价廉”,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根本没有那份才能;如果你年纪也不小,更会被人误认为是“老大徒伤悲”。

当然,你可以不必抬得太高,但至少要与你的才能等值。第二种是6分的才能,抬出8分的身价,例如你一个月其实只赚1000多元,但对外却宣称赚2000元,或是3000元,那么别人认为你有这个价值。

不过,自抬身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不要抬得超过你的能力,像一位小职员,明明他只拿一个月600元的薪水,但他却说一个月拿3000元,这已是主管级的待遇;看看他的专长、年龄和能力,别人会发现这“身价”根本是吹嘘,若真的如此,你的自抬身价反而成为你的负债。另外,如果“抬”得太厉害,别人也信以为真,“买”下了你,结果才发现你是个“劣品”,如果这样,你的自抬身价会使你“破产”。

2.参考行情

低于行情有“低价倾销”的味道,别人会把你当廉价品看,不会珍惜你,如果你能力也够,可把身价抬得比行情高一点,但如果高出行情太多,除非你是个大天才,而且也有成绩做后盾,否则会被当成疯子。

3.在适当的时候才抬

如果你有事没事都在谈你的“身价”,就会变成吹嘘,反而没有人相信了。什么是适当的时候呢?例如有人问的时候,大家讨论到的时候,有人准备“买”的时候。

不知你从事的是哪一种行业,担任的是什么职务,不必谦虚客气,适度地自抬身价吧,就算被人笑,也好过自贬身价,而且只要“抬”成功,以后你的身价只会往上爬,不会往下掉,除非你不自爱,自毁前程。

力所不能及则要拒绝

有人为了给求助者留个好印象,往往对其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答应。的确,拒绝别人的要求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有体会。

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难事,而当别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绝的话,也是叫人头痛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时也不希望别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难以说出拒绝之话了。

不过,当你经过深思熟虑,倘若答应对方的要求将会给你或他带来伤害,那么,就应该拒绝,而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做出违心的事来,结果对双方都无好处。那么在哪些情况下是可以有求不应的呢?

当对方所期待的帮助是不合适的时候。比如,前些时候,求助风流行,一家发了财,大家“吃大户”。对一些较为有名气的厂矿企业、专业户等,要求赞助者接踵而来。有关的来,无关的也来。以致名曰赞助,在一些场合变相敲竹杠。这里并不是讲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应该帮助这些单位,而是在企业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满足他们,是可以酌情拒绝的。

当有人违反你的人格信念时,你绝不能认为有义务为其说谎。

比如;有人想整治别人,编造事实,求你出面做伪证,或者有人想让你干违纪的勾当,如果你不想违心办事儿,就应有勇气拒绝这类无理要求。

另外,有人请你代其完成工作时,如你的同事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往你身上推,此类情况,都应拒绝。因为,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舞台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或契约,就应该要么践约,要么放弃。如果,当他们不能完成任务时,你也为他们去分担责任,那你是明帮暗害他们,因为那样做束缚了他们的自信心,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1.力不从心的事儿不能办

上司委托你做某事儿时,你要认真考虑好,这件事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作为下级,往往在上司提出要求时,虽然不乐意,但又不好意思拒绝,但是你没有考虑到,如果为了一时的情面接受自己根本无法做到的事,一旦失败了,上司就不会考虑到你当初的热忱,只会以这次失败的结果对你进行评价。

某教师分到某中学工作,市教委向该校抽人,对全市的中学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因某教师还没有安排授课,就抽了他一个。

起初,他感觉为难,心想自己不仅对本市中学教育情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自己刚刚走出校门,又能知道多少呢?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

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有他一个,由于不谙世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市教委主任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该教师面子受不了,又是气又是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该教师由于当初不好意思拒绝,最终面子难保,身心都受到了伤害。这对他是个值得吸取的教训。

如果你认为这是上级拜托你的事儿不好拒绝,或者害怕因拒绝会引起上司不高兴而接受下来,那么,此后你的处境就会更艰难。所以,办事儿要量体裁衣,自己感到难以做到的事儿,要勇敢地鼓起勇气,说声:“对不起,我实在无能为力,您是否可以另找别人?”或者“实在抱歉,我水平有限,只能让您失望了。我想,如果我硬撑着答应您,将来误了事儿,那才对不起您呢!”这样,你才是真正会办事儿的人。否则,将来丢脸的肯定是你。

2.没有把握的事儿别吹牛

有时,对别人提出的请求,我们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否办到。这时就要具体分析,认真评价自己的办事能力,千万不要过于自信,更不可吹牛。否则,虽然平时关系密切,可一旦事情办砸了,反倒得罪了人。

某教授学识渊博,气质儒雅,颇令一拨拨的青年学子为之倾倒,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在经商潮的冲击下,他也跃跃欲试地兼任了一个什么信息与广告咨询事务所的经理。

一天,某小杂志社的主编经人介绍来到教授家,教授热情而又不失矜持地接待了他,一番寒暄过后,主编道出来意。原来,他们这个小杂志社有心搞一项文化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募集一些资金,想请他出面帮帮忙。

教授仔细询问了一番之后,如同面试学生而感到还算满意似的微微抬起下颌频频点头:“嗯,你们的想法很好,这样搞就对路子了,我愿意帮助那些有作为的年青人。”接着他又蛮有把握地许诺说:

“我的学生中现在有许多已经是企业和一些部门的领导了,他们一向很尊重我,也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现在搞的这摊事业。我请他们搞点儿赞助、广告什么的,估计不成问题。”

教授一次次地满有把握的回话,使主编大喜过望,信心也立时大增,连忙动用各种关系,好话说了千千万,才有一些“德高望重”的名人答应来捧场。

就在主编等着教授许诺肯定能够拉来的赞助款一到,便要发布消息的时候,教授忽然销声匿迹了。各路菩萨都已一一拜到,杂志社不但白白劳神费力搭钱,而且从此更会失信于人。

后来,朋友碰到老教授提起这事,他的两颊不禁胀得通红,他叹着气说:“唉,为拉赞助,我不知费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路,好话说了几十车,把我的老脸都丢尽了!谁知那些人原来说得好好的,什么愿意给文化事业投点儿资啦,什么您出面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可事到临头,该往外掏钱了,就又都变卦了!这下我可倒好,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了!”

对没有把握的事儿许诺,真是害人又害己。

不伤和气的拒绝方法

下面向你介绍一种自己不直接向对方说“不”,而是借助于第三方,即借人说“不”的拒绝方法。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仅要“善假于物”,还要“善假于人”,就是在拒绝时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帮助。

这里的“人”既可以指单个人,也可以指某一个团体。

利用他人帮助我们拒绝对方,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用得很多。比如当一位年轻姑娘在被她不太熟悉的男士邀请去看电影或吃饭时,她经常说的话就是:“对不起,我爸爸今天让我早点儿回家,我不能陪您去。”这种说法,隐藏了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以他人的原因为借口拒绝对方,从而既减轻了对方的失望和难堪,也减轻了因拒绝别人在自己的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真是两全齐美的好事。

但是借用他人来拒绝对方,这里选用的第三者,并不是随便任何人都可以的,一般要选择对方所尊敬的对象或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充当“第三者”,更有利于“不”的说出。

例如,在家庭中,难免会产生子女与父母意见不一的时候。这时,孩子所采取的方法,一般都是搬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对付自己的父母。比如,上中学的女儿要和班里同学出去郊游,母亲害怕没有大人领着不安全,所以死活都不同意。可是外公却不这样看,于是女儿就去请外公出山,帮助她说服母亲。外公欣然从命,和外孙女一起唱起了“双簧”。女儿先说明了自己的打算,然后不等母亲反对,她就示意外公上阵。外公于是就对母亲说:“还是叫孩子去吧。温室的花经不起风雨,小孩子就应该让她去闯荡,从小就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她将来是有好处的。只不过要小心,注意安全就行了。”外公的话自然分量比较大,母亲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得同意。

在政治和外交以及谈判活动中,利用第三者来拒绝对方,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当某政治家在面对记者的不断发问时,就经常会说:“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如果您想了解详情的话,请问某先生好了,相信他会给您圆满答复。”这位政治家在此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借人说‘不’的方法,把球踢给了‘第三者’”。这样就防止了记者的继续追问,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借用他人说“不”时,重要的是最好事先准备好第三者,而不要临时着急。现在,凡是到街摊上买东西的人都知道,许多小贩通常都有几个“托儿”,就是在旁边帮助说服你买东西的人。他们表面上好像也是顾客,但实际却同卖主是串通一气的。卖主抓住了顾客更相信第三者的意见的心理,便找些“托儿”来劝说顾客,往往都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