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63

第163章 流动性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实现充分就业问题研究(2)

原因在于,在全球化、信息化下,化解劳动力剩余积压,消化劳动力流动梗塞,消化劳动力滞留拐点地区,逐渐平抑刘易斯拐点高度。因此,当代劳动力的流动性减低刘易斯拐点的制度风险。

(三)“劳动力流动节点”原理解释

全球性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企业用工分配在劳动力信息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扁平化的趋势,形成流动波浪曲线,直至接近平衡直线。但是,在波形过程中存在劳动力缺工或剩余上下不同节点。因此,刘易斯拐点在全球化网络资讯环境下,拐点逐渐减低,被拉平,成为全球化用工的一个环节点(参阅图2)。

劳动力市场应当建立信息化技术服务基础,实现人力资源社会自主调集和配置,逐渐在三次产业的用工市场化合理分配。这种用工分配比例,逐渐促进产业结构的最优化组合。这种优化组合方式是动态发展的一个过程。

(四)“劳动者流动波形曲线”原理解释

“劳动者流动波形曲线”原理(简称“劳动者波流曲线”)说明如下(参阅图3):

(1)劳动者存在流动倾向,即使在同一岗位就业,个人生存发展需求发生变化,促进劳动者待发流动意愿。当这种愿望在内因或者外因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催促劳动者发生流动现象。这种流动包括岗位流动和职务流动。

(2)这种流动性在市场选择中处于向上波动趋势。一般体现为工龄增长、岗位调整、职务晋升等波动过程。劳动者即使到退休阶段,在个人需求情况下,仍然会继续这个过程。一般来说,在退休后,由于职业市场机会选择缩小,个人职业意愿可造性较差,流动曲线处于向下流动,波动幅度较小。

五、发展产业实现充分就业的企业缺工和劳动力数量平衡问题分析

劳动者流动的最后结果必然体现在三次产业的就业岗位分布。应当核算当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实现劳动力数量和产业就业岗位的科学平衡。产业企业雇主创造财富的需求不等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地发展当地经济社会的产业政策,是政府经济官员掌控和发展经济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一)当社会劳动力数量大于三次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

在以下情况下,政府采取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扩大就业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每个产业的就业岗位存在缺口,流动性劳动者容易进入理想中的产业就业岗位。

(2)一个或多个产业就业岗位不足,流动性劳动者进入较难。只能进入剩余的产业就业岗位。

(3)流动性劳动者在进入三次产业的空余岗位后,仍然存在富余劳动者,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些人员只能失业或者创业,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或者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二)当社会流动性劳动力数量少于三次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

这种状态,可以分解为两种基本情况。

(1)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产业企业缺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实现就业机会较多,容易寻找到合适的岗位。但社会产业需求产生用工缺口。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当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的“用工荒”现象多半是这种问题的体现。

从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这是政府优化当地经济结构的有利时机,压缩过量产业企业,以兼并合营等形式,形成当地产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2)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不需求的产业企业缺工问题。产业企业应当注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需要。部分企业并不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者不是迫切需要的产业企业,尤其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建设的企业,这些企业缺工应当是一种好现象。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或者迁移部分不合适的产业企业,可以利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机制在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状态下,给予约束发展。

六、实现流动性劳动者就业机会的产业发展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需要满足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需要满足劳动者生存发展的本质需求各地区三次产业应当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当地库存劳动者就业,对此当地政府应当采取就业积极政策。因此,当地政府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中,如何体现就业优先战略,是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部署的基本出发点。当然,这里特别强调,发展经济产业不能损害科学发展的要求,比如环境保护、人文精神等,来满足短期的就业目标。

(二)三次产业促进扩大就业,需要注重科学合理的均衡发展

不断丰富和扩充社会产业的发展机会,能够促进社会扩大就业。应当科学合理地发展适应当地经济产业,调整产业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三次产业是扩大就业的根本保障,直接延伸扩展社会劳动机会和劳动环节,实现就业岗位供给,直接扩大就业面和增加社会就业机会。通过扩大产业就业渠道,进而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和创建就业岗位。

七、当前着重解决五大类劳动者实现产业就业机会的政策建议

在产业发展中,如何实施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农村转移劳动力、院校毕业生、流动性产业人才、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五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制度建设目标。

政府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作为社会就业问题的平衡器,同时在参与劳动力市场日常运作和介入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力市场多元化发展,允许开办民营职业介绍机构,取消竞业限制,实施补贴机制和减少从业限制。

社会就业组织化方式作为一种劳动力市场服务形式,促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能够在劳动力市场获得更大的资源配置能力,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劳动者和产业企业单位,促进就业资源服务于经济产业和社会生活需要,已经显现极为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当以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以产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对当前城乡基层就业服务、社会就业培训、劳动关系问题、劳动权益保障等问题采取制度科学化安排,实现三次产业的就业组织化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城乡劳动力转移,有效地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程度,完善城乡人力资源的基层服务平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有序流动,促进实现劳动力资源与经济产业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注释:

1、徐志箴,《谈就业培训服务机制》,《中国劳动》2010年6月第六期。

2、徐志箴,《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基于福建的实证研究》,《中国劳动》2009年9月第九期。

3、徐志箴,《扩大就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中国劳动》2005年9月第九期。

4、徐志箴,《人才生存发展模式的本质性研究》,2011年全国人事人才科研年会论文集,2011年9月。

5、徐志箴,《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实务性机制》,《福建日报》2008年7月8日(“求是”版)。

6、徐志箴,《政府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模式与社会化就业保障制度研究》,《东南学术》杂志[CN35-1197/C,ISSN1008-1569])(2007年增刊)。

7、徐志箴,《福建就业教育教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主编:郑传芳、副主编:徐志箴。

8、徐志箴,《以人为本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实务性制度研究》,2008年11月6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亚洲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国际论坛。

9、徐志箴,《完善制度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战略选择》,2007年9月第二届中国劳动论坛。

(作者单位:福建省劳动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