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95

第95章 论家谱的种类及其功能(13)

当代,经济发展已呈全球化,世界各类文化相互渗透竞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在增强和提高本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做法就是加大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观念含量,也就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提升本民族文化软实力,一方面保护本民族青少年不受外来不健康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其文化价值观向外输出,以达到在他国建立文化殖民地的目的。所以,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与当今社会现状紧密挂起钩来,才可能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抵御外来不健康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腐蚀和破坏。例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就是在宣传当代正确的婚恋观的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节目中虽然没有马克思怎么说,也没有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若为革命故,两者皆可抛”,但有着周、陈夫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寓意。这对当代青年持有健康的婚恋观有着普遍教育意义。

(三)革命传统文化研究要产生引领当代思潮的新思想

对革命传统文化发展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历史问题的争论上,开展创新型的研究,才能够创造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向上的新思想。例如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产生于八十多年前革命战争条件下的建军思想。当代,革命战争年代的条件早已不存在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产生立足于现代条件下还要坚持党指挥枪的新思想。又如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中国建立后,在完全公有制、物资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曾经得到过发扬。当代,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物资条件比较充裕的条件下,又该如何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肯定是不能丢的,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行为方式在当代,又怎样与时俱进呢?再如新时期如何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当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就值得骄傲,那是十分渺小的。当代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引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难道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二步”?这些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还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只有新思想、新思路产生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产生出来,革命传统文化才能向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升华,多种社会思潮才会被健康的思潮所引领。

(四)发展革命传统文化要将其他健康文化精髓吸收融合

历史证明革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是民族性,二是不排斥并与其他健康文化共存,三是能吸收其他健康文化的精髓以创新。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正确处理革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引领社会思潮非常重要一环。中国乒乓球队曾经是在革命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壮大的,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还以“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乒乓球队继续为国争光,长盛不衰。中国乒乓球界也在体制上实行了改革。但他的改革不是全盘照搬西方俱乐部制,而是在坚持传统的“举国体制”和以传统思想作风进行管理的前提下,实行“逐级选拔”制(学校--省队--省国家二队--省国家队)和引进西方国家的俱乐部制相结合的“双轨制”。国家队员没有一个是从俱乐部中选拔出来的,国家队员只能有单一的竞技目标--“为国争光”。所以,在中国乒乓球队这一“顶尖”群体中,新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运用。引进西方俱乐部制在这过程中仅是作为辅助手段,为国家优秀运动员进入市场经济开辟一个渠道,使人才不致外流,并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乒乓球运动,同时吸纳全世界乒乓好手到中国参加联赛,即推广了乒乓球运动,又学习了各国运动员长处。中国乒乓球队在体制上的改革创新,是革命传统文化向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升华的一个典型例子。

(五)发展革命传统文化必须做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在社会上各种文化只要存在,都会产生社会价值。只是有的是正面价值,有的是负面价值。但某些文化的存在,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经济价值。从古今中外来看,即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的经济价值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如佛教文化在我国生命力之长,不是因为他直接可以出售商品,而是长久以来,在一部分人群之中形成的信仰或精神需求,以此给予的财力支持而形成的经济价值。

革命传统文化属政治文化,其本身也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但革命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生命力,要求得发展,也必须要有间接的经济价值。现在全国各地,反映革命战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碑、博物馆、原址、旧址、烈士陵园等,虽然都是免费瞻仰的,但这些物化的文化形态,形成了红色旅游产业,为当地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商品、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等开拓了商机,间接地使革命传统文化产生了经济价值。革命传统文化通过红色旅游产生间接经济价值,还不能说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了完全的统一,也不能说明革命传统文化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革命传统文化是由物化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作品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组成的。物化文化形态要长时期地保留下来,最终要看精神文化形态能否长期存在。任何一座“庙”没了香火,就要败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抢救”,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文化,没有关注青少年群体,从而失去经济价值濒临消亡所至。这就是说,要看在今后几代的青少年中,能否形成坚定信仰的群体,这种群体形成不了,革命传统文化物化形态的象征也难以永保人间。

(六)发展革命传统文化要求传播的产品要有品牌效应

品牌是一种文化,文化要求品牌。品牌就是文化运作,文化运作需要形成品牌,才有生命力。无论国内外,政治文化传播都不以创收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文化传播的产品不要创造精品,不能够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我国电视剧《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秀政治文化作品,会引起文化产业界的广泛注意,从而投入大资金制作革命传统的文化产品。凡是能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革命传统政治文化产品,他的社会价值必然也是高的。当前,影响革命传统文化发展传播难以出现品牌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表现形式上单调乏味。中央电视台(三频道)《星光大道》栏目中,在台上表演的都是业余演员,为什么收视率很高,主要原因就是节目表现形式新频多样,比专业舞台表演更使观众喜闻乐见。所以要取得革命传统文化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创意,做艰苦的努力,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这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所必需的。

(七)党政领导要带头将革命传统文化创新并内化为源动力

革命传统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为主导,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所以革命传统文化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内部组织文化,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文化基础。当今,“50后”出生的人有的已进入党和国家领导岗位,“60后”出生的人有的已进入省部级领导岗位,“70后”出生的人有的已进入地厅级领导岗位,“80后”出生的人有的已进入县处级领导岗位。这批党政领导干部,现在已经是担负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和践行的主要责任人。党政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将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在组织中创新内化。在党组织内形成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健康的文化氛围。

胡锦涛书记七一讲话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干部自身只有将革命传统文化创新内化,才可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办好中国的事情。

六、福建省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几点建议

福建省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现定为中央苏区县的就有二十一个,纪念馆、纪念碑、革命旧址纪念地等已经遍布全省,红色文化物化文化层已具规模。近几年福建省革命传统文化作品创作获得一批五个一工程奖,重点反映闽西中央苏区的《红色摇篮》电视剧更是作品中的精品。最近反映福建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专题片也已问世。还有一批与现实海西改革开放实际相联系的文学作品也在不断涌现。革命历史研究和纪念活动广泛开展,重大历史纪念已成为例行性活动。福建省革命传统文化传承正在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升华,正在创建赋有时代精神的海西文化。要继续发展这种良好的势头,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将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当今要务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严肃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所以要把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摆到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在各级党委要设立有关的研究机构,专心致力于研究如何摆脱当前党所面临的“四个危险”,真正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同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二)注重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革命传统政治文化素质

当今党政领导干部的学历都比较高,专业文化素质也较高,但这不意味着政治文化素质也较高。党和政府的内部,决不能只是一个有利于发展经济的环境,决不能形成一个商业环境。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党政干部提高政治文化素质内部氛围,只有做到这一点,反腐形势的严峻局面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好转。

(三)在国民教育中增加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2004年省关工委抽样调查13697位中小学生,调查问卷获得80万个数据,结果是82.78%以“作为中国人而自豪”,17.06%感到“自豪感不多”或“没有什么自豪感”;学习是为祖国为民族多作贡献只有42.16%;“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观点认为有一定道理的占49.22%;“信仰是虚无渺茫的,不会带来什么实惠”和“信仰与个人生活无关,没有必要信仰什么”观点占45.33%。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在校生和独生子女犯罪占省刑事案件总数6%和3.2%,21世纪前几年,上升到21.6%和19.3%。农村部分未成年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四失”(失学、失教、失业、失足)、“四少”(爱国情怀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少、艰苦奋斗精神少、法制观念少)。中小学生不懂得革命历史知识,就不可能具有革命传统政治文化素质,也就不可能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广泛建立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群众性组织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是把政治文化作为最高形式,并以此为重点来增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他们利用正常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将他们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意识形态的“私货”,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要保证我国文化安全,就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承与发展革命传统文化,才可能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净化并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所以,应当大力提倡开展群众性的传承与发展革命传统文化的活动。

(五)下大力培养革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师资力量

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群众性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可能取得最新成果。但现时福建省中学和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中青年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已经是时不我待。

(六)专心致志从事革命传统文化精品创作集体

革命传统文化精品主要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及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这两个时间段之所以革命传统文化精品产生的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集中了那个时代进步和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抛弃无谓的论争,专心致志地进行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过以鲁迅为旗帜的“左联”,虽然存在时间只有五年,但创作的精品直到现在还展现出灿烂的光辉。要创作革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精品,集中当代优秀文化工作者,面向市场与面向群众统一起来专心致志搞创作,是肯定能创作出许多划时代的精品的。

(七)进一步厚实革命传统文化的物化文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