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24

第124章 教海无涯舟楫安在(1)

--探微“现代化教学”

张晓歌

今日,已浸润于现代化教学海洋中的教师如何于茫茫教诲中,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北斗,寻得一叶适合于自己课程教学之渡海扁舟,觅得一副宜于畅快行舟之佳楫?本文探微现代背景下,一位教师欲“教好学”所应具备的观念与应该具有的基础能力。

一、游走于观念与技术之间的现代化教学

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授课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追求。但是,与仅仅生活在现代并不意味着“现代化”一样,“现代化教学”也不单是在课堂上采用“声光电化”手段,或运用“微机网络”,亦或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倘若教师在授课中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来破释概念、讲解知识,但其破释过程仍采用讲透讲满的教学方法,这种课堂看上去有声有色似乎热热闹闹,但学生阅读文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却只会在原地踏步,如此,难于称之为“现代化教学”。

课件、投影仪等等新技术手段加“师讲生记”、“标准答案”,再辅于缺乏生气的课堂语言,这种教学方法就算使用的技术极其先进,依旧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倘若这算“现代化教学”,那么,今天的写作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却如古代国子监祭酒般摇头晃脑地向21世纪的学生讲授八股文写作方法,算不算“现代化教学”?所以,多媒体设备不单纯是用来使用过去存在知识的工具,而应作为不同的人依据不一样的教育教学目的,整合演绎相似知识的工具。

因此,现代化是一个社会概念而非技术概念。现代化教学不是仅仅建立一个声光电化的机器教学环境,而是包含有物质、制度、观念三个不同的层面,不能狭义地将其理解为只是一种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因此,构建一个开放进步的新型教学机制,培养具备现代意识的人才,才是现代教学追寻的目标。至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只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憧憬美好的“人的自由发展”景象,而我们以此观念来阐释何谓现代化教学则特别合适。众所周知,思想自由是大学不可动摇的基本价值,不过,在思想自由之外,现代教育赋予的“人的自由发展”还应该给予学生更多高远的理念,比如,热爱真理、追求公义、平等待人、关怀弱势、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重视自然等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价值意识和反思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文化环境,在这个文化环境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并具有反思能力和探索精神,具备道德意识,懂得准守法则、关心社会。记得泰戈尔有句诗:“让我的爱,像阳光,包裹着你,又给你充分的自由。”这诗意的构想,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想。真正的自由教育,不代表教师放任不管,随学生喜欢怎么着就怎么着;也不代表教师保持伪价值中立,不敢有自己的道德信念。它所期盼的,是创造自由的空间,容许自由的人在其中自由地思考,从而学会分辨什么是好的和正当的价值,然后在学习生活中好好实践这些价值。所以,教师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个性,善于发掘和实现学生的潜力,教学中反标准答案的多元理解,鼓励思辨质疑,师生对话,吸引学生共同思考……才是现代化课程讲授标准的内涵。否则,无论多好的观念和理论,一旦强行灌输,就成了教条,难免窒碍自由心灵的自由发展。

二、现代技术难于承载教师课堂授课之重

教学是一种艺术创造。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艺术走向是根据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知识底蕴、文化修养、个人气质、人生阅历,以及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感悟等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学生是否欣赏一位教师所授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教学艺术创造能力。教师授课成败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听其课的学生知识水平,也不在于其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在于授课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

一名优秀教师与一位教书匠有着本质的区别。好教师有对学科的倾心,有对职业的钟情,有对教育对象的爱意,有对新文化的追求,更有站立着行走的独立人格。从理论上阐释,教师要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动机,这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动力来源;要具备科学的教育认识与观念,这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还要有准确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是从事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更要有出色的教学行为,这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倘若一位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与其产生不了思想心灵上的共鸣,群体性开小差。这时,教师首先不应责备自己学生水平太低,或是所使用的教学设备太次,而是要反思自己所授内容是否适宜于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本文以本、专科各一个课堂教学经历来说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及其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先以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空中乘务大专班的教学为例。第一次为此班级讲授阅读欣赏课,讲台下学生表现的劲爆程度远远超乎教师的预想!记得当时教师在讲台上极其用心地将专为空乘班备下的课程娓娓叙来,可发觉下边的学生除了每当讲台后那美轮美奂的PPT翻页刹那间,注意力齐刷刷集中在屏幕上几秒钟,很快,眼神涣散嚼口香糖的仍若无其事地牵动着腮帮津津有味,埋头照小镜理鬓发的,公然抹口红的,如入无人之境般呲牙咧嘴,还有那眼皮耷拉弓腿斜坐的,趴桌子上昏昏欲睡的,两人歪歪扭扭黏着作亲热状的,面部抽动神经兮兮发短信的,超乎正常生理规律、时而匆匆闪出座位上洗手间去的……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几次委婉提醒却丝毫不见效。课后了解到,班上学生大多对课程讲授的内容特别生疏,觉得难于理解。经过查阅学生档案发现,空乘班学生全脱胎于艺术类考生,多数同学对约定俗成所确认的文化课上课规范比较陌生,尤其对动感相对弱些的知识性学习,在注意力集中的方向和时间长度上存在先、后天阙如,未养成正常意义上的学习生活习惯,很难持续集中45分钟时间上文化课。同时,学生对自己专业特质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未来职业生存质量的决定因素只是些许外在天然条件,而目前最多只需掌握相应专业操作技能即可,所以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没兴趣。

明白了空乘班学生不同于一般本、专科生的特点,了解了问题症结所在是因为教师没有因材施教所致,便得立即着手重新备课,寻找课程目标与她们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相契合的点,从专业与职业特征切入,不断调整授课方式。比如:穿插欣赏空乘职业的服务性特点,介绍具备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从而解释诸行为之弊,剖析日常仪态、生活态度迁移到学习中的道理;同时,搜寻大量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舞蹈、古典芭蕾舞剧一类视频,在课前、课间、课后见缝插针地放映赏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观赏和倾听讲解中,对正确的美和优雅有感性认识。课中再用制作精良的PPT课件着重结合授课内容引入绘画、建筑、宗教、民俗风情等作适合他们理解力的显性鉴赏,再进行理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修正自我,这时多媒体就起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同时,以教师的行为、动作、谈吐的标准化,人生理念,价值观念等等作为引子切入课程,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重要的是,借力学生课外集体参加全国性大赛海选时必须的“自我宣言写作与演讲”环节。教师将此环节作为课内知识学习的促媒和延伸,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逐渐,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沟通和收获中,学生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听课中的很多劣习都悄悄地改了,不仅上课振作,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幅度延长,很多同学课后还主动去查找、收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学习,甚至提得出有点儿质量的学习问题了,从而给教师带来许多教学惊喜。

对于专科学生,教师授课要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尽量“翻译”成学生能够理解、听得进去的内容。教学的设计,应当重视学生的接受程度、接受要求,以及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不在于传授一套特别系统的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掌握已知的知识,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做研究性的学习。而对于本科学生,授课采用的方法与专科学生应有所不同。

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写作课上讲授“思索”这章当中的思索能力训练时,为了培养这一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性思索方法,在讲述“思索能力”基本知识概念后,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已知知识的顺畅接受,更重要的是得介入学习性研究方式的教学。

比如,在讲授思索能力训练课之前,教师得先选择、确定一个有思索价值的“起始点”。例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追溯、反思、评价”这类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教师以此为线索,事先寻觅、下载、剪辑、编辑制作出系列教学短视频,其中包括专家、学者对此论题明晰的经典主流观点,以及发散性的大众流行非主流观点,打包发给学生课前观看,要求学生看后将视频不同内容做初步比较,记下自己的疑问。课上,首先联系学生学过的近现代史、当代史等公共课程内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和今日如此沉重的人口压力现状,介绍诸如当年马寅初“新人口论”横遭批判的些许社会特征。而后,重点讲授几类思考运思的方法(如,怎样就问题展开联翩思索、如何依据表层现象进行挖掘思考、怎么经由似是而非的结论作反思等等),引导学生带着自己观看视频和听课后的问题,查阅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恶性通货膨胀得到遏制的社会、经济、历史资料。同时,讲授作资料综述的方法,指导学生结合运用前几章节所学过的写作基础知识及技能自己先去证实或证伪不同的论点,从而概括出各自的观点并在讨论中表达。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综合分析、整体概括提取,说明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银行学派的货币规则。

教学中,穿插介绍像《货币战争》这类既有一定概念意义,又有当下大众通俗文化特征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好看的课外阅读书籍,供学生结合课内讲授,作课外阅读赏析及思索辅助练习,使得学生能够兴致盎然地运用课程所授知识去作证实和证伪的探索与创想。

由此,不仅使这些未来的文科高级应用型人才们,在课程内体会到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实际作用,学会质疑、思索、概括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切身体验了逻辑的力量。如此通过纵、横两方面,将问题及其来历挖掘出来,供学生思考,再结合视频链接,引发追溯、比较、联想、综合、讨论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将课程学习与学科研究浑然一体,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文科学习系统中的批判性思维,养成归纳、比较、推理、演绎、概括的思考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起特定专业学生对一般社会科学问题的追索兴趣,拓宽文化视野,感受超专业文化广泛阅读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其中,PPT的编辑、制作、展示则起了串、并联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授学生以“鱼”而且还能“授之以渔”,为学生今天的学科学术研究小论文,以及明天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所以,本科授课中应采用学习性研究的教学方略,注意和研究接受者的文化、语言、认知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站在特定学生群体的角度考量,他们会期待得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最合适他们接受,还得考虑特定学生群体的知识背景和结构,以及他们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在讲授基础课、公共课程时,不单单要关注地域、学校不同的所造成社会文化差异,还应注意学科文化上的差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引导学生做科学和哲学上的思考。因此,教师要把课讲得很有兴味且有深度,能够启发学生,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养的提升和研究。而课堂作为文化的载体,则应该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前提下,让学生既受到文化的感染,又得到超乎于课本知识之外的体验,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在其间只是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教学是一种艺术性、创造性劳动,所谓教无定法,讲究教学艺术,追求精神境界。教师是知识教育的艺术家,知识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而知识只有被学生理解接受之后,才可能被学生运用,那被运用的知识也就显现出教师的教学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选择适宜于学科专业群体的教学艺术手段启发学生心智;也就是通过教学艺术手段给抽象的知识附着上情感,绘出形象,触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师、与教师所授的知识产生共鸣,进而理解和接受知识,应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