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37

第137章 从“微博问政”看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2)

首先,在网络化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惊人。体现在微博上更是如此,通过网名对一条微博不断的转发、评论,短短时间内,将会受到大量网民的围观,信息的能量不断聚合,最后形成舆论风暴。政府需要不变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如果不能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惧怕网络,一味的用“封、盖、堵”的方法,对网民进行“跨省追捕”,压制公众自由表达权,最终民意将会爆发,酿成公共事件。所以微博问政敦促着政府积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主动融入与公众的直接互动。

其次,微博这一新载体的出现,有力推动政府社会管理理念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大量政务微博的开通,涵盖了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通过微博这一载体,向广大网民发布政府政务信息,提供便民服务等。譬如公安部门政务微博就时常在微博中发布各类防诈骗信息。这类政务微博的出现,实现了解答公众疑问,实时了解公众诉求,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搜集网络舆论动态,为科学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微博问政”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管理中的不足

(一)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不畅通

广大网民参与微博问政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交互性的开放性,公众可以在其中自由表达意见。这些特性,让微博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对社会管理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成为某些不负责任的网民宣泄个人情绪,煽动起同社会对立情绪的场所,导致一系列微博谣言在网络上蔓延,如日本大地震核辐射导致的抢盐风波;北京暴雨,微博上便传出首都机场被水淹、到北京去“看海”一系列虚假消息;还有令人哭笑不得的金庸被去世谣言。在这些微博谣言事件中,政府第一时间未能公布权威准确消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遏制流言传播,暴露出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不畅通的软肋。“据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公布的对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情况的调研结果,政府网站作为地方政府公开信息的渠道,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是长期打不开;要么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更新非常不及时;要么是寻找信息非常困难,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经常是花费大量时间后仍是徒劳无获。”有些政府机构随大流开通了政务微博,但长期“打酱油”不使用,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新,甚至只留下了一段开场白的话没有内容,根本无从谈起对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有效的回应。

(二)政府与公众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公信力缺失

微博问政的火热,在有力补充政府与公众间沟通渠道的同时,也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与公众间沟通渠道的缺失。长期以来,公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有限且存在障碍。传统的沟通渠道如信访,公众参与成本高昂,困难重重,随时有“被精神病”的危险,且在中国制度化障碍下,很难能够将普通民众最直接的呼声传递到上层。以致现在公众俨然将网络当成了救命稻草一般,有“上访不如上网,上网不如发微博”之说。公众热衷微博问政,有出于其公开透明特点的考虑。目前,我国民众对政府普遍有不信任感,如李刚事件、“浙江乐清村长之死”、动车事件等诸多负面新闻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这些事件启示我们,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该勇于担当,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接受公众问询,不能以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借口,采取拖延战术,封锁消息,关闭论坛,删帖等不正当方式网络公关行为,亵渎公众的知情权。网络是公众情感的宣泄窗口,如果一味的用传统的维稳观点去应对“全民围观”的微博时代,那么最终会丧失政府的立身之本。为此,必须尽快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让底层民众重拾信心,恢复社会信任感,这是政府合法执政、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唯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三)部分官员在思想行为上还未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

目前,在政府官员中,思想行为上还不适应网络时代发展带来的执政方式和理念上的变化。对于网络是一种惧怕的心理,生怕在网络上曝光负面新闻,影响其乌纱帽。要知道,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微博的出现,更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政府及其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官员之所以惧怕网络的根本原因还是领导工作存在问题,不敢将自己放在公众的眼球底下接受审视。对于网络上曝光的问题,采取的还是老一套遮掩的办法,强行压制公众知情权,导致事态恶化,愈演愈烈,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相比,官员对网络的研究匮乏,恐惧心态严重,更不用提如何有效运用微博这一新兴“自媒体”了,能够真正学习运用微博的政府部门、官员还不多。一些官员或政府机构开设的政务微博长期不更新维护,也就谈不上服务社会和公众了。其实,微博本身并无立场,它是一个开放、中性的交流平台,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平的。微博舆论的方向,是由众多参与者共同塑造的,并不具有天然的价值倾向[1]。

(四)引导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机制不健全

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10]。

目前,我国对虚拟网络社会的管理还处在粗放式阶段,管理水平不高,网络执政能力不强,引导舆情的良性发展机制不健全。在应对微博这一新“自媒体”时,对其社会动员功能重视还不够,导致一系列原本是小事,但经过微博的不断传播放大后,产生裂变效应,最终形成舆论风波,变得愈加不可收拾。这些由网络引发的舆论事件,无不在考验我国政府及官员在草根网民针对权力部门及官员日趋广泛的监督中如何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良性发展的网络执政能力。

四、在社会管理创新与完善微博问政良性互动中扩大公众参与

(一)形成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创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灵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网络化社会后,政府的管理职能、社会管理方法相应发生变化。在面对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平台时,政府要审时度势,及时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以开通政务微博为契机,运用好这一崭新平台,利用其与传统媒体政务信息发布相比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实时更新政府政务信息,构建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在危机事件、社会公共事件、谣言面前,政府机关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政务信息,遏制谣言,保障公众知情权,以公开、透明、双向沟通的方式取信于民,第一时间引导舆论走向。

设立官方认证的政务微博。以微博为载体,通过设立官方认证的政务微博,以专业化的团队进行微博运营和管理,及时准确发布权威政府政务信息,同广大网民微博互动,引导舆论走向。

构建微博与其他媒体相互协调配合的舆情一体化信息发布体系。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体平台,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政府--公众”间对话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公众可以无障碍的自由的同政府对话。但不能不看到,由于网民素质的参差不齐,微博成为某些民众情绪的宣泄场,在微博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跟风不良舆论。所以,政府不应忽略其他传统媒体的作用,应通过这些强势媒体,发布相关权威政府信息,以正视听,构建微博与其他媒体相互协调配合的舆情一体化信息发布体系。

(二)构建政府与公众的互信

信任,是沟通的基石。对于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来说,信任更是不可或缺的。公众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要发布自身的政务信息,这些都需要一个沟通渠道。而这一沟通渠道的出现首先要取得双方的信任,才能在这一渠道中展开沟通。微博以其公开、透明、双向互动等特点,成为目前公众乐衷选择的同政府对话的媒介。作为一个人民的合法政府,取得民众的信任,即所谓公信力是政权合法的基础。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着手点很多,但不可或缺的是要改变以往政府的“单边”行动,向“双向”互动转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彻底改变过去一切由政府单边决策的做法,不听取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简单粗暴的制定政策的做法。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要让更多的公众通过微博问政的方式,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广泛听取民意,在这一过程中扩大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政府公信力要建立在政务信息的透明基础上,政府要以开放的态度,公开信息,接受民众监督。网络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微博开创了一人喊话,众人围观的新传播格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方式受到了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应以此为契机,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以民众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政府应该以民众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执政为民,多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与人民群众保持良性关系,形成互信。

(三)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社会管理创新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加强和改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在“政府--公众”微博问政的良性互动中,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政府应通过建立舆情监测体系,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实时掌握微博动向。对于重大的舆情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发现苗头,及时处理,将事态发展牢牢控制住。

主动参与其中,及时发布准确权威消息。要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政府要首先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开设政务微博的方式,积极主动的同广大网民互动,及时发布准确权威消息,止谣言于萌芽状态。

(四)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微博问政中,扩大公众参与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可以有力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微博问政兴起,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引导政府转变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网民在微博中参与问政,直接将公众最为关注的利益诉求摆在荧幕前,政府要及时收集、处理、反馈网上民情,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在这一政府与公众的微博良性互动中,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微博时代的来临,开辟了一个公民表达、参与和互动的新问政,通过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公众的微博问政,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效果正在大幅提升。虽然通过微博问政折射出政府自身在社会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灵魂在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多样,延用旧有的社会管理办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各级党政部门要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将微博搭建成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有力平台,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上、承担社会责任。

注释:

[1]新华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重视微博》[EB].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13/c_122027392.htm

[2]百度百科[EB].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3]266名副厅级以上官员织围脖政务微博初具雏形[EB].http://news.qq.com/a/20110826/000109.htm

[4]朱妍.从微博“打拐”事件初探“微博”现象[J]?.《今传媒》?2011年第4期

[5]密尔J S.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55页

[6]孙壮珍.网络问政与民主传统思路的回归[J].电子政务,10期57页

[7]密尔J S.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47页

[8]哈耶克F A.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22.

[9]韩哲.网络问政常态化亟须制度护航[N].北京商报,2010-3-4(4)

[10]张帅.论网络舆情与司法公正[J]?.知识经济?2011年第7期?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