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56

第56章 林森与九江起义(1)

林友华

1911年10月23日成功举行的九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孙中山评价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1]然而,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目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还查无此类论文。九江起义为何能够成功?它在辛亥革命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林森对此作出什么贡献?这些问题委实值得探讨。

一、林森创办阅书报社,宣传革命,赢得民心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上控武汉、重庆,下扼南京、上海,中联江西省内各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当、湖口、田家镇、金鸡坡及岳师门守备炮台。城区周围驻有陆军江西第27混成协第53标(相当于团)三个营和庄守忠所率第55标的第二营,以及常备军、巡警等武装3000余人,几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2]革命党人也把九江作为重点经略之地。20世纪初,九江革命党人蔡公时等就在九江以讲学、办阅书报社等形式进行革命活动。1909年,林森从上海调往九江海关工作后,随即“密组九江同盟会支会”,并“任支会主盟人”,[3]担负起领导九江革命的重任。

林森到九江后不久,就租赁轮船码头附近的民房,设立浔阳阅书报社,明为普及文化知识的社团,实为联络革命志士的组织和宣传革命的机构。他自任社长,吴铁城任副社长,俞根仙、邱于寄等为干事,社员中有商人、教师、缙绅、新军军官、洋行职员等各阶层人士。

林森用自己的薪金和各同志的资助款,购置各种书报供群众阅览。由于有新军军官掩护,宣传革命的书报都大胆地陈列社中。他还注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如胭脂山菊花大会、甘棠湖赛船大会等,扩大浔阳阅书报社的影响。为筹措救济慈善事业的经费,林森还亲自编写《浔阳江头》话剧在九江公演。[4]浔阳阅报书社还大力开展提倡禁烟、鼓励天足、讲究卫生等社会改良工作,一方面为社会服务、宣传新知识、开启民智;另一方面吸纳大批社会各界的有为人士,特别是新军中的官兵,为革命储备人才、奠定基础。

浔阳阅书报社还办了一件仗义执言为民雪冤的实事,极大推动了革命宣传工作。湖口乡民余程发经过九江英租界时,只因误触警律,竟被印度巡捕用棍打死。英国领事为掩盖这命案,急令给死者家属两百元钱,将死者收棺埋在西门外了事。

林森得知这个消息,决心教训一下素来作威作福、欺压中国百姓的洋人,为同胞争一口气。他接受过西学的熏陶,了解西方的法律。于是,他密嘱邱于寄找到死者家属,告知一条人命并不是两百块钱所能了结的,应该拒收这恤金,要求依法惩凶,浔阳阅书报社愿意负责帮助他申冤。死者家属同意,便去德安县衙告状,请求验尸。当时县令是福建人高彤,亲自带人前往检验,填写受伤情况备案。林森认为,这是涉外法律案件,应再找西医检验,对外才有效力,还必须发动民众作为后援,并通知各级官厅主持正义。商会方面也积极配合,愿意提供经费方面的支持。后来林森的同乡好友陈子范找到一位美国医生,把他秘密接来安顿在教会学校,并派邱于寄去陪伴,以防英国人同他接触做手脚。经过周密部署,美国医生对尸体进行了认真检验,断定确是因伤毙命,并在检验结果上签字。邱于寄还对尸体进行拍照。随后林森又派邱于寄到上海聘请美国礼明律师,准备起诉。为了防止死者家属及其证人开庭时慌张怯场,浔阳阅报书社还专门组织他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演练,林森与吴铁城每次必到。开庭结果,英国领事裁判法庭认为证据不足,将此案撤销。但是由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在涉外案件上我国没有裁判权。林森虽然十分愤慨,但仍不露声色,勉励同人继续斗争到底。后来林森通过教会同志帮助,另请律师,直接向伦敦法院上诉,由于证据确凿、部署周密,终于获得胜诉。凶手印度巡捕码士被判刑一年,英国领事被降级调离。

在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年代,中国的老百姓冤死的不知道有多少。但能够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甚至直接上诉到伦敦法院并最终获得雪冤的,极为罕见。“全案始末,林(森)、吴(铁城)两先生均有存底,不下数百万言,高至盈尺。”费力如此、心细如此,加上林森对西方法律的了解和战略战术的恰当应用,才有如此结果。余程发案件发生后,“舆论激昂,遍及长江上下游,对英争相抵制,太古、怡和两大公司轮船无人乘搭,无货交运。浔阳阅报书社因此名驰海内”。林森“所以能唤起人心,倾向革命,此事亦一大原因也。”[5]

二、精心筹划,多方策应,起义一举成功

鉴于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已经引起天怨人怒,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林森与吴铁城商议:“我已决定,救国要从根本着手。根本着手就是要推翻旧的腐败政治。”[6]于是,他们极力推进起义的筹备工作。

林森决定开办商团,作军事准备以便及时策应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九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商贾云集之地。但在辛亥革命前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九江商户经常受到土匪的骚扰、勒索,不胜其烦,不堪其苦。官府对此也无可奈何,头疼不已。由于浔阳阅书报社在余程发案件中为民申冤,声名鹊起,那些身受土匪之害而投诉无门的商家也纷纷求助于浔阳阅书报社。林森就乘机以缉私和自卫为名,组织商团,得到江西巡抚衙门的批准。林森组建商团时举办一个军事训练班,笼络驻扎九江的新军军官当教练,林森与吴铁城等人亲自身着戎装参加训练了六个月。于是,九江同盟会支会不但拥有有浔阳阅书报社,还掌握一支商团武装队伍,文武兼备,为日后的起义打下了扎实基础。

林森虽然人在九江,但他的眼界及活动范围绝不局限于九江。早在1903年春,林森就在上海创建了福建学生会,担任会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对黄花岗起义,林森及其福建学生会成员作出了特殊贡献。1911年春,时任同盟会第14支部长的林文准备率部参加广州起义,但缺乏经费。林森得知后通过福建学生会员、台湾的林薇阁募捐了3000元。于是林文、林觉民等就依靠这笔经费“作旅费和购械之用”[7],而奔赴广州参加起义。广州起义失败,林文、林觉民、刘元栋等19位福州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他们大部分是福建学生会会员),林斯琛、严汉民脱险生还后,誓为同志复仇。“林斯琛赴沪联络同志,并至长江各省,以迄汉口,与各省志士谋起义。”严汉民“则直抵西蜀,与方声涛谋反正”[8]。方声涛后来与林森、陈子范等筹商黄花岗起义的善后工作,并预定“光复福建策划,交在闽同志郑祖荫、黄展云、林斯琛、刘通、黄光弼等次第推行”[9]。林斯琛、彭寿松等往长江联络先后回闽后,即加紧策划福建的光复。

随着革命时期的成熟,许多革命党人纷纷潜入长江中下游,准备起事。林森“先期布置,使各地同志联络供应互通声气。上海则有史家麟,镇江林述庆、郑权、蔡人奇,汉口林薇孙,宜昌江屏藩,重庆赵文朗,成都方声涛、严汉民”。林森“自在九江领导同志,密结海陆军”[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随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正式成立,宣布废除清朝年号,改为中华民国,推黎元洪为都督,并通电全国宣告武汉三镇已经光复,请各地同时相应。

得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林森激动万分。但是,九江的人们由于不明真相而人心惶惶。官方报纸报道说是武昌土匪起事,日内即可平复。林森清醒地意识到应扩大宣传,尽快让群众明白事实真相。于是,他把武昌寄来报道起义真相的报纸贴在浔阳阅报书社报社门口,并将报纸上刊登的革命起义反满复汉、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以及受到民众拥戴的要点部分用红笔密圈,特别醒目,吸引了很多行人的目光。时江西巡抚冯汝骙派赴援鄂之师陆续开抵九江,候轮上驶武昌,下级军官及士兵等经过门前时,亦无不驻足而观。林森见此马上派人准备凳子、茶碗、毛巾以及茶水热情招待那些官兵,并把武昌起义的意义相告。那些军人回队后把所见所闻迅速传开,因此军心动摇,官兵不愿登轮赴汉。冯汝骙被迫将已开拔的增援部队撤回南昌,后来冯因此而自杀。[11]处在危机中的武昌方面的压力则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