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34

第34章 福建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1)

伍长南

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海洋资源优势。福建大陆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天然良港资源丰富,全省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10.9公里,可建20~50万吨级超大型泊位的深水岸线47公里。优越的港口岸线条件和优美的海岸、海岛景观,有利于发展临港产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深入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期间,福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8.52%,比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2.82%,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344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25.63%。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呈现新态势,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为支柱产业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海洋产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一、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目标,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产业集聚明显、产业重点突出、分工布局合理、产业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基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形成。

(一)海洋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201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344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三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5%(按现价计算,下同)。全省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25.5:16.3:58.2调整为2009年19.7:31.3:49.0,其中一产、三产比重分别下降5.8、9.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与仓储、滨海旅游、船舶修造、海洋建筑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1106亿元,占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80%。

单位:亿元

(二)海洋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到2010年全省拥有港口生产性泊位529个,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2.93亿吨,其中2010年新建投产19个生产性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445万吨。全省现有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443个,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3.27亿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23个、集装箱专用泊位39个,重点港区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航道建设和疏港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厦门、福州、泉州、莆田等港口的重点港区的疏港大道均与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相连,形成覆盖沿海、近海、远海的三层立体交通网络。

(三)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持续拓展

闽台渔业合作已涵盖苗种繁育、水产养殖、远洋渔业、渔工劳务合作及渔业科技合作等领域,并在东山、霞浦、连江等地规划建设两岸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2009年闽台水产品贸易同比增长158.5%,成为福建水产品出口一大亮点,台湾跃居福建第二大水产品出口目的地。

(四)海洋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海洋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福建海洋渔业已从海洋捕捞、养殖和加工,向食品加工、饲料、船舶修造、海洋生化、海洋药物和休闲渔业等行业延伸。水产品加工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海洋运输业发展带动了船舶修造业、物资、仓储、港口贸易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经济增长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海洋生物医药业、游艇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如厦门市游艇经济发展迅速,已拥有一批产能大、品牌响、外向度高的游艇制造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游艇企业47家,游艇制造产值5.4亿元,出口3246万美元,约占全国18%的出口份额;海水利用业取得初步成效,海岛、船舶专用小型海水淡化整装设备通过设计定型,已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年电厂冷却利用海水6.98亿立方米,海水脱硫达每小时4.3吨,烟气脱硫效率达90%以上。

二、海洋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部分东部沿海省份(山东、浙江、广东)相比较,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海洋产业结构欠合理。从整体看,海洋产业仍处于传统、粗放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海洋第一、三产业比重占海洋产业总产值77%,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水平,缺乏有规模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目前海洋工业中,海水产品加工业、船舶制造和修理、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比重高,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存在基础弱,起点低,规模小等问题。

二是海洋资源深度开发乏力。海洋科研与海洋产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偏低。目前福建省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洋原油开采尚属空白;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是反映沿海各省市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关系,可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如2008年上海平均每公里岸线海洋经济产值达27.8亿元,居11个沿海省市首位;山东省1.8亿元;广东省1.7亿元,而福建省仅为0.7亿元。

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缺乏。目前,福建省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制约因素已日益显现,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海洋产业开发研究机构、高层次专业人才,导致海洋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并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海洋产业中,第二、三产业相对滞后,科技含量与产品附加值低;海洋科研与产业未能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四是临港产业腹地发展空间有限。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存在着土地资源不足与开发投资滞后的问题,港口腹地的经济功能未能与港口发展联动发展,造成港口的理性经济腹地大、现实经济腹地狭小的现象。作为港区后方腹地,要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形成港口、腹地经济互动发展格局。但由于为港口建设发展预留的后方用地标准偏低,导致港口后方产业用地紧张,难以形成规模化临港产业集群。

五是临港产业发展环境容量制约。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渔船油污及港口其他船舶油污等流入海洋,造成部分海域不同程度的污染,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出现海水富营养化、贝类产品微生物超标、围海使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涉海部门、行业较多,各自为政、盲目开发状况尚未能得到根本扭转,今后随着临港产业的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的矛盾将不可避免。

六是海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尚待完善。虽然福建省海洋研发力量较雄厚,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人才制约问题突显,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海洋经济管理机制具有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行业管理并存特点,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和使用权划分不清,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各行业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的状况仍然存在;港口岸线开发与后方陆域开发衔接乏力,港口规划尚未与主体功能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有机融合,影响海洋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优化海洋布局,打造海峡西岸蓝色产业带

(一)布局总体构想

充分发挥福建省沿海独特的区位、港口、港湾优势,推进港口区、工业区、城市群互动发展,构建“一轴六基地”蓝色产业带。“一轴”是以温福、福厦、厦漳铁路,沈海高速公路以及104、324国道等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以沿海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大港湾为重点区域,建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重点突出、分工协作,对全省产业发展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临港产业基地。

(二)布局基本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要求,抓住我国大型重化工业布局向沿海转移、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延伸产业链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切入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实施项目带动,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培育发展石化、冶金、电力、船舶修造、海产品加工等临港工业以及海洋新兴产业,构建产业集聚明显、产业重点突出、分工布局合理、产业竞争力强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三)布局基本原则

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原则,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有序开发,形成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集约高效和持续发展原则,确保海洋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海陆联动和整体推进原则,以海洋为空间,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海洋产业为主体,统筹海陆规划,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陆地开发一体化,提高海洋、沿海、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协调开发原则,协调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推进海洋渔业、水产加工业、船舶制造业、海洋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扶持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信息服务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港口城市产业互动原则,依托港口开发建设,发挥大型港湾港口综合带动功能,促进港口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港区、产业联动发展,增强对经济要素的集聚能力,扩大对内陆腹地的辐射能力。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原则,根据各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确立产业差别化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特色产业,联动发展现代物流业,延伸临港重化产业链,鼓励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先进制造业,建立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海洋产业布局体系。

(四)海峡西岸蓝色产业带发展布局

(1)三都澳蓝色产业带。以三都澳经济开发区、福安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发挥电机电器和船舶修造等工业优势,加大赛江沿岸船舶修造企业整合力度,目前已引进大唐火电厂、冷轧矽钢片、精密铸造等项目,临港工业初显端倪。

(2)罗源湾蓝色产业带。罗源湾位于福州东部,随着港口的开发建设,以白水、松山和大官板围垦为载体,目前已建成华电、鲁能、亿鑫、三金、德盛镍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能源、冶金、机械为重点的临港工业。

(3)兴化湾蓝色产业带。依托福州江阴经济开发区,吸引国电电力、福抗药业、丽兴医药、建滔化工、美斯特凯尔医疗器械等一批龙头企业,已初步形成以医药化工、能源、机械为重点的临港产业。重点布局:兴化湾江阴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区,依托江阴港口及其深水岸线资源,在江阴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机械加工、精细化工、电力能源等临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进福清洪宽台湾机械工业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