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76

第176章 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女性学发展(2)

从城市化背景看,女性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萌芽也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中国城市化虽然起步于洋务运动,但真正走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轨道进行城市化,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近三十年。这种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和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是相一致的,因此在这三十年的中国城市化历程也是中国个体人自由解放的历史。这一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为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学研究为中国学术界和社会接纳提供了优厚的社会土壤。这一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成为女性学在中国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虽然我们讲女性学作为社会意识在中国发展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本身,但从总体看它与社会存在、发展还是相合拍的。从1992年开始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契机,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速车道,与此相联系以召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为重要的推动力,把中国的女性学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及会后,中国负责妇女事务的权威领导机构--全国妇联积极倡导“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也明确指出:“要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之中,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这无疑为女性学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为女性学学科被纳入教育决策主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由于特殊国情,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政府推动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就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把女性学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女性学学科发展的第一个时期(1982~1995年)。这一时期是西方女性学学科向中国学术界的引进、移植过程,基本上是复述国外的理论观点、引证西方的学术见解、评价他人的成果方法,这是“别人说”、“说别人”、“照着说”的阶段。这一时期,以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为界限,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当时学界主要是围绕有无必要建立中国妇女学的问题展开讨论。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社会转型带来的女工下岗、妇女家庭婚姻问题、以及妇女权益受到侵害的各种“问题”,引起妇联以及学界关注。国内最早出现“妇女学”一词是在1982年,在一篇译文中介绍了日本学者白井厚的观点,他提出:“妇女解放的闪电所诞生的产物是妇女学。”[1]同年我国学者邓伟志在《解放日报》指出:“重男轻女思想的回潮,要求我们加倍重视妇女学研究”。由此我国学者不断就有关建立中国妇女学的问题发表文章。1987年,河南的《妇女生活》杂志社和郑州大学妇女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妇女学学科建设座谈会”,这是国内学者创建妇女学的首次集体行动。[2]妇女学在中国的提出也遭遇到一些人的反对,认为妇女学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格格不入的。中国有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没有必要建立妇女学,但大声疾呼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妇女解放过程存在的妇女问题。(罗琼,1986)从此,有关建立妇女学的必要性、如何建立妇女学、建立什么样的妇女学的公开讨论持续不断,妇女干部学校、社科院所、高等院校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纷纷撰写论文和专著,从理论上探讨创建妇女学的必要性。

这一时期,女性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成就第一项就是女性学体系、框架、课程的设置。从北京大学1984年给本科生讲授“西方女性主义”专题课开始,到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已经在有关院系开出了女性研究本科选修课程12门。其后5年,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陆续开设出一批女性研究和女性学的限修课和选修课。这一时期女性学的课程建设在高校的发展,既体现在课程数量的增加上,也表现在课程质量的提升之中。第二项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组建女性学研究的机构。从1987年到1993年初,6年间国内高校只有4家妇女研究中心成立,世妇会筹备期间1993年9月至1995年5月有18家高校妇女研究中心成立。第三项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把社会性别(Gender)理论的引入。社会性别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优女劣、男高女低)、关于性别的成见和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不仅如此,社会性别分析也为研究其他社会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和视角,使不同学科的研究者能够在广阔的视野中,多许多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更全面探讨。第四项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时遇到改革开放大量涌现的妇女问题而形成了“问题研究热”。世妇会前后,受到国外资金导向影响,高校妇女研究中心多以国际合作项目运作方式进行应用研究,特别在人口学、发展学、社会学、医学等得到蓬勃发展,集中在扶贫、生育健康、人口流动等方面。海内外中国妇女学者为了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的介绍,举办一系列关于妇女发展与社会性别发展的会议。这些活动和成果为以后女性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知识和组织基础。

从世妇会前后到今天是女性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世妇会后,又有不少于21家女性学研究中心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建立的女性学研究机构不下50家。尽管除少数外至今大多研究中心还是虚体,但机构的设立毕竟为课程开设、研究和机制建设提供了活动平台和提升发展的基础。女性学专业的确立和女性学学科建设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在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立女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到2005年,全国已经有6所高校设立了妇女与社会性别的硕士研究生。2006年,教育部批准中华女子学院招收女性学专业本科生,表明女性学已经正式进入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2011年,金陵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正式成立。

课程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带动了女性学教材和研究专著的出版。2000年底,北京大学率先出版了第一本普通高校女性学教材--魏国英主编的《女性学概论》。其后,更多为普通高校教学使用的概论性、专题性教材和研究专著陆续出版。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教材和专著就有20多本,包括:

[日]富士笃谷子.女性学入门[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

罗萍.新女性学[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

刘霓.西方女性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啜大鹏.女性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罗慧兰.女性学[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骆晓戈.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韩贺南,张健.女性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周乐诗.女性学教程[M].时事出版社,2005.

叶文振.女性学导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祝平燕,周天枢,宋岩.女性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王金玲.妇女学教学本土化--亚洲经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谭琳、刘伯红.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应北京行动纲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小江.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李小江.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魏国英、王春梅.女性学理论与方法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第一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杜芳琴.妇女学与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孙小梅.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

孟宪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地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