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8591800000019

第19章 巨人与侏儒: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莎士比亚有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李尔王》。一天,我和几个年轻的大学生交流阅读后的看法:

这部作品深刻地描写了人的心理状态。

这部作品深刻地描写了人性的丑恶与美好。

这部作品描写了李尔王的昏庸与自负。

……

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他们的看法也基本一致,也就是该部悲剧作品重点在于对人的心理和现实状况进行描绘。不过一个女生怯生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却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她说:“大家都觉得李尔王年老昏庸了,不过我觉得奇怪。因为,按照剧本的叙述——我们都有书在手,干脆我们打开书说吧。”

于是大家各自打开自己的书。

“请看这一段。”她说。于是大家看到如下一段:

李尔 现在我要向你们说明我的心事。把那地图给我。告诉你们吧,我已经把我的国土划成三部;我因为自己年纪老了,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康华尔贤婿,还有同样是我心爱的奥本尼贤婿,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我想还是趁现在把我的几个女儿的嫁奁当众分配清楚。法兰西和勃艮第两位君主正在竞争我的小女儿的爱情,他们为了求婚而住在我们宫廷里,也已经有好多时候了,现在他们就可以得到答复。孩子们,在我还没有把我的政权、领土和国事的重任全部放弃以前,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人最爱我?我要看看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高纳里尔,我的大女儿,你先说。

既然李尔王要根据他三个女儿爱他的陈述来决定嫁妆的分配,那么合理的过程应该是:在三个女儿都陈述完毕后才能够决定分配,因为只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奇怪的是,在大女儿一讲完的时候,李尔王就决定了分配。这相当不合理。也就是说,二女儿和三女儿还没有讲,李尔王就把一份嫁妆分给了大女儿,李尔王怎么知道下面的女儿要讲什么呢?这难道真的是他年老昏庸了?我看不一定,因为剧本是莎士比亚写的,莎士比亚不可能这样糊涂。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这样写,必定蕴含了深刻的旨意。如果我们马上就得出李尔王年老昏庸的结论,这说明我们要么太马虎,要么根本就没有读懂这个剧本。

听她这样一说,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是呀”,显得若有所思。

这个女生继续说,所以我的假设是:李尔王早就知道了三个女儿对他的爱的程度。这个“爱的表达”完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是一个过场、形式,实际上可有可无。具体来说,李尔王早就知道他的小女儿最爱他。他已经给她留下了最为丰厚的礼物——王国最好的一部分。但李尔王也许觉得,假如没有这一场戏,又显得非常不公平,所以需要这场戏。同时李尔王坚信,他最心爱的小女儿也能够领会他的良苦用心,一定会说出最为动人的爱的话词。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他的小女儿只是简单地这样说:

考狄利娅 父亲,我没有话说。

李尔 没有?

考狄利娅 没有。

李尔 没有只能换到没有,重新说过。

考狄利娅 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 怎么,考狄利娅!把你的话修正修正,否则你要毁坏你自己的命运了。

考狄利娅 父亲,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我受到您这样的恩德,只有恪尽我的责任,服从您、爱您、敬重您。我的姊姊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两个姊姊一样再去嫁人的。

李尔 你这些话果然是从心里说出来的吗?

考狄利娅 是的,父亲。

李尔 年纪这样小,却这样没有良心吗?

考狄利娅 父亲,我年纪虽小,我的心却是忠实的。

李尔王听到小女儿说没有话说感到非常震惊,但他还是没有生气,而是暗示他的小女儿,今天的表达非常重要,她必须要说,所以他说:“没有只能换到没有,重新说过。”但遗憾的是,他的女儿不能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坚决不说。在此情况下,李尔王勃然大怒:

李尔 好,那么让你的忠实做你的嫁奁吧。凭着太阳神圣的光辉,凭着黑夜的神秘,凭着主宰人类生死的星球的运行,我发誓从现在起,永远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缘亲属的关系,把你当作一个路人看待。啖食自己儿女的生番,比起你,我的旧日的女儿来,也不会更令我憎恨。

李尔王的勃然大怒也相当令人震惊,因为按照事先的约定,嫁妆(国土)的分配是根据每个女儿对他爱的表达程度来分的。既然小女儿的表达最为清浅,那么她理应只配得最差的部分抑或得不到,李尔王没有必要生气。但现在他生气了,并且勃然大怒,这只能说明,他最爱小女儿,他想把最好的国土(嫁妆)给她,这一点由他自己说了出来:

肯特 陛下——

李尔 闭嘴,肯特!不要来批怒龙的逆鳞。她是我最爱的一个,我本来想要在她的殷勤看护之下,终养我的天年。去,不要让我看见你的脸!让坟墓做我安息的眠床吧,我从此割断对她的天伦的慈爱了!叫法兰西王来!都是死人吗?叫勃艮第来!康华尔,奥本尼,你们已经分到我的两个女儿的嫁奁,现在把我第三个女儿那一份也拿去分了吧;让骄傲——她自己所称为坦白的——替她找一个丈夫。我把我的威力、特权和一切君主的尊荣一起给了你们。我自己只保留一百名骑士,在你们两人的地方按月轮流居住,由你们负责供养。除了国王的名义和尊号以外,所有行政的大权、国库的收入和大小事务的处理,完全交在你们手里;为了证实我的话,两位贤婿,我赐给你们这一顶宝冠,归你们两人共同保有。

皇冠最后由大女儿和二女儿共同所有,这是否说明他原来是计划单独给小女儿的?也许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李尔王早就知道小女儿最爱他,并且要把王国最重要的部分分给她。这个说法也被后面的叙述证实。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说明,假如我们只是说李尔王年老昏庸的话并不成立,相反,他非常清醒、理智。如此一来,我们通常从人性、心理、情感等角度来进行的解读实际上是误解了这部作品,是降低了这部作品的伟大。更直接地说,如果我们是一个眼光短、见识浅的侏儒的话,那么当面对莎士比亚这个巨人时,我们不是将自己提升到巨人的高度,而是将巨人降低到了侏儒的程度。

“这都是因为我们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我们喜欢从人的情感、情绪等心理角度去看待一部作品。如此看来,说明我们错了。”一个女生若有所思地说。

“我看是错了,”一个男生以肯定的语气说,“浪漫主义属于现代的思潮,注重情感方面,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古人,似乎确实有点隔靴搔痒。”

“我赞成大家所说的,不过,如此说来,莎士比亚到底想通过《李尔王》告诉我们什么呢?”另外一个女生说。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我看过莎士比亚的另外一部悲剧《奥赛罗》。一个美国学者对它的解读颇令我深思,也许对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有所帮助。”这个男生调整了一下坐姿,接着说道:“在一般的观点看来,《奥赛罗》讲述的是人类普通情感之一的嫉妒。嫉妒怎样毁灭爱情,怎样毁灭自己和他人等。但是在政治哲学家阿兰·布鲁姆看来,如果仅仅是这样理解,那可能降低了莎士比亚作为伟大作家的声誉和地位。布鲁姆写过一篇题为《四海为家者与政治共同体:〈奥赛罗〉》的评论。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到,布鲁姆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奥赛罗的嫉妒问题的。也就是一个不属于哪一个具体国家的四海为家者与一个具体的政治共同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他看来,或许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才能真正揭示奥赛罗嫉妒产生的根源,也才能真正揭示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深度。布鲁姆的文章写得文采飞扬而又发人深省,读下来,你会发现,或许只有这样解读才能真正理解莎士比亚的伟大。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像布鲁姆那样理解莎士比亚呢?原因可能主要在于,我们没有布鲁姆那样的眼光和胸怀,我们的眼光很短浅,胸怀很狭隘,只看到了目力所及的东西,只容下了那些我们可以容得下的东西。因而,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莎士比亚,相反,我们还因为目光的短浅和心胸的狭隘,把一个原本伟大崇高的莎士比亚卑俗了。布鲁姆能够看到,原因首先在于他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了精深、反复的阅读和研究。其次,是他摒弃了现代人对古代人所普遍抱有的傲慢和自大心理——认为古人都没有现代人聪明和睿智,怀着谦卑的心理,低下头来,按照古人的观念去理解古人,所以最终在理解古人的同时,也超越了现代人,对一些问题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思考。”